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材料分析题 (七下)苏教版

2024-12-19 20:07:2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回答2:

是这样的 1.答变化类型的题目 模式“由......到..... ”例如 由专制到民主 由人治到法治 答题不要说废话 要体现一种“变” 有一种变到另一种 是一种静态的结果 而非动态的趋势
2.趋势 这种体系所描述的是事物 一种运动的方向 具有单向型 例如多极化趋势 全球化趋势 这是动态的 而不是一种状态
3.特点 这个词对语言提出了高度的要求 一定要凝练 简洁 不要说大白话 和叙述,阐述类型题是有根本差别的 比如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特点 “工艺先进,世界领先,官府控制” 再例如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城邦体制,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 特点的词 语言一定要抽象化

回答3:

唐朝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回答4:

一、历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一)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1、对外交通
(1)陆路交通――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开凿的条件:
 ①汉朝国力强盛
 ②张骞同西域,加强了中西联系
 ③西域都护的设置
 ④汉代丝绸业的发展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道,至疏勒回纥,越葱岭后可达中亚、西亚(转至大秦)、南亚。
影响:
 ①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陆上通道,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的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③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④使世界古代的文明中心联接起来,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联结,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往来。
路线:从广东出发,向西沿着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3)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文明的联系。开通后官方的经济交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跃,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2、两汉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1)与朝鲜的关系
 ①秦汉之际:原属燕、齐、赵故地的北方人有许多到朝鲜。
 ②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到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的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语言、称谓、生活风俗与秦相似,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
 ③贸易往来: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促进了朝鲜半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与日本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
 ②《汉书》记述了“倭人”的生产生活和习俗,说明我国那时对日本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③汉武帝时期,日本有30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与中国友好往来。
 ④东汉光武帝时期,“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日本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证实了这一事件的真实性。
 ⑤交流: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3)与越南的关系
交流: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入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
(4)与西亚大国安息的往来:
安息是西亚大国,与汉朝交往频繁,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交往;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5)与欧洲大秦的交往
 ①汉朝与大秦,地处陆上丝绸之路的两端,都想直接交往,但受到安息等国的阻隔。
 ②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虽未到大秦但到达了波斯湾。
 ③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地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
 ④《后汉书》记载,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送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6)与中亚的往来:通过丝绸之路。
(7)与南亚的往来: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8)与东南亚的往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3、对两汉对外关系的总体评价
(1)两汉时期,中国同其他国家的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外传播的过程。
(2)中国的社会生产居于世界先进地位,两汉的积极对外交往,使得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3)中国和亚洲、欧洲、非洲几大文明区的交流使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文明进步都受到了有益的影响。
(4)中国的对外活动在当时世界基本隔绝的情况下,为人类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1、隋唐时期的对外交通:
(1)陆路方面:
 ①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
 ②从长安出发,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非洲许多国家。
(2)海路方面:
 ①从登州(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
 ②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2、唐朝的对外政策: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3、隋唐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1)和新罗的往来:
 ①隋唐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来往。
 ②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③经济交流: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④政治交流: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⑤技术传播: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
 ⑥文化交流: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新罗人喜欢唐诗,许多人会写唐诗。
 ⑦社会生活:新罗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交往:
 ①隋朝时期,中日互遣使臣。
 ②从唐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多次。
 ③政治交流: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④建筑风格: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
 ⑤文化交流:日本各级学校教授儒学。
 ⑥经济交流: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
 ⑦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等。
(3)和东南亚的交往:
 隋唐时期,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有往来,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隋超:隋炀帝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派王子回访。
 唐朝:唐朝中期,骠国王子访问中国,所带歌舞团的演出轰动长安,白居易的诗“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就是描写这次精彩的演出。
(4)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①中国和天竺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
 ②唐朝贞观时期,天竺一再遣使来唐,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③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④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5)与中亚的交往
 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一再遣使前来,带来了名马、异药等特产。
(6)与西亚的交往
 ①与波斯的交往:隋朝和波斯义净互遣使节;唐朝时期,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许多波斯商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②与阿拉伯交往:从唐高宗时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国的造纸术在唐朝时期传到大食。
(7)与欧洲的交往: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8)与非洲的交往:唐朝时期中国和非只有也有来往,中国史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他撰写的书中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史书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中国。非洲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
4、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使节先进地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隋唐时期,中国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国人来华贸易、读书和做官。
(2)影响:增进了中外了解、联系和有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5、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1)交往范围广泛,具有连续性。交往的国家包括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国,且交往并不因为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
(2)交往的领域全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的渠道众多:包括官方公派及民间的留学、国家及民间的贸易、宗教的传播等等。
(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定了各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一些近邻国家来说我们已经成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品、物种、艺术等等,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6、唐朝的国际地位:
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亚洲及至西方、使节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往
1、两宋、元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设有市舶司,负责对外事务和贸易。辽、金与朝鲜半岛、日本、波斯、大食等有贸易往来。
2、中国的四大发明,向外传播。棉纺织技术传到朝鲜半岛。
(四)明清的对外交往
1、明清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1)郑和下西洋
 ①时间:1405――1433年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族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要。
 ③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7次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东南亚的近邻,就是印度洋沿岸各国,阿拉伯半岛各国,东非沿岸各国,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④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⑤局限性:其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了巨大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
(2)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他们把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带到了南洋,对南洋的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明朝抵抗倭寇的斗争
 ①倭患形成的背景:
  第一: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第二:明朝中期,朝廷误认为倭寇的出现是因为海外贸易,所以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使得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②戚继光抗倭概况: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东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的重大胜利。
  戚继光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①背景: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葡萄牙等殖民者相继来到东方,抢占殖民地,开始了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侵扰。
 ②过程:
  第一: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海船损坏,借地晾晒贡物,通过行贿明朝地方官的手段,获得上岸居住的许可。
  第二:后来,他们买通澳门守将,获准每年纳银500两,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第三:此后,他们扇子修筑城垣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
 ③葡萄牙租占澳门以后,明政府始终掌握着澳门的领土主权。
(5)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②166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丰功伟业,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祖孙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对台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6)清朝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①背景: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俄国侵略者乘机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但俄军置若罔闻并且增兵扩大侵略,为了捍卫边疆,康熙帝决心组织自卫反击战。
 ②过程: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俄军伤亡惨重。俄国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③结果:1689年,双方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这一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条约规定:一,中俄东段边境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为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以东,外兴安岭以南属于中国;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以西,外兴安岭以北属于俄国。二,外兴安岭与流入鄂霍次克海的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搁置争议。三,拆毁雅克萨城,俄国人全迁出境。四,两国商旅凭护照方可往来贸易。五,清朝同意将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地区让给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