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推荐几篇十七大解读文章,但愿对你有帮助。
一,以科学发展开拓中国发展前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坚持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同时,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开始显现。种种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的两大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反映了我党以发展为中心、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主题,更反映了我们党在抓住这个战略主题的基础上,遵循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对发展之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战略调整。
无论是“发展是硬道理”还是“发展是第一要务”,抑或“科学发展观”,都强调了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意义,并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和理念。尤其是在我们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在我们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我们党在继续注重发展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更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战略部署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可以认为,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必要举措和必由之路。
二、科学发展是全球发展走向给予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的发展始终是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展开的;另一方面也因为,世界的发展不断地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就目前而言,人类对于发展的普遍共识是:所谓发展,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
从本质上来说,发展是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变化的。近代以来,人类对于发展的认识和实践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其核心概念是工业发展,这个阶段,人们对于发展的理解基本上是走向工业化、技术化以及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第二阶段,其核心概念是社会变迁。当工业化、城市化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提出了社会变迁的客观要求。于是,人们开始注重经济增长与整个社会变革的统一,注重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整体性增长过程。第三阶段,其核心概念为可持续发展。1972年,著名的战略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推出了一本题为《增长的极限》的小册子,用大量的数据和模型表达了对“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消耗以数学家称为指数增长的模式增长着”的忧虑。在这同时,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提出要将发展看作是追求社会要素即政治、经济、文化、人的和谐平衡的过程,强调要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阶段,其核心概念是人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特别注意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1990年,联合国成立开发计划署,随即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问题,并制定了人类发展指数(HDI),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类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
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很多领域的发展可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大大缩短时间距离。同样,一些发达国家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几乎毫无例外地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重演着,只不过缩短了不同阶段的时间距离而已。因此,在经过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之后,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世界发展走向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
三、科学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意义
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经济总量由此而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我国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步暴露,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主要的问题,一是发展的不平衡,如地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等等,均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是发展的不全面。所谓全面发展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相对均衡和和谐统一。但是多少年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发展表现出了不均衡的特征。三是发展的低水平,主要表现在: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其消耗与其产出之比例,与发达国家甚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四是发展的社会效益不明显。从其根本出发点来说,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应该是带来社会的富庶和人民的安康,从而带来人民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凝聚性,带来人民普遍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以及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的实践中,发展始终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尽管我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水平还很低,人民普遍的小康生活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同时,我们要解决因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毫无疑问地需要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物质条件。因此,要始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发展视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所在。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因为人是主体,所以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归宿点;因为人是主体,所以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一切社会行为的目的。由此观之,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正是在于人的发展,在于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于人的健康、生命和自由和谐的社会生活。
根据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发展战略之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领域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即不仅包括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而且还包括了政治、文化、社会等所有领域的文明和进步,包括了发展与自然、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二是地域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即不仅包括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而且也包括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城市的发展,而且要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如此等等。
为实现上述基本要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其根本的方法在于推进五个方面的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推进这五个统筹,将有效地解决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将有助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也必将有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的实现。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哲学解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极其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命题,从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出发,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明晰回答了当前党和国家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坚定确认和科学规划了中国的未来走向、发展目标和道路。
报告中鲜明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命题。这一命题,首先是一个政治命题,是一种政治的宣言和宣示。同时,它又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命题,而且也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和理论命题。因为,从更宏观的历史视域来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不仅是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制度及其性质的抉择,对党和国家今后发展方向和道路的抉择,而且,也是对处在世界历史中的中华民族独特发展道路的抉择,特别是对中国社会独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抉择,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集中体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以来全部历史的逻辑发展和必然结果,是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在现阶段实现现代化目标所必然采取的一种社会形式,是在统一的世界历史和多样化民族发展道路中所开辟出的一条独特的、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世界历史新道路。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及其所内含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应从政治角度来解读,还应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解读。
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相联系,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概念。报告通过这一概念,将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在党的指导思想方面所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表述为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对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给予了客观的历史定位,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即将其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共同规定为新时期统摄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指导方针,规定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七大报告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这个主题下,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体系。我理解,“道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实践以及在这一实践中所形成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基本模式,“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成果,而“旗帜”则体现了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概括的基础上,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新的阐释和说明。报告在详细论述科学发展观创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明晰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地位:“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报告在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的同时,还对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确认和写入“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论述,实际上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科学发展观,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规划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发展的道路。
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高度,报告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新的阐述。报告中不仅再次确认和肯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且论述了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等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彼此依赖、互为前提。报告指出:“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报告重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而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实际上“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另外,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报告中明确把“改善民生”确定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充分关注民生的目标,从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具体化了。
适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报告对民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基本价值观和价值理念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挥。关于民主,报告中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重大命题,发挥了列宁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观点,表明了我们党对于民主政治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报告不仅重申和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以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且提出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党的主张应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举措和要求,勾画出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轮廓框架。关于公平正义,报告申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提出公平正义同“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起,构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并将“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规定。关于自由平等,报告首次把自由平等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一起,作为基本价值理念,列为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其实,自由平等价值理念虽为资产阶级思想家所首倡,但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而是全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它们尤其被赋予了新的质的规定和内容。就自由而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自由发展,即人从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中获得解放,是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本质特征,也是人类历史的现实运动和必然趋向。可见,报告中对民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基本价值观的阐述,既是对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的继承、发展和弘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或价值理念的建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