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Q的形象分析:
1、 关于阿Q的形象,2、 有下列不3、 同4、 的观点,5、 读后谈谈你的看法。
(1)阿Q是个思想的典型,是阿 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是个集合体形象。理由是:A、 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阿Q就是这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B、阿Q的精神--精神胜利法不是特定的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产物,而是某些人普遍的弱点,是祖祖代代生生不已的普遍特点。
(2)阿Q是一个受了精神奴役创伤的革命农民的典型。理由是:A、阿Q是生活在农村最底层的雇农,他具有一般农民朴素、憨厚的特点。B、在阿Q身上显示了被当时社会所扭曲了的性格--精神胜利法,这正是他精神奴役的创伤。C、但他不是完全驯顺的奴隶:对赵太爷他“独不表格外的尊敬”;他神往“革命”,在黑暗重重的未庄,第一个喊出了“造反”的呼声;自认为和“白盔白甲”的人是一伙,只是他们“不来打招呼”。所以认为阿Q有改变屈辱地位的要求,这便是他革命的一面,并且是他性格中主要的一面。
(3)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理由是:A、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生活在同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尖锐矛盾之中,是一个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与精神毒害的破产农民。他有思想、有性格,也有自己的追求,是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具有这个阶级共同特征的活生生的人物。B、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用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去代替事实上的反抗,实际这种自欺欺人的表现正是他走向真正反抗道路的绊脚石。C、阿Q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的觉醒是极有限的,他的革命要求也是十分朦胧的。
阿Q是处在辛亥革命时期,生活在未庄的种种矛盾之中的一个愚昧、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概括了人类精神的某些共同弱点。
第三种观点较为合适。
6、 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有不7、 同8、 的看法,9、 读后请发表你的意见。
(1)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这积极的一面有向革命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2)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自不断反抗中的不断失败,虽然表面看也是一种反抗方式,但却完全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东西。正是由于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它对处于压迫地位的人们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
第二种看法较妥当。
3、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有以下三种观点,你的见解如何?
(1)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从统治阶级身上移植过来的,统治阶级的精神胜利法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有什么区别。
(2)精神胜利法是从农民自己身上自己产生出来的。被压迫的奴隶一次又一次的地反抗,一次一次地失败,在失败中可以磨练出坚毅的意志,同样也可以产生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因此,人民被压迫的历史,才真正是人民的阿Q主义的产生史。
(3)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有着鲜明的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而这种弱点一经形成,便在他身上表现出它的特点,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有共性特点,又有个性特点。
第三种观点较为合理。
阿Q这一人物形象分析要点:
主要性格是精神胜利法,即面对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解自慰的方法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是永远摆脱不了的奴隶地位的精神枷锁。
①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②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④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⑤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⑥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⑦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⑧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⑨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⑩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愚昧、贫穷,精神胜利法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主要是妾自尊大,自欺欺人,自我摧残、健忘麻木。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时虽一时反对,但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本能地倾向革命,他对革命理解是错误而可笑的,行动是迟钝而软弱的,最后在假洋鬼子的棒喝下革命美梦彻底破灭,鲁迅先生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长期受封建阶级的剥削、压迫,被剥夺了人生正常权力的结果,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在外族侵略,特别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产生的失败主义的思想影响的结果。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损害的环境中,心犹未甘又无力反抗,只好以妥协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这样一个双重性格的阿Q,他的奴隶性不消除,即使他参加了革命,他所要创造的不过也是与赵太爷类似的生活而已。那样的中国也还不可能真正的实现自尊自强,民主自由。
阿Q
《阿Q正传》通过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见“有关资料”中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阿Q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
