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陵寝都有哪些?

2024-12-12 21:05:3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清朝 皇 家 陵 寝 详 表清东陵 位于河北省遵化,是清朝皇嘉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顺治皇帝的陵寝为中心,依次排开。清朝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孝庄文皇后的陵墓位于陵区大红门之外,是由于它的辈分高于顺治皇帝。清东陵还有皇后陵墓3座,妃园寝5座。孝 陵 清世祖顺治皇帝的陵寝,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端敬皇后董鄂氏祔葬。孝东陵 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陵寝,位于孝陵东侧。又祔葬淑惠妃、恭靖妃、恪妃等十七位嫔妃。是清朝第一座皇后陵。景 陵 清圣祖康熙皇帝的陵寝,其特殊之处在于立有两块圣德神功碑,歌颂康熙生前的功绩。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祔葬。开创了皇帝陵祔葬皇贵妃的先例。景陵妃园寝 熙皇帝嫔妃墓葬群。位于景陵东侧。内葬: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惠妃那拉氏等48位嫔妃和一位皇子(顺懿密妃王氏幼殇之子)。景陵皇贵妃园寝 位于景陵妃园寝的东南,是康熙的两位皇贵妃:佟佳氏、瓜尔佳氏的园寝。两位皇贵妃曾在康熙年间奉旨照料年幼的乾隆皇帝居住在宫中。她们在乾隆年间尚健在。乾隆皇帝为表孝心,尊她们两位为皇贵太妃,并为其单独修建园寝。裕 陵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陵寝。规模宏大,建筑物最为壮观。陵内祔葬: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裕陵妃园寝 位于裕陵西侧,被贬的皇后纳喇氏以及乾隆宠妃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等三十六位嫔妃埋葬在这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嘉庆皇帝养母庆恭皇贵妃陆氏、寿高92岁的婉贵妃陈氏、皇五子永琪的生母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维吾尔族的容妃和卓氏、和孝公主的生母惇妃汪氏等。定 陵 清文宗咸丰皇帝的陵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祔葬。定东陵普祥峪 孝贞显皇后(慈安)的陵寝。位于定陵东侧。慈安皇太后钮祜禄氏曾在同治、光绪年间偕同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驾崩,享年45岁。定东陵普陀峪 孝钦显皇后(慈禧)的陵寝。位于普祥峪东侧。慈禧皇太后在同治、光绪年间垂帘听政,统治清王朝近半个世纪。她的陵寝在清朝皇后陵中最为壮丽。定陵妃园寝 位于定陵以东的顺水峪。咸丰皇帝的妃园寝。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荣安固伦公主生母)、端恪皇贵妃佟佳氏、玫贵妃徐佳氏(早殇皇二子生母)、云嫔武佳氏等十五位妃嫔埋葬在这里。惠 陵 清穆宗同治皇帝的陵寝。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祔葬。惠陵妃园寝 同治皇帝的四个妃子:淑慎皇贵妃富察氏(同治四妃中地位最尊)、献哲皇贵妃赫舍里氏、恭肃皇贵妃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的姑姑)、敦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的墓葬群。清西陵 位于河北省易县,这里埋葬着清朝的 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以及逊位的宣统皇帝,还有他们的皇后、妃嫔、皇子、公主。西陵周围还安葬着亲王、郡王、贝勒等皇族。泰 陵 清世宗雍正皇帝的陵寝。建筑的工艺及规格在清西陵均属上乘。祔葬:孝敬宪皇后那拉氏、敦肃皇贵妃年氏。泰陵妃园寝 雍正皇帝嫔妃:纯悫皇贵妃耿氏、齐妃李氏等21人的墓葬群。泰东陵 雍正帝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她是乾隆皇帝的生母。雍正年间封为贵妃。乾隆初,尊封为皇太后,备受尊崇。乾隆四十二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泰东陵的建筑群工艺精良,在西陵中是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皇后陵。昌 陵 清仁宗嘉庆皇帝的陵寝。建筑的规格比泰陵还要扩大,建筑更为宏伟壮观。祔葬: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帝元配嫡皇后,道光帝生母。昌陵妃园寝 嘉庆帝嫔妃: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恕妃完颜氏、淳嫔董佳氏等十七人的墓葬群。昌西陵 嘉庆帝的第二位皇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孝和睿皇后在孝淑睿皇后去世后由贵妃晋封皇贵妃,不久被立为皇后。道光皇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奉养于寿康宫。地位尊贵,在宫中有一定影响。道光二十九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慕 陵 清宣宗道光皇帝的陵寝,规制比较简约,裁撤了一些主体建筑,却别有特色。祔葬: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咸丰帝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慕东陵 起初为慕陵妃园寝。因咸丰帝养母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 临终晋封皇后而改为皇后陵。规制与孝东陵相同:后葬妃祔。孝静成皇后居中而葬,其宝顶(坟头)以黄瓦罗圈墙与其它宝顶隔开,罗圈墙外东侧的宝顶,安葬妃嫔中地位最高的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光绪皇帝的祖母),后面三排宝顶,是彤贵妃舒穆禄氏、皇长子生母和妃纳喇氏、恬嫔富察氏等嫔妃的墓葬群。崇 陵 光绪皇帝的陵寝。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祔葬。崇陵妃园寝 光绪皇帝的两位妃子:温靖皇贵妃(初封瑾妃)他他拉氏、恪顺皇贵妃(初封珍妃,瑾妃的妹妹)的园寝。其中两座宝顶:东侧为温靖皇贵妃,西侧为恪顺皇贵妃。恪顺皇贵妃初封珍妃,殉难于光绪二十六年的八国联军之乱。次年,慈禧太后将其追晋为珍贵妃。初葬于西直门外。宣统年间追封皇贵妃。移葬崇陵妃园寝。
清朝皇帝陵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大小建筑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

