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汉唐两朝和亲的政治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即便有目的的多样性,但都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同时期目的的表现形态有所不同。
其次,汉朝的和亲基本上是在西汉,在和亲态度上是 “前恭后倨”。在大规模的战争中建立的西汉王朝为了巩固政权,亟需修养生息。公元前 198年,刘邦确立和亲政策,将大量的财物奉献给匈奴,这种带贡赋性质的屈辱安边之策是消极被动的无奈之举;汉武帝时的和亲则姿态高而恩威并施,以匈奴臣服于汉朝为目的。但汉的和亲主要是谋略与策略性的政策,在政治利益不能获得时就会中止和亲。
唐朝则在和亲推行过程中有发展性的调整,由策略转变为政策而上升为国策,和亲一直没有停止。具体表现在:其一,和亲的规格高,皇室和宗室的公主外嫁者逐渐增多,形成了真正的最高意义的“国亲
其二,唐代和亲的频率高、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据统计,唐朝与异族统治者的和亲至少有 28 次之多, 时间上贯穿于整个唐朝的始终。相比较之下,汉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和亲基本上只是在西汉,且多数和亲公主品级较低。
其三,唐代和亲的范围与对象广。唐朝与周边的异族蕃王几乎都有过和亲的历史。另外李唐王室皇族的公主与周边节度使子弟的和亲现象也很普遍,这种另类的和亲目的是扩大与巩固了皇亲国戚在军队中的恩威,以达到维护边疆稳定,这也是推行和亲国策的体现。
其四,汉与唐都把和亲与武力征伐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手段。汉朝的和亲政策始终是策略性的,自汉武帝以后是以武力征伐为主、 和亲为辅,和亲政策就不可能持久;唐朝则一直是以和亲为主、 武力征伐为辅,自唐太宗以来和亲政策就很容易上升为国策。
最后,唐朝具有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社会基础,和亲的社会基础要比汉代好。但时代情境的变迁和社会势力的彼消此长,因而和亲的政治影响力也就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唐要大于汉、 高于汉,这是两朝在和亲政策上不同的表现。
当然了,它们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了。
汉朝初的和亲是实力不够,委曲求全,希望用通过和亲减缓汉匈矛盾,是自己主动的。
唐朝是打败了周围的反对势力,导致周围一些国家害怕,自己主动向唐朝求婚,显示自己的友好,保证自己的安全。
所以汉朝是去匈奴求和亲的,唐朝是对周边友好国家赐婚。
相同点都是通过和亲政策维护政局的稳定!
不同点:汉朝初期是被迫和亲政策,到了汉武帝后期的和亲分化孤立匈奴民族!
唐朝由于国力强盛,说少数民族羡慕中原文化所以这个更像实施一种先进文化传播的手段!
所以汉朝是去匈奴求和亲的,唐朝是对周边友好国家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