阿Q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这本已十分可悲,但是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小说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层面上展开了对阿Q性格的刻画。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像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集中刻画了阿Q的这一性格特征。他对于自己的身世很是渺茫,与别人口角时却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连老婆也娶不上,却偏偏要虚妄地夸口“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表现出盲目的妄自尊大;他忌讳头上的癞疮疤,且颇为苦恼,可人们偏要拿他的癞疮疤寻开心时,他会说“你还不配”,于是就觉得自己头上的癞疮疤非同寻常,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当他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响头之后,站了一刻,心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表现出他的自欺欺人;后来人家打他,还要他承认不是儿子打老子,而是人打畜牲,阿Q被迫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下他该自认失败了吧?并不,他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又胜利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另一个”而在精神上转败为胜,表现出他的自我摧残;被王胡撞头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吃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而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和小D摆“龙虎斗”,调戏小尼姑,表现出他的畏强凌弱;阿Q向吴妈求爱,被赵秀才用大竹杠教训了一顿,过了一会,他听见外面有声音,一看是吴妈在那里哭闹。“他想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看见赵大爷向他奔来,而且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悟到自己曾经被打,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表现阿Q令人难以置信的健忘麻木。阿Q在现实中处处失败却用这种法宝取胜。这种“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至死也不觉醒。生命将要结束时,阿Q还自我安慰地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无师自通”地喊出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他的性格至死未变。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
小说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刻地揭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和它的严重危害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启示人们振奋起来,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
叶公好龙似的情和爱——讲读《雷雨》一课,不免要涉及“周朴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旧话题。一言以蔽之不难: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反面人物而已。他像康大叔那样凶残,葛朗台那般贪婪,也有鲁四老爷似的道貌岸然……但他又不与学过的文学作品中任何一个反面形象重合。特别是教材所选的第二幕“周鲁相认”一场,周朴园对鲁侍萍那种似爱非爱的感情和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更使这个人物的“庐山真面目”云遮雾障,和时下唱得正“火”的“纤夫的爱”大不相类。简言之,可以说这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爱”。
全剧的故事发生在不到24小时内,背景却远在30年前。其间的历程在剧中断断续续地展现。为了看得更明白些,我们不妨听听作者曹禺的介绍:
“30多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求过学,并不像他后来的儿子周萍那样胡闹。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这女孩子当时漂亮、伶俐,还读过些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侍萍很懂事,能听得懂他的话,服侍得周到,于是,对鲁侍萍产生了感情。犹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周朴园的父母也是默认了的,已成了周朴园的偏房。后来,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侍萍见上一面。”
这类故事在旧戏《孔雀东南飞》等中也有,与巴金《家》中的高觉慧和鸣凤的爱情受挫也相类。男女相恋,门第悬殊,父母坚拒,恶人作祟云云。酿成悲剧,其主人公往往是人们同情和赞扬的对象。但生活或艺术真实也会推出另一类主人公,周朴园即是其一。他没有像焦仲卿随刘兰芝殉情,也没有如高觉慧愤然出走。他活着,也没有离家,于是周家天下从此多事。作者又作如下分析:
“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因为被他遗弃而投河自尽。特别是他以后的婚姻并不美满,这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繁漪是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从‘吃药’那一场可以看出来。如果侍萍也算‘太太’的话,繁漪是第三个,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很不幸福;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去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在这种情况下,周朴园自然就更加怀念她最初的恋人了。”
30年来,周朴园有如叶公,把他和侍萍这一段恋情作为“龙”的形象,牢牢地“画”在他的记忆中,也体现在他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比如保留了侍萍“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家具等),保留了她“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甚至念念不忘“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旧衬衣以及那件旧雨衣……作者让周朴园如此念“旧”恋“旧”,是颇具苦心的,善良的读者和观众也许会因此有所原谅他。可不,连鲁侍萍不也几乎被软化了么?
但即使痴情至此,细心的读者仍不难看出,周朴园壁上、梁上画的“龙”已面目皆非。第一幕中他教育周萍,要他“把现在的行为完全改过来”,威严地宣称:“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从这一“总纲”出发,周朴园抽筋换骨,搞了故事新编:“30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后来“正式嫁过周家”,只是“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她的儿子记得“母亲的名讳是侍萍,母亲临死,自己替我起的名字”……这一切表明,周朴园的画“龙”,只是为了供自己在灵魂空虚时填充,感情寂寞时咀嚼。一旦“生龙”降临,梦想成真,他决不会用这张旧船票重登当年的客船的。
把握了这一点,认识这一段“相认”的戏就毫不困难了。从周鲁相遇到相认,周朴园发问四次:“你——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你、你、你是——”形成一波四折。精明的周朴园问得拙,聪明的鲁侍萍答得巧,事态则越来越明朗,周朴园的语气也越来越迫切。真相大白后,周朴园的态度、语言似乎陡变,但变而不离其宗。他首先要弄清:“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两大问题。答案是令他放心的:这完全是邂逅相遇。于是他用30年的“画龙”用心良苦地暂时稳住了侍萍的情绪。周朴园毕竟不是叶公,一旦“真龙”下凡,一逃了之;他老谋深算,伺机出击,力图将30年的积案了断于瞬息间。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
一曰:“那更好了。”这是在稳定住对方情绪之后,没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白白地谈一谈”了。
二曰:“那双方面都好。”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人鲁贵并不知情之后,封口压靠不再困难时说的。
三曰:“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示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一句,表明他要祭起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法宝,驱走“真龙”了。
四曰:“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父女的计划,显得多么果决!多么周密!