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与历代帝王陵园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在陵寝发展史上处于突出的地位。中国劳动人民富裕清东陵、清西陵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初三陵

清入关前,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以及清远祖的永陵,统称"清初三陵"。 清入关前的陵寝建筑即发扬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又有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与入关后的清东、西二陵不同,它突出地将陵区的自然风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筑布局相结合,陵区充溢着古朴、肃穆、神秘的气氛。

 

永陵

永陵是努尔哈赤的远祖、曾祖、父亲、叔父及其妻子的墓地。努尔哈赤在辽宁省新宾县内。背依启运山,前临苏子河,与烟囱山隔山相望。永陵陵园较小,但景深开阔,风光旖旎,犹如点缀在万山丛翠中的一片红叶。

陵园四周绕以红墙,南门内横排四座碑亭,碑石#立,碑文洋洋数千言,均是为祖先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碑亭往北是启运殿。启运殿是祭祀谒拜祖先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黄琉璃瓦顶,殿内四壁嵌饰着五彩琉璃蟠龙,殿堂供设暖阁、宝床和神位,殿前还有焚#楼。启运殿往北是宝城,城中陵冢环列,均为平地起封,封土下为地宫,其中多为拾骨迁葬,可能还有衣冠葬。永陵陵园原有老榆树一株,乾隆皇帝曾东巡到永陵,为之作《神树赋》,并御笔亲书,刻碑石于配殿之中。

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小,因为葬者生前都没有当过皇帝,也没有称过汗,只是祖以子显而已。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高皇后的陵墓,又称"东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郊的丘陵地上,前临浑河,背依天柱山。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山陵与自然景色浑然一体,独具风格。

福陵面积达十九多万平方米。陵园两侧分布着下马碑、石狮、华表和石碑坊。门内苍松林立。进入陵门,地势逐渐升高,一条一百多级的石阶在苍松之间斗折蛇行,盘山而上,具有"山势峻拔,蹬道层折,深邃高耸,幽冥莫测"之感。攀上台阶,穿过石桥,迎面便是碑楼。碑楼内竖立由康熙亲自撰文的"大清福陵圣德碑"一通。碑楼后是一座古城堡式的方城,这是#拜祭祀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清朝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祭祀祖先,每年祭祀活动多达三十多次。祭祀分为大祭、旁祭、小祭和特祭四种。大祭在每年的清明、中秋、冬至和立春举行。旁祭是在努尔哈赤和高皇后的忌辰举行。小祭在每月阴历初一和十五举行。特祭是遇国家大典的临时祭祀。祭祀所用物品都有一定规格和数量。顺治年间规定,大祭用牛、羊、猪各一头,献果酒、点香烛,焚#,祝词,行大礼。清中叶以后,流民起义不断,清朝统治者为了求救于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大清统治的稳定,进一步扩大了祭祀的规模。大祭祭品增加到牛二头、羊四只、面八百斤、油四百斤。每年仅祭祀富陵就用银五万两。

