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就可能发生氧中毒。
氧是需氧型生物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但超过一定压力和时间的氧气吸入,会对机体起有害作用。氧中毒是指机体吸入高于一定压力的氧一定时间后,某些系统或器官的功能与结构发生病理性变化而表现的病症。
氧中毒和吸氧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氧中毒。进入体内的氧会产生氧自由基,氧自由基极为活跃,在体内到处流窜,攻击和杀死各种细胞,导致细胞和器官的代谢和功能障碍,并能促使基因突变诱发癌症。
扩展资料
氧中毒分为三类:
1、肺型氧中毒表现及通常的发展过程为:最初为类似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气管刺激症状,如胸骨后不适(刺激或烧灼感)伴轻度干咳,并缓慢加重;然后出现胸骨后疼痛,且疼痛逐渐沿支气管树向整个胸部蔓延,吸气时为甚;疼痛逐渐加剧,出现不可控制的咳嗽;休息时也伴有呼吸困难。在症状出现的早期阶段结束暴露,胸疼和咳嗽可在数小时内减轻。
2、惊厥型(脑型)氧中毒大体上可分为连续的四个阶段:
(1)潜伏期;
(2)前驱期;
(3)惊厥期;
(4)昏迷期。
3、眼型氧中毒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萎缩。不成熟的组织对高分压氧特别敏感,早产婴儿在恒温箱内吸高分压氧时间过长,视网膜有广泛的血管阻塞、成纤维组织浸润、晶体后纤维增生,可因而致盲。在90~1OOkPaO2,72小时可出现视网膜剥离、萎缩,视觉细胞破坏;随时间延长,有害效应可积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职业健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氧中毒
长时间吸入60%以上高浓度的氧,氧自由基可损害细胞 DNA,影响体内一些酶系统,抑制细胞内(尤其是线粒体内)的代谢反应过程,使肺部发出病理改变。
氧中毒可以是形成ARDS的重要因素。早期肺部出现以渗出为主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可有胸闷、咳嗽、呼吸道刺激症状等,病程2周以上,出现以增殖为主的病理变化,临床上紫绀和呼吸困难加重。氧中毒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关键在于预防,长时间给氧,吸入氧浓度不要超过50~60%。
吸氧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如果长期吸入高浓度氧,会出现氧中毒症状。咳嗽、胸闷、胸痛是氧中毒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氧中毒患者会出现眼底出血,严重者可因视网膜剥离、晶体后白斑等导致失明。
氧浓度高于70%,持续时间超过1—2天则会发生氧中毒。
有的人甚至盲目地认为,氧气浓度越高越好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吸氧的浓度是根据病情需要而定的,不同的病人,所采取的吸氧浓度完全不同,多了无益,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下述情况应该予以吸氧:
1、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呼吸困难时,如肺炎、肺水肿、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2、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梗、心衰等。
3、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如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酸中毒等。
4、脑血管意外的昏迷病人。
5、某些大手术前后大出血休克等。
低于25%的氧浓度则与空气中氧含量相似(空气中氧的浓度为21%),无治疗价值。
如果长时间大量吸入高浓度的氧,例如持续吸100%的氧24小时那就可能造成氧中毒,会造成肺不张,反而造成呼吸衰竭,造成严重的缺氧。
常压吸氧是医院重要而常用的抢救和治疗措施。通常采用的鼻导管给氧法,患者吸入的是氧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氧浓度一般不超过40%~50%(氧分压低于60kPa)。因此,即使患者长时间吸氧也不会发生氧中毒。只有患者长时间使用呼吸机供给高浓度氧或婴儿哺育箱氧浓度过高时才会发生氧中毒。
高压氧治疗如果操作不当,患者吸氧时舱压过高、吸氧时间过长、未按规定安排吸氧间歇或机体对氧毒性过于敏感时可发生氧中毒。
人如果在大于0.05MPa(半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对所有的细胞都有毒害作用,吸入时间过长,就可能发生“氧中毒”。肺部毛细管屏障被破坏,导致肺水肿、肺淤血和出血,严重影响呼吸功能,进而使各脏器缺氧而发生损害。
在0.1 MPa(1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人只能存活24小时,就会发生肺炎,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窒息而死。
人在0.2 MPa(2个大气压)高压纯氧环境中,最多可停留1.5小时-2小时,超过了会引起脑中毒,生命节奏紊乱,精神错乱,记忆丧失。
如加入0.3 MPa(3个大气压)甚至更高的氧,人会在数分钟内发生脑细胞变性坏死,抽搐昏迷,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