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放牛班的春天》的请进

2025-02-06 12:53:3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真诚的电影总是能牢牢抓着你。声色具备的100多分钟后,灵魂才还给自己,愤怒的咆哮、感动的涕零,发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在这个电影里,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棱角锉的温和……法国片的那种细腻的情感表现得很淋漓尽致。
很喜欢两个小演员孤独和忧郁的气质,孤独柔弱的佩皮诺和忧郁俊朗的莫杭治都引起了我更多的注意。莫杭治在苍白的床单中间独自唱歌时的场景我特别喜欢。在寝室、教室合唱排练的情景好像勾起我童年时关于阳光中的破烂的教室等等的模糊记忆。还有美妙纯正的童声歌曲。我都不知道是因为喜欢这部电影而喜欢插曲还是喜欢插曲而喜欢这部电影。我听《Caresse sur l'océan》时很有感觉,莫杭治的声音就像黑夜中穿出的一束光明。天籁之音!
再回答你的问题。马修之所以这样做大概也是为了给莫杭治一个小小的惩罚,让他学会反省自己的错误。在他看到莫杭治失落的眼神时,他知道他已经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了,所以又适时地还给了他这个属于他的机会。
关于最后的那个虽被冤枉但确实暴力的蒙丹,我是这样想的。因为这个片子的谈的是救赎,好吧,那让我们来看看,除了莫杭治之外,马修没有因为这个合唱团的成功而功成名就,蒙丹或许依然会有晦暗的一生,那些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仍是那般无力,那些飞舞的纸飞机和一双双在窗口摇动的小手,更多的也只是煽情的安慰罢了,他们又能有着甚么样的辉煌呢?都只是普通人、普通的一生罢了。而救赎真正的意义或许便在此了。人生,不是奇迹。歌唱并不会带来奇迹。即使他们被人夸赞。即使赞助人对他们印象良好。他们仍然继续过那样的生活,仍然是叛逆的孩子,然后慢慢长大,衰老。如果是为了奇迹,那便不用做甚么了。因为奇迹是不存在的。而歌唱,只是歌唱本身,仿佛黑夜中的星光,虽不能照彻黑暗,却使生命增添了一丝光亮。就在歌唱中行走罢。倘能一路唱来,此生,也非完全虚度了……
这是我的理解,所以,如果最后弄出一个大完满的结局,反倒落入俗套了。

回答2: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
是因为老师想刺激那个孩子的进取心吧~
你说的那种坏孩子结局是中国的主旋律影片。。。国外很多电影不一定都很有教育意义~只是留下悬念供人思考~

回答3:

那个MORHANGE其实是一个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他不太喜欢自己的身世(因为没有父亲),但是又那么喜欢歌唱,可是自己又想特意保持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对自己也没有完全的信心,自己心里想参加,可是又不认真,这就是很多孩子的心里,所以老师用了这样的激将法。
至于那个环孩子,其实他也并不坏,他只是有特殊的环境才使他成为了那样,他因为没有偷钱而被冤枉,最后他报复了学校。导演其实是要告诉所有人,每个孩子都如同一张白纸,看你怎么去塑造他,看你怎么去给他一个成长的环境,对于孩子,即使是坏孩子,他也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应该相信他,另一个作用就是借以反衬老师对这个孩子的做法是对的,突出主角的形象,所以,一个懂得教导孩子的老师,是慈爱而又严厉的形象。在别人眼里的“放牛班”是一群没有救的孩子,可是他们依然是一群聪明可爱的孩子,这也正应了那句至理名言: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懂得正确的教育才是引导孩子的秘诀。

回答4:

喜欢 很平淡但是很温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