福陵川水萦绕,高山似拱,幽静肃穆。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掩映于松海葱郁、蓝天白云之间,巧妙地将山陵建筑融会于山光水色之中,极为优美和谐。解放后,福陵经过修缮,再添新姿,成为人们访古游览的胜地。

昭陵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是清黄太极的陵墓。昭陵陵山为人工推造而成,号称隆业山,占地面积达十八万平方米。

整个陵墓可分为两个部分,从下马碑到大红门是一个部分,下马碑在陵区的最前面,碑文用满、汉、蒙、藏、回五种文字镌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以显示陵区的神圣和庄严。

陵区的第二部分是大红门到方城。大红门上镶有五彩琉璃蟠龙,门里有石雕华表和六对石兽,雕刻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石马"大白"和"小白",据说是仿照皇太极生前心爱的两匹坐骑雕琢而成,英姿勃发,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骏相媲美。

陵区第三部分是庞大的方城和后面的宝城,这是陵园全部建筑的主体。方城内的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庄严肃穆。在明楼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一通。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楼,把清初城堡式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的陵园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宝城的中间有半月型的宝顶,就是埋葬皇太极和皇后的地宫,北依窿业山,气势壮观。

清东陵

清东陵在河北省尊化县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关以后营建的最大的陵墓区。整个陵区划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后龙是衬托山陵建筑的北隅,范围很广。

东陵背依昌瑞山。历史记载,这块地方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清入关之后,有一次顺治皇帝狩猎,偶然来到昌瑞山下,停辔四顾,惊叹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完就取出佩仍向远处,对侍臣说:"落处定为穴。"由此开辟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陵墓区。清东陵的陵园布局以孝陵为中心,东边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边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丰皇帝的定陵。陵园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个皇帝、十五个皇后,还有很多皇贵妃、贵人、常在、答应、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顺治皇帝的陵墓。

孝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陵园前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汉白玉制成的。上面浮雕着"云龙戏珠"、"双狮滚球"和各种旋子大点金彩绘饰纹,刀法精湛,气势雄伟,成为清代石雕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紧靠石牌坊是大红门。大红门是孝陵也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红墙迤俪,肃穆典雅。门前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石碑。

穿过大红门,迎面是碑楼。碑楼中立有两通高大的"圣德神功碑",碑上分别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课着顺治皇帝一生的功绩。它是清初政治、军事的一个侧面,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满清统治者入关后统治政策的方略和顺治其人。

龙凤门位于神道中间,,三门六柱三楼,彩色琉璃瓦盖,龙凤呈祥花纹装饰,富丽多彩。显示了神道的悠远和风光的优美。过龙凤门是七孔桥。它是东陵近百座石桥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桥身全部用汉白玉石拱砌而成,选料奇特,如果顺栏板敲击,就会听到五种音阶金玉般的声响,人称"五音桥"。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为了推崇皇权,清朝统治者不惜工本,极力装修隆恩殿,金龙环绕,富丽堂皇。

 

裕陵

清东陵中地宫情况,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地宫是拱券式结构,全部用雕刻或加工过的石块砌成,布满了与佛教有关的各种经文和图饰雕刻,犹如一座地下佛教艺术石雕馆。地宫内尽管图文繁多,但是并不显得杂乱,相反给人一种相互衬托,浑然一体的感觉,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

 

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的定东陵是我国现存规制豪华,体系比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寝建筑群。

定东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总觉得不称心,不惜劳民伤财,拆除重建。重建后的隆恩殿气概非凡,金碧辉煌,使人仿佛进入黄金世界。殿内有六十四根金龙盘玉柱,用极为珍贵的黄花犁木构成。金龙用弹簧控制,龙头龙须可随风摇动,金光闪闪,似真龙凌空,扶摇直上。隆恩殿前有龙凤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凤在上龙在下,构成一幅金凤戏龙的景象,充分反映了这位政治野心家的独到用心。

