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篇关于梵高的作文如题 谢谢了

2025-01-01 21:05:5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梵高《向日葵》的“遗书体”美学 作文BBS www.zuowenbbs.com 一、什么是“遗书体”美学 当一个生命走入绝望之境,却对尘世发出貌似温暖的呼喊,并不愿让人察觉其沉睡于悲痛,而更愿留希望于人间。 其灵魂触摸无可逃脱的绝望的痛苦,而心灵仍存有对世间一切美好的浪漫追求,惟有将此一追求交托于“可以有”的陌生人,以便让自己可以无所挂碍地走向完美凄凉的生命黑夜。 他所触摸的绝望的痛苦,即是出于孤独无奈地放弃,而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所进行的这种交托,不妨称之为“遗书体”笔法,使用这种笔法的艺术群体得以形成一种“遗书体”诗学。而这种诗学相对应的美学,我们将其定义为“遗书体”美学。 可以列举的例证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食指的《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余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还有的,就是梵高的《向日葵》。 作文BBS www.zuowenbbs.com 二、对《向日葵》“遗书体”美学的一些表述 (一)这是一种复杂的生命情感,而不是简单的自欺欺人。这里所说的“简单的自欺欺人”,是指诸如宗教迷狂、气功催眠之类一些让人沉迷而不得出的死亡意识。此类东西也能使人大无畏地走向死亡,然而这种死亡更多是以为死能带来更好的更高级的幸福追求。两者的区别可以这种形象地比喻:前者是在路上踽踽独行,或行吟或长啸,胸中悲愤却声音嘶哑,终于在人生的那一端触摸到黑夜,善良地悲悯地有所表达,而后离去;而后者是被关闭在冷冷地铁屋子里,有一个声音告诉他,有一条走向死亡的路可以获得幸福可以超脱,于是应召而往。前者的死亡是一种经年积累的必然,而后者更多的带有一种外加的偶然。 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到的铁墙”。梵高一生为人敏感而易怒,聪敏过人,在生前他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其个人生活不幸而且艰辛,可他却随时都有献身给别人的爱、友谊和对艺术的热情。当爱和生命热情盘郁不渲,久而久之就会加快生命运行的节律,使其可以睁大眼睛却又无视死亡。 梵高的描绘看上去似乎这些向日葵是融化在阳光之中后又提炼出来的一样,炽热而奔放。可是,不知为什么,如此欢欣的画面,我却觉得带着很淡很淡的寂寞凄凉感。让我不由联想到的是它们盛艳过后,花褪残芳的空落落的光景,心忍不住沉落了。或许,这些骄阳下的向日葵等到落日时,会使劲去挽留那越行越远的夕阳吧? (二)它有着一种不可磨灭的混沌性。如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美的最高境界正在于恍惚中,正所谓:“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正是这种“恍惚窈冥”才能抵达梵高所抵达的境界。无论是海子、食指、还是梵高,对于他们而言,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他们的表达不是让你慢慢去琢磨着接受,而是劈头盖脸砸下来,不知不觉就被感动了。甚至你会奇怪于那盘根错扎痛苦竟然能在刹那间化为阳光般的光明和温暖。在温暖与凄楚的交织中,你能体会到一种崇高,有理由被其震慑乃至颤栗。 然而,如果他是你的邻居,如果他每天出现在你的家门口,你看着他拿着画架,光着头走过阿尔的大街,看着他几乎疯狂的眼睛,看着他望着女人时的几乎贪婪的神情,看着他破烂的衣衫和他拖沓的总是脏兮兮的脸,看着他满脸没有一点男人的傲气只不过像只卑微的蚂蚁似的与邻人说话。你是不会爱他的。你甚至无法不鄙视他。 而用这种“遗书体”笔法,将绝望痛苦化为温暖明亮,他要表达的,他传达给我们的,到底是绝望还是希望呢?他心底无限痛苦,却希望在表述的时候声音温柔,不用绝望惊动别人。作为受众的我们在解读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明亮的希望,向上,蓬勃,充满生机,然后我们毕竟看到那衣袖底下流动着掩饰不住深无边际的绝望和痛苦,在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其实他当初表达的时候,甚至也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希望还是绝望,我们感受到的,也难以分清是希望还是绝望。在颤栗窒息的审美世界里,我们已经忘掉了是前行还是却步。 作文BBS www.zuowenbbs.com (三)它的驱动力来源自于一个生命对世间真美的疯狂追寻。梵高疯了,他的疯癫是有迹可循的征候,也是对不安定灵魂的自我凌迟,疯癫一直植根在他的内心深处,疯癫是梵高的一种表达,是他身上最内在最自由奔放的力量的释放。他的画作和他的灵魂一样没有和谐,只有鲜活的本相,他的线条是灵魂的线条,他的色彩是灵魂的色彩。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因为生活的本质是无休止的重复:单调、沉闷。 《向日葵》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非常明亮强烈的色调,一朵朵向日葵那耀眼的金黄,夺人耳目。那扭曲的绿茎、抖动的金色花瓣,会使人感悟到年轻的朝气、生命的不息。在这里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四)在温暖祥和的背后表现为不时的骚动不安,及对这种追寻的终极忧患。而往往,在骚动过后,越步步逼近死亡,接近消灭,它就越发显得平静自然。这是因为他走过了那个交托期,完成了交托,也就可以心无挂碍地离开。比如海子温暖的祝愿:“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然而你却能从温暖的语句之后读出某种不祥。就如同在一个老朋友自杀之前,收到他寄来的莫名其妙的道谢信。梵高的《向日葵》扭曲绿茎、抖动的金色花瓣,会感悟到年轻的朝气、生命之火的不熄。除此之外,梵高还在硕大而壮实的向日葵周围安置了一圈即将枯萎花瓣,使这些向日葵在死亡的边缘上渴求着生命。正是这种生与死、生与旧、希望与痛苦的对比,才强烈地表现出一种被冷酷无情的心情。 在这里,他没有拿死亡恐吓你,没有用生命威胁你,他走得似乎极为安详,对这种死亡,你能获得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哀痛,以及作品中一股悲喜莫辩的生命体验,写到这里,我想起弘一大师的遗墨。在李叔同弥留的时候,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字,那是四个苍劲的大字:“悲喜交集”。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