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症病因复杂,常需要进行综合防治,主要治疗原则包括:
①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诱发因素。
②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营养不良状态。
③合理应用微生物调节剂,如活菌制剂等。
患有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患者如果能尽早接受治疗,能显著改善腹痛、腹泻症状,加快该病的康复。
一、一般治疗
祛除诱因,包括抗菌药物、免疫制剂的使用、肿瘤放疗等。
适当补充水分及盐的摄入,纠正腹泻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对于营养不良患者,应积极补充营养,保证糖分、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可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增强肠黏膜局部屏障防御功能,防止细菌易位。
二、药物治疗
1、止泻药:止泻药种类繁多,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选用。常用包括以下几类:
双八面蒙脱石散、碱式碳酸铋、医用碳等,主要作用保护胃肠黏膜。
地芬诺酯、洛哌丁胺等,可以减少肠蠕动,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生长抑素、消旋卡多曲等,可以抑制肠道过度分泌,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2、微生态制剂
常用的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元及益生菌(活菌制剂)。益生元是一种营养物质,能刺激特定生理性细菌生长繁殖。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活菌制剂,可以补充肠道菌群,调节菌群平衡。
微生态制剂通过与致病菌争夺肠黏膜的黏附点,参与构建防卫屏障,抑制条件致病菌繁殖与生长,可调控肠道菌群的平衡,且可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目前研究显示粪菌移植适用于难辨梭菌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
3、治疗原发疾病
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肝脏疾病(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糖尿病、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感染、精神疾病、肿瘤等,及时纠正菌群的微生态环境失调。
三、手术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症,多采用保守治疗。除原发疾病合并有严重外伤、肿瘤、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特殊情况,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
四、中医治疗
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家不可能精确地揭示现代微生态学的内容,但中医学从本质上讲就是生态医学。中医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祛邪扶正”治则与微生态学者提出的“矫正生态失调,保持生态平衡”的微生态调整概念有相通之处。中医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五、前沿治疗
合生元,是微生态制剂的一种,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组合制剂,或加入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是具有开发前景的治疗肠道菌群紊乱的生物制剂。
肠道菌群失调可以通过服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一般可以通过口服益生菌来调理,常用的药物有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金双歧杆菌三联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等。
意见建议:建议在平时应该要规范地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时间或者超量的服用。同时益生菌要避免和抗生素同时服用,避免益生菌的效果降减低。
正常人的胃肠道内也积聚许多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就称为肠道的菌群。肠道菌群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组合,各菌之间可以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的平衡。
一旦机体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的抗生素,敏感的肠道菌被抑制,被抑制的细菌可以趁机进行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使正常的生理结构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的组合,引起的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
出现这种症状后,首先是进行全身的支持治疗,再就是根据不同的病因来进行治疗。消除病因之后菌群就能够恢复正常了。同时可以服用一些益生菌,像金双歧以及枯草杆菌这些药物,还有益生元制剂都可以进行服用。同时要停用抗生素,保持饮食的均衡。
肠道菌群失调症首先采取病因治疗,如果是有缺乏维生素造成的肠道菌的减少或消失或者使用抗生素导致的正常菌群失调都必须先除去病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其次对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前补充营养、肌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免疫力或服用维生素提高免疫力。使用微生态调节剂,提高有益菌的含量,恢复肠道菌群稳态。日常饮食吃新鲜卫生的食物,补充适量维生素。
正常菌群失调以后,我们通常建议是口服益生菌来治疗,那么可以选择的益生菌种类很多,包括嗜乳酸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 乳酸乳杆菌、芽孢乳杆菌、双歧杆菌、粪链球菌 、大肠杆菌 、粪肠菌和粪杆菌或者是枯草杆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