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阵形的演变
刘更生
随着足球比赛规则的合理化、球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技术、战术的创新,现代足球比赛阵形不断演变和发展。1930年,英国人契普曼创造了攻守人数排列平衡的WM阵形,使球员有了位置感,减少了“扎堆”现象。这是一种似看完美但却无特色的阵形,却对当时英国称霸世界足坛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初,匈牙利首创四前锋阵形。1953年、1954年匈牙利队先后以6:3,7:1大胜英国队; 1954年又夺得第五届世界杯亚军。这说明WM阵形没有把英国足球的优势、球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时,四前锋阵形风靡全球,被誉为足球的第一次重大变革。然而,四前锋阵形带给匈牙利足球的辉煌是短暂的。
四前锋阵形更适合在热带足球的土壤中生存。1958年,巴西在瑞典世界杯上运用4—2—4进攻型阵形,一举夺得第6届世界杯冠军,成为热带足球的代表。4—2—4阵形也因此在世界足坛倍受推崇,被誉为足球的第二次重大变革。
4—2—4阵型是一种以攻为主、攻守平衡、攻守转换快而流畅的阵形。由边锋和边后卫协助控制中场来夺得比赛主动权,把防守的第一线建立在前场和中场,把对手的进攻扼杀在发动和组织阶段,将攻与守融为一体,以此减轻后场防守压力。采用这种阵形必然造成中前场“扎堆”现象出现,因此,要求球员个人有高超的带球过人技术和短传配合技术。1994年第15届世界杯上,巴西坚持“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的足球理念,仍采用有利于发挥热带球员特长的4—2—4阵形,终于夺回失去24年之久的世界杯冠军奖杯。在热带气候环境下,4—2—4阵形有利于球员体能的合理分配,是现代热带足球的发展模式。
由于进攻型足球的胜利和精妙的个人技术所产生的威慑力,迫使各国球队不得不用加强防守以遏制进攻。理念决定思路。1966年第8届世界杯上,英国充分发挥球员身高体壮、长于奔跑的优势,采用加强防守的4—4—2阵形,一举登上世界冠军宝座。“防守决定一切”理念体现在整体参战上,要求攻则全动,守则全防。此乃温带环境影响使然。当今,这种有利于发挥整体力量的4—4—2阵形其内涵已今非昔比,成为全攻全守、攻守平衡的现代温带足球发展模式。
竞争激烈的对抗性体育运动,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把体内贮备的能量,以不同形式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亚热带气候介于热带气候与温带气候之间。要达到在整个比赛时段内体能合理地、有效地释放出来,就不能像温带足球那样,从后场发动进攻,运用“一脚球”技术,长传冲吊,全场快速奔跑。采用“英式足球”打法,在亚热带温度环境下,很难使体温控制在39—40℃范围内,从而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也不能像热带足球那样,由前锋唱主角,依靠个人技术,突破对方防线,让多数球员处于待机状态。因此,亚热带足球把进攻与防守枢纽设在中场就成了必然。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锦标赛上,亚热带地区国家推出了3—5—2阵形。进攻时,边后卫进入中场,加强中场势力,并伺机插上助攻;防守时,在中场展开阻击,瓦解对方的进攻。若对方从两侧推进,边后卫立即回归原位防守,以此来夺得比赛的主动权。这样的阵形必然使中场成为双方必争之地,出现“扎堆”现象不可避免。因此,要求球员有高超的控球能力,而中场组织者无疑是攻防转换的核心人物。1984年,第七届欧锦赛在法国举行。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三个亚热带国家包揽了冠、亚、季军奖杯。在第十三届世界杯上,阿根廷、法国分获冠、季军。3—5—2阵形成为现代亚热带足球的发展模式。
一百多年的足球运动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足球运动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相融合的历史。足球是环境的产物,足球阵形是足球风格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足球比赛在制定阵形时,还要考虑球员特点、能力、双方实力、比赛时的天气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因而派生出一些适于本队的阵形。1994年,第15届世界杯在美国举行。巴西队为了充分发挥被誉为“梦幻组合”的罗马里奥与贝贝托两前锋的冲击力,成功地运用4—4—2阵形,一举夺冠。阵形无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但不同地区足球的基本理念、基本阵形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http://baike.baidu.com/view/161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