慈禧定东陵地宫比乾隆更为奢华。地宫珍宝不计其数。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一颗夜明珠,能分开合拢,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以照见头发。 直到地宫封闭前夕,还不断往里面安放各种稀世珍宝,奢华之极,骇人听闻。

清西陵

 

清西陵在河北易县城的永宁山下,东距北京市一百二十多公里,是清入关后营建的又 一处规模较大的陵墓区,也是历代帝王陵园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陵域北起奇峰岭,南到大雁桥,东自梁各庄,西止紫荆关,方圆八百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绪帝崇陵。还有不少后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的开辟始于雍正皇帝。

清西陵还有一座没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国末代皇帝傅仪的陵墓。傅仪去世后,骨灰曾归葬八宝山公墓;据报载,1994年,傅仪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泰陵

根据"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制度,雍正本应当随父葬,但雍正却另辟兆域,在距离东陵数百里以外的易县营建泰陵。其原因,传云他篡改康熙的遗诏,皇位得之不正,心怀内疚,因而不愿葬在其父之旁。

泰陵的建筑历时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园的核心部分。前后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条宽达十多米、长五公里的神道,通贯陵区南北。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有石兽三对、文臣一对、武臣一对。泰陵石像生采用写意的手法,以浓重粗大的线条,勾划出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再用细如绣花的线刻,表现细节、花纹。体现了清代石雕艺术独到的雕刻技法。

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内矗立着一通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的雍正皇帝谥号的石碑。碑亭北是东、西朝房,是制作和存放蔬菜、瓜果、点心的膳房。东、西朝房北,过隆恩门就是泰陵的主体建筑--隆恩殿。隆恩殿由东西配殿和正殿组成,东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为喇嘛念经的场所。正殿在正中的月台上,巍峨高大。殿内明柱贴金包裹,顶部有旋子彩画,梁坊装饰金线大点金,金碧辉煌。

慕陵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中最西的一座帝陵,形制别具一格。

根据清代规制,帝名陵名一般是由后代皇帝敬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据说是道光皇帝亲自拟定的。他临终前曾说:"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乎!其慕与慕也",而后把谕旨存放在大殿的东暖阁。道光皇帝死后,咸丰即位,重读遗诏,见"其慕与慕也"一句,心领神会,于是命名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规制最为简约,没有方城、明楼、地宫和神德神功碑、华表及石像生,但工程质量坚固精细。隆恩殿都是用金丝楠木构造,不施彩绘,以蜡涂塘,精美异常。整个天花板上,都用香气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视的龙头。众龙吞云喷雾,栩栩如生,使人们走进殿内仿佛置身于"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艺术境界。

慕陵的围墙不挂灰、不涂红、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顶亦以黄琉璃瓦覆盖,灰黄相映。随山势起伏,把殿亭、宝顶环抱在陵墙内,显得清明、肃穆。尤其龙凤门前二棵枝叶繁茂,造型独特的迎客松,为慕陵增添了诗一般的韵味。一棵主干微斜,枝叶向上呈圆形,边缘翻卷,形似彩盘,犹如侍女顶盘祭奠,另一棵弯腰颔首,彬彬有礼,象在恭谦地迎接来客。

 

崇陵

崇陵是光绪死后,开始修建的,到清朝灭亡时尚未建成,后由大臣梁鼎芬向逊清遗老捐集款项继续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宫虽规制并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银之多也是相当可观的。墓道有四重石门,每重门由两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萨浮雕一尊,菩萨头带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莲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门上,护门念经。

地宫内床为青石雕成的须弥座,上面左右并排停放着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棺椁四周镌刻有藏文和梵文经咒。隆裕后棺盖顶有一幅精美的石雕线刻画。整个画面布局紧凑,造型生动,刀法精细,线条镀金。

崇陵地宫曾被盗掘,当年盗墓留下的残迹还在,四重石门洞开,光绪皇帝的棺椁被用刀斧凿成一个大洞。隆裕皇后的棺椁盖也被撬开,隆裕皇后口中的珠宝被盗贼取出,地宫内随葬物品被洗劫一空。盗贼为发现光绪皇帝的棺椁底下的"金井",中国考古工作者,从中掘出珍珠、翡翠、玉石、子母铁球等珍贵文物二百多件。

