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选自唐代柳宗元《蝜蝂传》)
译文: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不避开,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他们)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被名为"人",可是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
要形容一个人贪婪、爱沾小便宜,可以说他爱“揩油”,油而要“揩”,可见只是沾在外面的星星点点,得用抹布才能沾下来,当然只是小便宜了。
还可以说“雁过拔毛”。大雁飞过时也能拔下毛来。原形容武艺高超,后比喻人爱占便宜,见有好处就要乘机捞一把。同是沾便宜,“揩油”只是顺便、捎带而为之,而“雁过拔毛”却是有意、强行而为之。
以前还听村里的大婶形容某爱沾便宜的人是“长腿蚊子”,“只想着叮别人”,比“雁过拔毛”还要狠毒,感觉颇为生动,印象很深。
然而,把这些形容与元代无名氏的散曲小令[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放在一起比较,就不能不说是黯然失色、小巫见大巫了。请看: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夺泥燕口:春天燕子筑巢的时候,是靠着小小的嘴一口一口地衔来泥巴、树枝、羽毛等,一点一点地堆垛起来。一口泥,大约只有人的小指头蛋大小。一只巢,也不知道需要燕子夫妻风里雨里飞多少个来回才能筑好。可是这个人却丝毫不怜恤这小小生灵生存的艰辛,不嫌弃它们口里那一点点泥的微不足道,硬是从它们口里夺下一口口泥来!
削铁针头:形容地方小,人们家乡的人会说:“针尖大的一块地方”。其实别说针尖,就是一棵针掉在地上,人们也得摸索半天才能找到。可是这个人硬是能从针头上削下一块铁来拿走!我猜想他是不是需要用放大镜才能找到削下的铁呢?撇开对他的情感上的厌恶不说,他的这种精湛的技艺是不是很值得我们佩服?
刮金佛面细搜求:佛教寺庙里的佛像大多是泥塑或铜雕,表面局部或全身镀金。佛既是彻底悟道者,又是能救济诸难普度众生,是佛教中最高的膜拜对象。佛像是表法的,意在使信者生恭敬心,是信众修行佛法的工具。即通过供养佛像以使信者感佛之恩,见贤思齐,学佛的样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然而,在这个人眼里,佛像完全没有了这种神圣的意义,其所有的价值只在于佛面上那一层薄薄的镀金。因此,他可以全然不顾对佛的冒犯与亵渎,不顾外界他人的反应,只专心于用刀小心地刮下佛面的金层。对于佛像都没有任何的崇拜、恭敬之心,可以想象,其他宗教、伦理道德也绝对不会在他心中有任何地位。他所信奉的唯一对象是金钱。“刮”和“细搜求”让人似乎看到他小心翼翼的动作,以及唯恐遗漏一点小金沫的专注神态。
无中觅有:“无”是一般人眼中的无,“有”是这个人寻觅到的有。他总能在别人都不会注意到的地方找到“可揩之油”、“可拔之毛”,让人无法不佩服其眼光的精到敏锐。钻进钱眼的人看什么都是钱,在空里都能看出钱来,信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鹌鹑,鸟名,头尾短,状如小鸡。野生的鹌鹑体重仅有100克左右。你可以想象它的嗉子,即食囊有多大,食量又能有多大。这个人可不嫌小。他把鹌鹑捉来,要从它小小的食囊里找到它吃下的豌豆拿走!
鹭鸶腿上劈精肉:鹭鸶,即白鹭,水鸟名。羽毛洁白,腿长而细瘦,栖息于沼泽中,捕食鱼类。体重不到0.5公斤,体态小巧轻盈。站在田里的稻子杆上,连稻子杆也压不弯。据研究,鹭鸶的腿肌约占体重的22%,也就是不到100克的样子。这个人也不嫌它腿瘦,拿了刀子要把它腿上的瘦肉全都刮下来拿走!
蚊子腹内刳脂油:当我们被蚊子叮咬之后试图消灭它们的时候,会觉得它们太微小而灵活了,这使得我们徒手消灭它们的努力往往归于无功。而这个人却不仅能将蚊子抓住,而且还能将它的腹部剖开,用刀将它腹内贮藏的脂肪全都挖出来。我想,这位先生一定是一位高明的外科医生,你看他手下的活,又是鹌鹑又是鹭鸶的,特别是蚊子,这手术可是需要极为精细娴熟的手法的。只是难免有疑惑:即使他的视力达到5.2,恐怕也不足以应付这样的精微手术吧?他也许需要放大镜甚至显微镜吧?手术刀也是一个问题:多小的手术刀才能用来解剖蚊子的腹部并用来刮脂?
亏老先生下手:亏了有你老先生才下得了这样的辣手!老先生,本称极尊者。这里却任何尊重之意,有的尽是讽刺,反话正说,干净利索却又幽默有力。换了现在的网文,应该说:“呵呵,晕死!”惊讶到目瞪口呆,无话可说。
看看这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看看这一大堆刁钻古怪的想象,看看这一系列荒唐可笑的夸张,哪一个不让人感到新鲜刺激!不由得发一句赞叹:亏这老先生(作者)想得出!正是通过这些手法,作者才鲜明地勾画出了“贪小利者”的可憎嘴脸,且让人读得痛快淋漓,解气解恨!甚至读完之后,因为气恨已解,对他们已经不是那么憎恨厌恶,反而有了一种基于道德优越感之上的悲悯之心。也许还会进而想到,我们自己会不会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也如这位“老先生”一样可悲而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