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写的 那几个皇帝:秦始皇 唐太宗 唐玄宗 宋徽宗 成吉思汗 明太祖 明成祖 康熙 等等
或者 李白啊 杜甫啊 屈原啊 孔子啊 这些人作品多 研究他们的文章也多
思路的话:先写这个人的简介,包括人生阅历啊什么的;再具体写经历这些事的来龙去脉,这样就很长了,在对这些的叙述中,加上他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当代人对他们的评价、后代人对他们的评价,(这些就自己去找),最后加上自己的评价,写他们的功过。这样应该就差不多了
关键词:评述;全面;评价方法;历史唯物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人物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就此,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对历史人物正确的评述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前提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而阐述人物事迹时应当注意掌握适当方法。 一般地说,评述人物事迹大体上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
1. 分类法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
(1)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2)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3)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4)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评述近代历史人物如林则徐、李鸿章、那拉氏、袁世凯等也可用此法。
2. 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如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1)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2)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辛亥革命后坚持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A.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B.1914年建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发动护国运动;C.1917年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张勋复辟;D.1917年秋发动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E.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由于资产阶级局限性,孙中山没有广泛发动群众,而只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屡次革命大多以失败告终。
(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决定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5月建立黄埔军校。
二、恰当的评价方法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
在历史人物评价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采用下列方法进行:
1. 功过评价法
凡需评价的历史人物,有些是具有两面性,即功过兼有,所以评价历史人物须从功与过两方面考虑。例如:康熙皇帝是清朝杰出的君主 ,一方面重视农业生产,为巩固清朝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仍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前者是进步的,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后者是消极的,表现了清王朝的腐朽没落。
2. 阶段评价法
评价跨越不同阶段的历史人物时,应引导学生应用阶段论。例如:陈独秀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为阵地开展新文化运动;1920年,在中国建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一再妥协退让,对大革命的失败负有重大责任。
3. 分析评价法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倾向,并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揭示其阶级内容和阶级实质。例如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的罗斯福,当时虽然通过采取恢复银行信用,调整农业等措施使美国经济得到缓慢的恢复,但他毕竟是资产阶级政治代表,只是“稍微抑制一下个别最不受抑制的资本主义利润的代表者,稍微加强一下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由此,对其新政既不能评价过高,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阶级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全方位地立体地分析和考察历史人物的活动,给予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4. 定性评价法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主要方面,给予总的评价定性,然后围绕这一定性对人物的活动的叙述具体化、形象化。如南宋时的岳飞,他的活动表现为多方面:写过诗词,忠于皇帝,还镇压过农民起义,但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矛盾分析,岳飞首先是一个抗金将领。总之,对具体人物要具体分析,在功过之间,抓主要方面作定性评价,不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以上诸种方法,只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确定的评价方法。其实在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中这几方面的因素都要予以考虑,进行综合运用。
三、逐步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不可否认,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也必须让学生明白,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邓小平同志说:“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因此,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地全面地分析。如果只强调效果,忽略动机,学生就不能掌握正确、客观、辨证地认识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要对每个历史人物作准确而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定能在历史课堂人物教学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推荐人物:张学良 (军阀父亲张作霖,东北易帜,西安事变兵谏,
历史评价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 “西安事变”,以及此前东北军与中共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建立的统战关系,是张学良对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
张学良青年时代的照片(9张)伟大贡献。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当时的抗战局势将向何方发展确实难以预料。如果没有这些,那么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红军能否在陕西立足并取得日后的迅猛发展也很可能是个未知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学良不仅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而且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完全配得上“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这样的称号。 “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件。此后,他被蒋介石软禁了五十多年,许多志向再也无从实现。这种丧失自由的生活,对于他这样一个胸怀大志、才干突出、当时正值盛年的人来说,其痛苦岂能以语言来表达?因此,张学良是一个悲情英雄。在值得我们敬仰的同时,更是极为令人扼腕。 有诗人《题张学良将军第一幽禁地》诗:“为邦兵谏死何哀,臣道终缧不世才。苍坡受旨观书处,抗日频传捷报来。”(《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要言不烦地反映了将军兵谏目的和为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所付出的牺牲及其历史功绩。 在上述主要评价之外,主要有: 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他戒掉了鸦片,更忍受了五十余年的监禁生活。 是一个重义气、重感情的人——他的部下,上至军长下至士兵,几乎没有不尊重、拥戴他的;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更是传为佳话。然而,他也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兵谏”快要成功之时,他因为担心蒋介石的安全,事前没有跟任何人商议(包括当时就在他身边、对他的安危非常关注的周恩来),就匆忙拉着杨虎城陪同蒋介石夫妇乘车直奔机场,并且陪送他们回南京,从此被监禁。他关心蒋介石,蒋介石却对他心狠手辣。 纵观张学良一生,尽管也犯下过较大的错误,如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不费一枪一弹就尽占我东三省,但瑕不掩瑜,他后来通过“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为祖国统一、抗击法西斯立下了丰功伟绩。因此,他的功绩大于过失。 总之,张学良不失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诸葛亮 ,拿破仑,苏武,于谦,文天祥,杨涟
潘安 啊 林黛玉啊 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