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扩展资料: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常见剧目中,有《四郎探母》,杨延辉唱的“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导板”,铁镜公主唱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用来起头大量的唱段,比较常用。诸如此类的还有该剧中杨宗保唱的“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是小生的西皮导板,《铡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净行的西皮导板,《打龙袍》中国太唱的“龙驹凤辇进皇城”则是老旦的西皮导板。
闷帘导板与一般导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员没有上场的情况下先在幕后唱的,如《消遥津》中的刘协(汉献帝)在幕内有一大段唱“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就是闷帘导板,唱完后人物才出场。但这是二黄导板,不是西皮导板。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中国向世界各国介绍自己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京剧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唱,念,做、打。京剧分布在全国各地,也有不同的戏曲表达方式,主要以北京为核心走遍了世界各地。与国外的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融合。
一、 京剧的形成
京剧又被称为平剧。京剧的前身南方的徽商们的文化需求所演变而来的,也可以称为徽剧,同时京剧也接受了一些其他曲目的编制以及渠道和表演方式同民间的创作方式进行的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京剧表达形式。
二、 京剧的行当
京剧根据历史故事演变而来,根据历史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性别,年龄以及职业,性格,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地位等在演员的服装以及化妆等方面进行了夸大的艺术表达形式,并且把这种舞台的表现形式分为了生旦净末丑五种形式,唱功又可以分为老生,武生,小生等。女性的传统角色,里面有青衣,花旦,武旦,彩蛋,刀马旦等。
三、 京剧的表达形式
京剧的唱腔一般分为两种,也称为皮黄,主要有二黄,西皮两种表达形式,京剧常有不同的吹拉弹奏方式,京剧的脸谱是我们现代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京剧脸谱的不同是根据他们在京剧情节中所代表的人物的性格不同,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蓝脸的曹操都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含义,也有薄扁不同的意义。京剧伴奏主要是以中国古代的乐器为主要的伴奏方式,二胡,三玄等一些管弦乐器。
中国的京剧有上百年的历史,是慢慢经过各种各样的融合以及交流,形成我们现代所见识到的京剧。随着京剧演员的成熟以及京剧现在被人们所熟知,认识并且欣赏和发展壮大。京剧开始走向了世界,开始向世界不同的人来表达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现自己文化传统的一种表达形式。
京剧简介: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形式,19世纪中期,孕育于民间,融合了中国南北方戏剧元素的京剧,在北京发展成熟,广泛流布于全国。
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
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京剧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曰草根特性。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属于二簧系统的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传。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
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
京剧,我国主要剧种之一,由清代中叶的徽调、汉调相继传入北京合流演变合成。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后流行于全国。
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京剧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
京剧,我国主要剧种之一,由清代中叶的徽调、汉调相继传入北京合流演变合成。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后流行于全国。
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