崇陵地宫经过整理和修饰,已正式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回答2:

清朝皇帝陵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大小建筑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

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与历代帝王陵园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在陵寝发展史上处于突出的地位。中国劳动人民富裕清东陵、清西陵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初三陵

清入关前,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以及清远祖的永陵,统称"清初三陵"。 清入关前的陵寝建筑即发扬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又有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与入关后的清东、西二陵不同,它突出地将陵区的自然风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筑布局相结合,陵区充溢着古朴、肃穆、神秘的气氛。

 

永陵

永陵是努尔哈赤的远祖、曾祖、父亲、叔父及其妻子的墓地。努尔哈赤在辽宁省新宾县内。背依启运山,前临苏子河,与烟囱山隔山相望。永陵陵园较小,但景深开阔,风光旖旎,犹如点缀在万山丛翠中的一片红叶。

陵园四周绕以红墙,南门内横排四座碑亭,碑石#立,碑文洋洋数千言,均是为祖先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碑亭往北是启运殿。启运殿是祭祀谒拜祖先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黄琉璃瓦顶,殿内四壁嵌饰着五彩琉璃蟠龙,殿堂供设暖阁、宝床和神位,殿前还有焚#楼。启运殿往北是宝城,城中陵冢环列,均为平地起封,封土下为地宫,其中多为拾骨迁葬,可能还有衣冠葬。永陵陵园原有老榆树一株,乾隆皇帝曾东巡到永陵,为之作《神树赋》,并御笔亲书,刻碑石于配殿之中。

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小,因为葬者生前都没有当过皇帝,也没有称过汗,只是祖以子显而已。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高皇后的陵墓,又称"东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郊的丘陵地上,前临浑河,背依天柱山。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山陵与自然景色浑然一体,独具风格。

福陵面积达十九多万平方米。陵园两侧分布着下马碑、石狮、华表和石碑坊。门内苍松林立。进入陵门,地势逐渐升高,一条一百多级的石阶在苍松之间斗折蛇行,盘山而上,具有"山势峻拔,蹬道层折,深邃高耸,幽冥莫测"之感。攀上台阶,穿过石桥,迎面便是碑楼。碑楼内竖立由康熙亲自撰文的"大清福陵圣德碑"一通。碑楼后是一座古城堡式的方城,这是#拜祭祀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清朝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祭祀祖先,每年祭祀活动多达三十多次。祭祀分为大祭、旁祭、小祭和特祭四种。大祭在每年的清明、中秋、冬至和立春举行。旁祭是在努尔哈赤和高皇后的忌辰举行。小祭在每月阴历初一和十五举行。特祭是遇国家大典的临时祭祀。祭祀所用物品都有一定规格和数量。顺治年间规定,大祭用牛、羊、猪各一头,献果酒、点香烛,焚#,祝词,行大礼。清中叶以后,流民起义不断,清朝统治者为了求救于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大清统治的稳定,进一步扩大了祭祀的规模。大祭祭品增加到牛二头、羊四只、面八百斤、油四百斤。每年仅祭祀富陵就用银五万两。

福陵川水萦绕,高山似拱,幽静肃穆。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掩映于松海葱郁、蓝天白云之间,巧妙地将山陵建筑融会于山光水色之中,极为优美和谐。解放后,福陵经过修缮,再添新姿,成为人们访古游览的胜地。

昭陵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是清黄太极的陵墓。昭陵陵山为人工推造而成,号称隆业山,占地面积达十八万平方米。

整个陵墓可分为两个部分,从下马碑到大红门是一个部分,下马碑在陵区的最前面,碑文用满、汉、蒙、藏、回五种文字镌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以显示陵区的神圣和庄严。

陵区的第二部分是大红门到方城。大红门上镶有五彩琉璃蟠龙,门里有石雕华表和六对石兽,雕刻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石马"大白"和"小白",据说是仿照皇太极生前心爱的两匹坐骑雕琢而成,英姿勃发,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骏相媲美。