五曰:“好得很。”那是在侍萍表示大后天就离开这地方之后,他以为可以画句号了。
六曰:“好,好,好。”鲁侍萍表示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也不要他以金钱抵偿,周朴园最后的威胁全部解除,对他确实再“好”没有。
七曰:“很好。”周朴园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同意:“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在这一过程中,周朴园到底给了鲁侍萍什么呢?也有。那就是一,让她“看一看”(但决不是“认一认”)儿子周萍,这一点做到了。二,给了一张5000块钱的支票(被侍萍当面撕了)。5000块钱值多少?有一个参照数据,如鲁大海揭发:“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这么一比,鲁侍萍30年受的苦只值这笔“收入”的1/720!这就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和“爱”!
至此,周朴园这个性格复杂的人物清晰地展示出来了。政治上他是工人阶级的死敌,经济上他是丧心病狂的吸血虫,私生活上也是十足的伪君子,他叶公好龙式的“爱”便是从深层次上体现了这一点。也因此,作者说:“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这是一个看似难以理解却又多么剀切的“操行评语”!
周朴园
★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残忍、奸诈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
周朴园,虽曾留学德国,又是一个现代厂矿的董事长,但他的性格冷酷、自私,虚伪,在家庭里,却像一个黑暗王国的统治者。故事就围绕他而发生。30年前,他的家庭为了给他娶一个名门闺秀,硬是把他所爱的,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的女佣侍萍逼走了。他以为她投河自尽。但是,她却为人所救,嫁给一个下层的佣人鲁贵。岂料,30年后,鲁贵不但在周家当差,而且,他们的女儿四凤又像她的母亲当初一样,来到周家作佣人。她同周家的大少爷周萍(周朴园和侍萍所生)相爱,并已有孕在身。但他们的爱情却带着内心的隐痛,因为周家年轻的太太繁漪,不肯放弃曾与她私通的周萍,而四凤却又要面对周家二少爷周冲(周朴园和繁漪所生)的爱情。侍萍由于寻找女儿来到周家,在这里,她最不愿看到的事发生了:她与周朴园再度重逢,而昔日之情却已覆水难收;女儿重蹈了她的覆辙,与其同母异父的哥哥相爱并已有了身孕;她的两个儿子周萍与鲁大海本是同根生,而今却因身份不同而水火难容;所有的人都蒙在鼓里,只有她知道,她感到老天太不公平了。当一切血缘的谜底被揭穿时,一场大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自杀了;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呆痴了。
中年周朴园虔诚的感情世界
1934年《雷雨》的出现,标志着五四以来话剧创作的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学语文课本中《雷雨》第二幕(节选),总会成为青年学生们争论、思索和质疑的焦点。然而其中有关周朴园和侍萍关系问题的评论及对周朴园性格的分析,现行的中国语文教科书,几乎是众口一词的敲定: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玩弄”、“侮辱”、“蹂躏”,“为了寻求新欢”,“又把她一脚踢出”,逼她跳河自杀,后又“装模做样地摆出‘怀念’死者的姿态”,但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想打发她走,“揭下伪君子的假面目”,而“原形毕露”。都强调:“他对侍萍的态度,最深刻地揭露了他伪善的一面”,“暴露了这一人物在道德上的败坏和虚伪”,“突出地塑造了他既狠毒又伪善的性格特征”。
但是,从作品的实际内容看,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很值得商榷。
在读罢课文之后。我们不难体会出在失去侍萍之后,周朴园的爱情之火经常在心中燃烧,引起无尽的怀念。这种怀念不因岁月的流逝,环境的变迁而淡漠,不因妻室的更迭,贵子的重得而泯灭。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是真挚、深沉的。不向大多数论者所说的那样:是“装模做样地摆出”一副什么姿态。结合雷雨四幕剧情概要,我们不难发现周朴园怀念的真情表现在多方面:
1. 他对侍萍有美好的印象,认为“她很贤惠,也很规矩”,以至于每年“总记得”“四月十八”是她的生日,一切照着侍萍是正式嫁给周家的人看;
2. 自从彼此音信断绝之后,周朴园一直在多方打听她的下落,“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3. 客厅一直留着侍萍喜欢用的又旧又笨的家具,室内陈设30年来保持不变,甚至年夏天关窗户的生活习惯也没有改变,试想,周朴园一个人做到这些也许不是很难,可是周家是一个大家庭,周朴园有妻有儿呀;
4. 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周朴园要衬衣时,30年以后的侍萍依然清楚记得“一共有五件”,“其中……”,可见那对男女当时是多么相爱,甚至从这里可以看出,侍萍自己也不认为是被“玩弄”、“侮辱”、“蹂躏”的。“嫁过两次”,“遇人都很不容易”……恰恰证明了他们当时是多么“如意”;
5. 周朴园也不断教导萍儿不忘生母的生活习惯和自己名字的由来,在家庭矛盾大爆发的紧要关头,仍喝令周萍跪认生母;
6. 周朴园在“五千元钱的支票”被撕后,还预备给济南再寄“两万元”,在曹禺解放前未修改的剧本里,周朴园甚至嘱咐周萍去把母亲找回来,一块过日子;
