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题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步伐一天天靠近。在美好喜庆的节日氛围下,人们也被感染了:家家户户高高挂起红灯笼;放鞭炮,大人孩童一起包饺子、贴对联……如此良辰美景,我家自然也不甘落后了,可谓是年味十足。
炮竹声声
说起今天,家里的那几个小子们可是兴高采烈,兴趣盎然啊!为什么?当然是春节要到了,他们总算可以理直气壮地放鞭炮了。看,他们一个个的,手中拿的全是各种各样的鞭炮:什么火箭筒、烟雾弹、轰天雷、小旋风……真是五花八门。终于找到了一处空旷的地方,足够他们“大展身手”了。我是出了名的胆小,只好在一旁远远地做个旁观者。只见他们动作娴熟地掏出打火机,点火。然后就是各种鞭炮的爆鸣声,其中还夹杂着他们的笑声。一时间,我真的觉得这就是春节应该有的气氛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年兽,如果有,看到这场面估计也会被吓跑吧。一时间我不由得忍俊不禁。
门框“新衣”
新年新气象啊,那饱经一年风霜的旧符也应该换新桃了。于是在大家都忙着准备其他事时,我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份重要的工作。我把对联一张张散开,首先拿起来横幅,尽量平的铺展在门楣上,感觉角度始中,就用胶水粘了上去。退远了些看,还不错呢。这给了我很大信心和鼓舞,剩下的工作愈发得心应手起来了。待成功贴好一副对联时,在内心的成就感的驱使下,我请出了爷爷来欣赏我的杰作。爷爷认真看完后,哭笑不得地说“你贴的的确很整齐,但是你把左右的对联给贴反了。唉!”我顿时赧颜汗下,从没了解过对联的贴法。本想出力,却搞砸了,还被几个小家伙笑话。于是乎向爷爷认真请教了对联的正确贴法后,才继续把剩下的对联给贴完。贴个对联还有这么多学问,我确实应该好好学习一下。
团圆饺子
因为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我家,我们过年吃的饺子都是自己动手包的。这不,奶奶和面,妈妈擀皮,爸爸调馅,爷爷烧锅,我和弟弟则在一旁打下手……在全家人的通力合作下,一排排如弯月般的饺子整齐地排列在排子上,估摸着够这一大家子吃的了,才罢手。看着全家人费心费力制作出的“小元宝”,有一种叫幸福的感觉荡漾在心头。
圆欢聚畅聊的最幸福最难忘的时刻,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年”文化的延续。
我家的年味儿,除了团圆饭,贴好对子门联、点放爆竹图个吉利,更有我们“特色”的年味儿。
念念不忘的糯米糍粑
我的家乡流行着一种过年“打糍粑”的习俗,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要打糯米糍粑,这是家乡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糍粑是在过年时食用,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糍粑由蒸熟的糯米放进特质的大石臼冲打而成的。糯米粘性大,手工打糍粑很费力,劳动强度较大,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用大木槌锤捣,直到米粒捣成泥,这样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而打糍粑的汉子们即使冰雪天也会出累出一身汗。捏做糍粑也很讲究,糯米泥极烫手,得手粘蜂腊或蛋黄油,快速出砣,再均匀分小丁揪出拳头大的圆泥团,后用手或木板压,才能做得玉圆光滑,美观讲究。每每打糯米糍粑,都是壮年打糍、妇女揪糍、小儿压糍,全家人围着石臼欢声笑语为迎新春而准备,那笑脸就如糍粑一般纯洁、那感情如糍粑一般丝丝相连。
温暖如春的火堆烤火
在我家,家里有燃气灶、有电器,但是老人们还习惯烧着柴火,我们家有个专门烧火堆的小房子,春节的茶余饭后,全家老少围坐在火堆前烤着糍粑、唠唠家常、叙叙往事,相互问候、互敬互爱,晚辈给老人祝福,老人对孩子的生活、工作、学习予以鼓励、祝愿,是一家人在一起欢聚畅聊的幸福时光。我小时候曾不解的问我爷爷奶奶,“这火那么熏,总是一身烟味,为什么不用家里的电烤炉”,他们总说“以前毛主席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没有战争了,也不能忘了那份恩情,个人的力量虽小,也要努力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没有火,家里不暖;没有“火”,国家不前”。长大了之后才慢慢领悟到,他们的“火”是心中不灭的爱国情。
飘香四溢的美味烧烤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改善, “烧烤风”在现今十分流行,烧烤成了欢聚的必备活动,享受着制作美食的乐趣,也分享着吃美食的愉悦。今年我自己工作有收入之后,就想着把这份年轻人的时尚带回家。买上烧烤的材料、工具,洗好、穿好烤串,夜幕降临了,便在小房子里开始烧烤,生火放木炭,一边为家人烤着香喷喷的烧烤,一边跟他们讲讲平日里和朋友去烧烤的趣事、诉说我生活中的困扰,他们烤着火、吃着烧烤、听着故事、给我解惑,爸妈说,我带回来烧烤丰富了我们家烤火的时光,让我们的春节多了一个年味,是社会发展带来的烧烤香味,是我对他们孝敬的味道。
传统习俗不丢,以新的形式得以发展,这也是一种中国传统 “年”文化的延续,家的年味儿是年传统的记忆、是我的乡愁、是社会发展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