陵区第三部分是庞大的方城和后面的宝城,这是陵园全部建筑的主体。方城内的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庄严肃穆。在明楼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一通。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楼,把清初城堡式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的陵园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宝城的中间有半月型的宝顶,就是埋葬皇太极和皇后的地宫,北依窿业山,气势壮观。

清东陵

清东陵在河北省尊化县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关以后营建的最大的陵墓区。整个陵区划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后龙是衬托山陵建筑的北隅,范围很广。

东陵背依昌瑞山。历史记载,这块地方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清入关之后,有一次顺治皇帝狩猎,偶然来到昌瑞山下,停辔四顾,惊叹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完就取出佩仍向远处,对侍臣说:"落处定为穴。"由此开辟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陵墓区。清东陵的陵园布局以孝陵为中心,东边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边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丰皇帝的定陵。陵园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个皇帝、十五个皇后,还有很多皇贵妃、贵人、常在、答应、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顺治皇帝的陵墓。

孝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陵园前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汉白玉制成的。上面浮雕着"云龙戏珠"、"双狮滚球"和各种旋子大点金彩绘饰纹,刀法精湛,气势雄伟,成为清代石雕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紧靠石牌坊是大红门。大红门是孝陵也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红墙迤俪,肃穆典雅。门前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石碑。

穿过大红门,迎面是碑楼。碑楼中立有两通高大的"圣德神功碑",碑上分别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课着顺治皇帝一生的功绩。它是清初政治、军事的一个侧面,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满清统治者入关后统治政策的方略和顺治其人。

龙凤门位于神道中间,,三门六柱三楼,彩色琉璃瓦盖,龙凤呈祥花纹装饰,富丽多彩。显示了神道的悠远和风光的优美。过龙凤门是七孔桥。它是东陵近百座石桥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桥身全部用汉白玉石拱砌而成,选料奇特,如果顺栏板敲击,就会听到五种音阶金玉般的声响,人称"五音桥"。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为了推崇皇权,清朝统治者不惜工本,极力装修隆恩殿,金龙环绕,富丽堂皇。

 

裕陵

清东陵中地宫情况,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地宫是拱券式结构,全部用雕刻或加工过的石块砌成,布满了与佛教有关的各种经文和图饰雕刻,犹如一座地下佛教艺术石雕馆。地宫内尽管图文繁多,但是并不显得杂乱,相反给人一种相互衬托,浑然一体的感觉,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

 

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的定东陵是我国现存规制豪华,体系比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寝建筑群。

定东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总觉得不称心,不惜劳民伤财,拆除重建。重建后的隆恩殿气概非凡,金碧辉煌,使人仿佛进入黄金世界。殿内有六十四根金龙盘玉柱,用极为珍贵的黄花犁木构成。金龙用弹簧控制,龙头龙须可随风摇动,金光闪闪,似真龙凌空,扶摇直上。隆恩殿前有龙凤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凤在上龙在下,构成一幅金凤戏龙的景象,充分反映了这位政治野心家的独到用心。

慈禧定东陵地宫比乾隆更为奢华。地宫珍宝不计其数。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一颗夜明珠,能分开合拢,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以照见头发。 直到地宫封闭前夕,还不断往里面安放各种稀世珍宝,奢华之极,骇人听闻。

清西陵

 

清西陵在河北易县城的永宁山下,东距北京市一百二十多公里,是清入关后营建的又 一处规模较大的陵墓区,也是历代帝王陵园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陵域北起奇峰岭,南到大雁桥,东自梁各庄,西止紫荆关,方圆八百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绪帝崇陵。还有不少后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的开辟始于雍正皇帝。

清西陵还有一座没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国末代皇帝傅仪的陵墓。傅仪去世后,骨灰曾归葬八宝山公墓;据报载,1994年,傅仪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泰陵

根据"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制度,雍正本应当随父葬,但雍正却另辟兆域,在距离东陵数百里以外的易县营建泰陵。其原因,传云他篡改康熙的遗诏,皇位得之不正,心怀内疚,因而不愿葬在其父之旁。