7. 周朴园与侍萍相爱两年,而且有两个孩子,这决不是:“玩弄”、“侮辱”、“蹂躏”;
……
《雷雨》是实在富有戏剧性的!投河未死的侍萍三十年后在周公馆突然出现,让周朴园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大多数教科书抓住“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从阶级方面大做文章,掩埋了雷雨深刻的主题和人性的复杂。
我认为,三十年过去了,周朴园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心还是年青的,同样,自己心目中的侍萍,仍然是那个年方十八,含苞欲放,温柔体贴的梅姑娘,然而生活的磨难使当初的侍萍变成了一个“老太太”,最重要的是侍萍性格中的温柔、体贴已被一种苍老、倔强所代替,两种形象的鲜明对比,这是周朴园所接受不了的。更重要的是极度自负要强、事业有成的周老爷竟然整整三十年,不知道自己痴恋的女人的生死, 而这个女人一直没有再找他。周朴园的自尊心受到了彻底的伤害。一直把年青时侍萍照片作为参照系的他,在侍萍出现后,参照系彻底毁灭。周朴园猛然发现“参照系”老了,发现自己也老了,对命运竟这样的无能为力。这些话是周朴园失望、愤怒的声音。
周朴园复杂的感情世界不是传统的简单的真、善、美的评价观念所能诠释的,对于《雷雨》潜台词还有待于近一步细心、敏感的发掘。
周朴园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化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是资本家、封建家庭专制主义的代表,但他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物,我们通过他对鲁侍萍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中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是辩证统一。
1、人性特征和阶级性特征的统一
这主要表现在第二幕中的两场冲突中。第一场是在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当周朴园意识到站在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鲁侍萍时,他立即感到“惊愕”“恐慌”这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他的事业、利益可能受到威胁,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是对作为资本家对贫苦下人的仇视和戒备。而他给鲁侍萍“一张五千元的支票”,是一个人伪善、自私人性的体现。人性特征是周朴园性格的第一层面,阶级性特征是其性格的第二层面,两者互补共存,统一在周朴园身上。
2、深情怀念与绝情寡义的统一
分清周朴园对鲁侍萍感情的真假是准确把握中朴园性格的关键。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绝对是真的”(曹禺语)。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过鲁侍萍。每年四月十八日,都不忘为她做生日,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我们也的确看到他屋子里的家具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而且陈设布置仍按三十年前侍萍动用时的样子。甚至因为侍萍在生周萍时生了病,总要关窗户,还是不许人打开。他穿衣服不管是雨衣、衬衣,都爱穿旧的而不爱穿新的。对一个确认为已“死”了三十年的人依然念念不忘,这不是一个纯粹虚情假意的人能做到的。何况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真心喜欢侍萍的。侍萍年轻时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而侍萍当时是周家的待女,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年轻人是很容易产生感情的。从周朴园和侍萍分别后的家庭生活来看,他怀念侍萍也是有根据的。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个阔家小姐,这次婚姻的基础是钱和门第,当然谈不上感情,这位小姐也不久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繁漪。繁漪岁年轻貌美,但傲慢不驯,不吃他封建家长制的一套,两人之间没有夫妻真情,加之赶侍萍走也不是周朴园的初衷,他在家庭中遇到诸多不如意之事时,他更想逃避到这处角落来寻找慰藉。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引起对侍萍的怀念。这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否定周朴园过去对侍萍怀念的真实性,这是把人物思想感情简单化的结果。但话又说回来,经过三十年的变迁,周朴园的地位变了,他已经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主导性格毕竟与他的阶级地位和资本家的身份一致。因此,当活着的侍萍一旦站在他面前时,他首先考虑的是将会破坏他现在家庭的“圆满”和“平静”,将使自己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他立即想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惯用以对付下等人的手法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怀念追思的女人。周朴园对侍萍的叶公好龙式的无情态度,正是作者成功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所以说,周朴园在对待侍萍的问题上,无论是深情怀念,还是绝情寡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个本质就是他以牺牲他人满足自己的自私欲望,二者都是周朴园占有欲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3、温文尔雅和心狠手辣的统一。
