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改革。它是秦国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开始迈向封建社会生产关系过程中走出的第二步: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建立封建君主专制。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虽然商鞅被车裂而死,但他的措施有利于秦国强大,不会被轻易废除;而且在新法推行的几年中这些措施也已经深入民心,有“行之十年,秦民大悦”的说法。秦惠文王也是有私心要除掉商鞅;继续实行商鞅的措施是利于秦国称霸的。
俄国1861年改革
19世纪中期,俄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资本主义发展与农奴制的矛盾。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使社会矛盾激化,是迫使沙皇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
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俄国走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改革没有触动俄国政治制度,沙皇专制依然存在。改革也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5、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在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等法令,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通过引进西方技术、扶植私人企业、废除国内关卡和行会制度等,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军事实行征兵制,积极准备对外扩张。推行文明化政策。其核心是学习资本主义文化。
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面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是依然存在较强的封建势力残余。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6、戊戌变法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变法在政治上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如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有关经济的内容均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等,有利于西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但是变法法令中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7、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起初实行产品交换,后允许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一条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8、罗斯福新政
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中,为了摆脱困境,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政府运用国家的调节职能,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颁布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劳资矛盾;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通过上述措施,从解决产销矛盾入手,局部地调整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新政既对垄断资本的某些方面进行抑制或扶植,又对劳动人民作部分让步,以换取劳动人民对现政府的支持,从而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新政以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取代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这对后来的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