泰陵的建筑历时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园的核心部分。前后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条宽达十多米、长五公里的神道,通贯陵区南北。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有石兽三对、文臣一对、武臣一对。泰陵石像生采用写意的手法,以浓重粗大的线条,勾划出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再用细如绣花的线刻,表现细节、花纹。体现了清代石雕艺术独到的雕刻技法。

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内矗立着一通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的雍正皇帝谥号的石碑。碑亭北是东、西朝房,是制作和存放蔬菜、瓜果、点心的膳房。东、西朝房北,过隆恩门就是泰陵的主体建筑--隆恩殿。隆恩殿由东西配殿和正殿组成,东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为喇嘛念经的场所。正殿在正中的月台上,巍峨高大。殿内明柱贴金包裹,顶部有旋子彩画,梁坊装饰金线大点金,金碧辉煌。

慕陵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中最西的一座帝陵,形制别具一格。

根据清代规制,帝名陵名一般是由后代皇帝敬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据说是道光皇帝亲自拟定的。他临终前曾说:"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乎!其慕与慕也",而后把谕旨存放在大殿的东暖阁。道光皇帝死后,咸丰即位,重读遗诏,见"其慕与慕也"一句,心领神会,于是命名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规制最为简约,没有方城、明楼、地宫和神德神功碑、华表及石像生,但工程质量坚固精细。隆恩殿都是用金丝楠木构造,不施彩绘,以蜡涂塘,精美异常。整个天花板上,都用香气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视的龙头。众龙吞云喷雾,栩栩如生,使人们走进殿内仿佛置身于"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艺术境界。

慕陵的围墙不挂灰、不涂红、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顶亦以黄琉璃瓦覆盖,灰黄相映。随山势起伏,把殿亭、宝顶环抱在陵墙内,显得清明、肃穆。尤其龙凤门前二棵枝叶繁茂,造型独特的迎客松,为慕陵增添了诗一般的韵味。一棵主干微斜,枝叶向上呈圆形,边缘翻卷,形似彩盘,犹如侍女顶盘祭奠,另一棵弯腰颔首,彬彬有礼,象在恭谦地迎接来客。

 

崇陵

崇陵是光绪死后,开始修建的,到清朝灭亡时尚未建成,后由大臣梁鼎芬向逊清遗老捐集款项继续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宫虽规制并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银之多也是相当可观的。墓道有四重石门,每重门由两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萨浮雕一尊,菩萨头带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莲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门上,护门念经。

地宫内床为青石雕成的须弥座,上面左右并排停放着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棺椁四周镌刻有藏文和梵文经咒。隆裕后棺盖顶有一幅精美的石雕线刻画。整个画面布局紧凑,造型生动,刀法精细,线条镀金。

崇陵地宫曾被盗掘,当年盗墓留下的残迹还在,四重石门洞开,光绪皇帝的棺椁被用刀斧凿成一个大洞。隆裕皇后的棺椁盖也被撬开,隆裕皇后口中的珠宝被盗贼取出,地宫内随葬物品被洗劫一空。盗贼为发现光绪皇帝的棺椁底下的"金井",中国考古工作者,从中掘出珍珠、翡翠、玉石、子母铁球等珍贵文物二百多件。

崇陵地宫经过整理和修饰,已正式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回答3:

  清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永陵。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临追封猛哥贴木尔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来永陵谒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大典。
  清褔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此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
  清东京陵
  清东京陵: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将其祖父、弟、子等十余人的陵墓由赫图阿拉迁至东京城东北4华里的阳鲁山上,成为后金祖陵,故称"东京陵"。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复将努尔哈赤祖父辈的陵墓迁回故土赫图阿拉永陵。东京陵现存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庶母弟穆尔哈齐及其子达尔差等人的四座陵园。96-97年重修陵道。此陵有缭墙、山门、碑亭等建筑。碑亭保存完好,建于舒尔哈齐墓前,是四券单檐歇山式建筑,内有彩绘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庄达尔汉巴图鲁亲王碑》,用汉、满两种文字刊刻,字迹清晰,雕刻精美。东京陵曾在清朝先祖建业辽沈期间一度为王室的祖陵,在清朝政权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
  清朝陵寝-关内清陵