周朴园是一个有魄力,有手腕,非常残忍的家伙。他有着雄厚的资本和巨大的企业,有着经营现代企业的经验和压榨工人的残忍手段,他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二千二百个小工,他从每个被淹死的工人身上扣了三百元钱;他阴险狡猾,血腥地镇压工人。他让警察开枪镇压罢工工人,打死了三十个工人。他又利用分化和收买部分罢工工人代表的手段,破坏了这次大罢工。在家庭生活中,他就是一个专制暴君,“他的意见就是法律”,任何人都不得违反。就是这样一个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竟自以为是个正人君子,好丈夫,好父亲,还要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仁厚”、“正直”的“社会上的好人物”。他道貌岸然,庄重严肃。他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周萍,借以怀念鲁侍萍,并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要忘记自己的生母,但他对与鲁侍萍所生的儿子鲁大海却毫不犹豫地给予开除,根本不考虑鲁侍萍的感受。所以心狠手辣和温文尔雅貌似水火不相容,其实是辩证的统一,形成了周朴园性格的内核和外壳。
阿q
1、架空的精神胜利
阿Q在当时的社会上没有任何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是一个弱者,经常受人欺辱,处处遭到失败。但他却不敢正视失败,承认失败,往往用精神上的胜利去掩盖现实中的失败。他常常被人打,每当遭打之后,他就在心里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样一想,打他的成了他的儿子,而他则成了别人的老子,他也就胜利了。在赌博时,他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钱”被人家抢走了,遭到了失败,但他却“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虽然“热辣辣的有写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他又“胜利”了。有时他挨了打,又被别人逼着自己骂成“虫”,这似乎是“遭了瘟”,但不到十秒钟,他又“胜利”了,他想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以这个空洞的“第一个”而自豪。这种架空的精神上的胜利,遮掩了现实中惨痛的失败。这种精神胜利法便得他无视欺辱,不愿去反抗欺辱,永远安于被欺辱的地位。
2、盲目的自尊
在未庄,谁也瞧不起阿Q,他处处受人歧视,但他却很自尊。他头上有几块癞头疮,他就想尽办法进行掩饰;他忌讳说“癞”,以及近于“癞”的音,连“灯”,“光”,“烛”,“亮”都忌讳。倘若别人硬要拿他的癞头开玩笑,他又会说:“你还不配!”“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刮宫内容的癞头疮”了。他不知道自己家先前的样子,但跟人口角时却往往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他连老婆也没有,但他却常常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甚至身上的虱子没有王胡多,放在嘴里嚼得不如王胡响,他也认为这失了体统!这种盲目的自尊,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甚至把缺点当成优点,或者用虚无的幻影来安慰自己,陶醉自己。
3、盲目地排斥“异端”
凡是阿Q看不惯的,新奇的事物,他就视之为“异端”,就盲目地加以排斥。比如城里人把长凳叫做条凳,油煎大头鱼用葱丝而不用葱叶,他就认为城里人错了。钱太爷的儿子钱少爷到东洋留学,辫子剪了,腿也直了,阿Q对他“深恶而痛绝之”。另外,他还十分讲究“男女之大防”,“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盲目地排斥“异端”,势必使得他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反对变革,拒绝任何新鲜的东西,永远安于现状。
4、麻木,愚昧
阿Q又是个愚昧,麻木,浑浑噩噩的人。在一次赛神会上,他赌钱赌得正高兴,忽然间,“他不知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文中着重号是笔者加的。)他的一堆洋钱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人家抢走了。赵家被抢,这本不关他的事,但被抓到县衙门,他却糊里糊涂地招认了。他被从监狱了抓进抓出,心里很坦然,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圈圈的”。最后他被拉出去杀头,在游街示众时,“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多来点分,我给你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