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部越狱的黑白老影片

2024-12-28 17:58: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片名为《洞》,是法国犯罪片大师雅克.贝克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拍摄于1960年。曾荣获了法国电影评论协会最佳影片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外国男演员提名、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法国《电影手册》十大佳片之一,被评论界认为是“电影史上最紧张激烈、最强有力的、最震撼人心的犯罪题材影片”。讲述一群被关押的犯人计划了一个惊心动魄的逃狱行动,他们决定在牢房的墙上挖一个洞,影片围绕他们挖洞的过程展开, 但这群犯人的空间和行动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本片是法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黑色电影之一,犯罪片大师雅克.贝克起用了一班名气不大的演员,将《洞》拍摄成为一部经典越狱片,不但情节丰富、引人入胜,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艺术杰作。
  影片几乎没有女性镜头,也没有音乐,而是用一种最朴素的手法再现了囚徒们挖洞的过程。拍摄手法很特别,凿地的镜头往往是从最开始一直拍摄到凿出洞,延续时间近5分钟,凿地的声音震耳欲聋。不加修饰的手法反而扣人心弦,让观众如同亲身经历,夸大的声音把囚徒们内心的紧张感反映得淋漓尽致。
  越狱的过程几乎是超乎完美的,无论是小小的监视器,还是睡觉的模型人,计算时间利用的瓶子漏沙,囚徒们的智慧、乐观、有血有肉的性情都在其中得以展现。让人觉得他们根本不是在越狱,而是在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事业,让人觉得无比期待,希望他们能够成功。
  然而,越狱在最后一刻失败了,这种完美和失败所造成的落差,让人感觉相当沉重。越狱者在最后准备胜利逃离之时,把头发梳了又梳,皮鞋擦了又擦,还带上了用毛毯做成的领带,以为自己在那么多艰难的努力之后,可以终于重获新生。然而其中一个人却因为个人利益出卖了他们,让他们的希望彻底破灭,付出了努力化为泡影。我想看到这里,每个观众心情都是非常沉重和悲哀的。
  观影过后,感慨良多。
  一是感动于囚徒们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那样严格的管理制度下,能够克服万难,想尽办法,为了自由逃出去,这样的精神让人感动,尽管越狱本身是违背道德的,尽管在那样的情况下也许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疯狂的举动。但在缺乏普遍理想信念的今天,有谁能像他们一样呢?
  二是无奈于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当新囚犯谈到自己的家属、情人时,一个老囚犯总是问“他有钱吗?”;当大家得知新囚犯是因为被判了有钱老婆而被送进监狱,得出了:你是靠老婆养活的,老婆有钱,那你肯定会被判20年;监狱长知道新囚犯有块纯金的打火机后对他的态度变得很友善,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当时法国社会那种“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社会风气。第5个囚犯其实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送进了监狱,只是因为送他进来的人有钱。金钱至上的社会,谈何公理,谈何法制?其他四个犯人,犯罪的原因都没有交代,我想也许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犯了罪,可能也是被某些有钱人陷害,导演也许正是通过影片透露出对社会的不满。
  三是悲哀于人性的自私。四个人本来团结一心,齐心协力的,但出现了第5个人,他为了个人利益出卖了大家,但他不是故意的,在他权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后,本应做出这样的决定。他的内心是矛盾的,是愧疚的,当他最后被放进了另外一个牢房,房门关上的那一刻,他的眼神绝望而凄凉。牢房们关上的同时,他的心也被关进了监狱,愧疚的阴影会伴随着他一辈子,永远得不到释放。越狱的老大转过去对他说了句意味深长的:“可怜的盖斯帕德”,就是这种心情的写照。从一个牢房到了另一个牢房,还有什么比心灵的牢房更可怕呢?
  这部经典的老电影,具有返璞归真的味道,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静静地描述,他们的行为、他们的内心,深刻,传神,给人无比的震撼。也许正因为这样,才能够历久弥新,在47年后的今天,仍让人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