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的B 是从“动静说”来,中国古代的“阴阳说”就属于“动静说”,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本身,只是谈到了“运动”的过程本身,没有提及运动的“本体”,即:只有“辩证法”,没有“唯物论”;
2、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准确地、正确地把握事物;指导实践的是:把握住事物本质的认识。
3、不大清楚你想问什么?请说清楚些:你所说的“根本属性”和“固有属性”分别是指什么?
a.根本属性,是指决定事物的本质的属性(即:客观实在性);b.“固有属性”是指事物从发生到消亡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的属性(即:运动的属性)。
4、其实,C更贴切。说明出题的人对陆游所言之“躬行”的真实含义的理解过于肤浅。(他以为:“躬行”是无论鸡毛蒜皮都非“亲历亲为”不可?)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本身就是“躬行”。标准答案选择B,还未免有点脱离群众呢!——能是“实践”?我看:B.还有点孤芳自赏地游山玩水之嫌呢!
答案C.不仅体现了“躬行”(不耻下问地向砍柴人询问本身就是社会实践),还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属性。标准答案B,没有体现“实践”的社会属性,是有缺陷的标准答案;“实践”是指“社会实践”,不是单打独斗地“游山玩水”。陆游的诗句中的“躬行”本身,也是说的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思。
“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这个答案的正确性的确可以“矫情”一番:一观一听,并非属于实践的范畴。而马哲中所说的“实践”格外强调“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袖手旁观(听)”式的游山玩水不应算“躬行”的范畴。而且答案B,仅表达了“知”、“识”的范畴,并未体现“行(实践)”的范畴。若把“近山”、“近水”理解为“躬行”,则是大错特错了!
不过,考试时,您还是选择B,不然老师不给你分儿! 您可以把我这话说给你们老师,您可和他讨论讨论?
1.B,运动是相对的。只是辩证法,没有体现唯物论。
2.认识从实践中来又要回到实践中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质决定意识。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的通过实践发现规律,成为经验和认识。认识和经验又不断的指导人类继续实践,继续探索。如此往复。
3.: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万事万物都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中,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不作任何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所以,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根本属性”是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角度而言的,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同时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其中只有运动才是根本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就不存在了,那还谈其他属性呢?)
2.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最高共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这是物质与意识的根本区别
4.C所说的是问打樵人,而不是自己的亲身实践。B所说的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都是自己的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题:b讲的是动与静的辩证关系问题。
第二个问题:你说的这几个问题都对啊,没有矛盾。
第三个问题:c是问人,没有体现实践的元素。
2.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很多表面现象,很多情况下这些都不是事物的本质,那么我只有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去抽丝剥茧,最后掌握这个本质东西。这一切的认识活动都是为了在以后的实践中不在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