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其实,朱元璋心中一直不愿,定都南京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公元1353年,朱元璋攻下定远后,采取谋士冯国用的以金陵作根据地的谋略,于次年攻下金陵,称应天府。再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他终于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直至第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当时有几处地方在商议之中:长安、洛阳、开封(当时称北京)、北平(今北京)、临濠(今安徽凤阳)、南京。朱元璋很想在其老家临濠定都,但经大臣刘基的极力劝说后,终于改南京为京师,作为都城。
南京虽定为都城,但有三个难以补救的缺陷始终在困扰着朱元璋。
一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
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
三是大内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迁都。
迁往何处?他心目中认为长安较好,于是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然而,时过境迁,全国经济格局早非汉唐时代,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漕运艰难,迁都长安客观上已不可能。朱元璋终于不得不概叹“兴废存数,只得听天”,打消了迁都意图。
1398年,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子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取了政权,于1420年迁都北平。这一方面与北平是朱棣发迹之地有关,但与朱元璋一直不愿定都南京也不能说没有关系。
1、在朱元璋起义抗元的过程中南京(建都以前称为”应天“)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其反元和抗击其他农民起义的战略大后方;
(1)南京及周边地区是粮食的重要产地,因此作为其粮草的重要来源,对其壮大实力,顺利进行北伐抗元有重要的作用;
(2)南京地区人口众多,是其重要的兵力来源,因此稳定南京有利于加强其军事实力。
2、南京等周边地区,人口众多且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程度较高。因此这里人才济济,以此为都城有利于拉拢和团结这些文人;
3、南京有长江护卫,因此以此为都城,较为安全;
4、朱元璋分封其子弟为藩王镇守重要地区,认为即使不用迁都北平也可保障其安定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