  清东陵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以西的昌瑞山一带,西与天津市的蓟县为邻,北与承德地区的兴隆县接壤。清东陵是清王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皇家陵园,也是清王朝三大陵园中最大的一座。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清东陵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级AAA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自1661年开始营建,历时247年才告结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即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即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东陵两座,妃园寝五座,即景陵皇贵妃园寝、景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惠陵妃园寝,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分别为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回答4:

“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在历代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清朝自皇太极建立以来,历经二百七十五年,先后开辟了三处皇家陵园,即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共建有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园寝十座。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公主、大臣、保姆等大量陪葬墓。
清朝陵寝-陵寝简介
  陵寝,是封建社会家天下的产物,是封建帝王及其后妃们死后安葬的閟宫。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一向宣扬“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们认为,山陵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了保护陵寝安全,建围墙,树界桩,开火道,悬禁牌,再加上封建统治者的故弄玄虚,堪舆家们的大肆渲染,皇家陵园被罩上了神秘的光环。明清陵寝尽管已开放多年,仍然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谜。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从清太宗皇太极建立清(1636年),到1911年灭亡,历275年。先后开辟了三处皇家陵园,即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共建有皇帝陵12座、皇后陵7座、妃园寝10座。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公主、大臣、保姆等等大量陪葬墓。这些皇家陵园,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富丽堂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陵寝的营建、帝后妃的葬礼中,我们可以透视到当时的宫廷斗争、财政状况、官员升迁、宫闱秘事、典章制度、丧葬礼仪、建筑规制的一些侧面。因此,陵寝不仅是清宫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清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编辑本段清朝陵寝-关外清陵
  关外指的是山海关以外。关外清陵具体指今辽宁省新宾县的永陵、沈阳市东郊的褔陵、沈阳市北郊的昭陵以及辽阳市东郊的东京陵。前三陵称“盛京三陵”,也称“关外三陵”、“盛京祖陵”、“清初三陵”。   
关外陵寝埋葬的都是清入关以前的皇帝及其后妃,其中有的是被追尊的帝、后。在这些陵寝旁也建有许多陪葬墓。由于都是始建于入关之前,年代较早,所以颇具特色,对于研究清初历史弥足珍贵。
关外三陵
  清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永陵。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临追封猛哥贴木尔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来永陵谒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大典。   
清褔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此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
清东京陵
  清东京陵: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将其祖父、弟、子等十余人的陵墓由赫图阿拉迁至东京城东北4华里的阳鲁山上,成为后金祖陵,故称"东京陵"。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复将努尔哈赤祖父辈的陵墓迁回故土赫图阿拉永陵。东京陵现存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庶母弟穆尔哈齐及其子达尔差等人的四座陵园。96-97年重修陵道。此陵有缭墙、山门、碑亭等建筑。碑亭保存完好,建于舒尔哈齐墓前,是四券单檐歇山式建筑,内有彩绘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庄达尔汉巴图鲁亲王碑》,用汉、满两种文字刊刻,字迹清晰,雕刻精美。东京陵曾在清朝先祖建业辽沈期间一度为王室的祖陵,在清朝政权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朝陵寝-关内清陵
清东陵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以西的昌瑞山一带,西与天津市的蓟县为邻,北与承德地区的兴隆县接壤。清东陵是清王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皇家陵园,也是清王朝三大陵园中最大的一座。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清东陵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级AAA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自1661年开始营建,历时247年才告结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即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即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东陵两座,妃园寝五座,即景陵皇贵妃园寝、景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惠陵妃园寝,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分别为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回答5:

关外三陵
  清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永陵。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临追封猛哥贴木尔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来永陵谒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大典。   清褔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此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
清朝陵寝-关内清陵
清东陵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以西的昌瑞山一带,西与天津市的蓟县为邻,北与承德地区的兴隆县接壤。清东陵是清王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皇家陵园,也是清王朝三大陵园中最大的一座。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清东陵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级AAA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自1661年开始营建,历时247年才告结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即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即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东陵两座,妃园寝五座,即景陵皇贵妃园寝、景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惠陵妃园寝,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分别为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朝自皇太极建立以来,历经二百七十五年,先后开辟了三处皇家陵园,即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共建有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园寝十座。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公主、大臣、保姆等大量陪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