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年级的学生吧,一定是要有意思的才能吸引小朋友;一定是要有内涵的才能吸引家长,也才有意思。不清楚背景,所以很难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
大致来说,通过一些活动教小朋友一些认知世界的方法、培养一些与人相处的习惯、进行一些思维训练、扩展一些课外知识、打开一个更宽广的认识世界的窗口都是挺好的。
这对大学生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尤其对教育学专业以外的学生来说,如果本身没有对教育的深刻认识,没有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反思和自身修养的深化,很难有较好的创新之处。
我的经验: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本身,活动组织者本身只是一个协助者,定位一定准确,活动是服务与学生和家长的,要以他们为主体!
我认为还是需要一个问题诊断:为什么要组织活动?肯定是有目的嘛,目的来自问题,有问题需要解决才以活动为载体来完成。那都有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哪些问题是您能解决的,哪些是可以协助解决的,哪些是爱莫能助的,一定搞清楚!
结合自己的擅长和可控资源的状况就可以制订活动的目标和方式了。
以前我们也在学校或社区搞过类似的活动,如经典诵读、讲故事比赛、文体比赛、辩论赛、手工、游戏、帮助孤寡老人、协助打扫社区卫生等等,旨在通过这些活动补充孩子们的课堂教学,拓展其思维,改善家长、老师跟学生的沟通关系等等。
手打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好运!
做一下小游戏或小手工,又或者教一些小技能,都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