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先生于1893年4月14日生于四川省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市)。由于家境贫穷,小学毕业即辍学。 1908年,年仅15岁的卢作孚先生,离开合川,前往成都刻苦自学,寻求救国途径。1910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运动。1913年起,先后在江安县中学、合川县中学、四川省立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16年起,先后任《群报》、《川报》记者、编辑、社长兼总编。1919年,在成都投入“五四”运动,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在四川泸州永宁道尹公署任教育科长,创设通俗教育会,开展民众教育和新教育改革活动,被誉为“新川南、新教育、新风尚”。 1924年以后,卢作孚先生成功地进行了三个以建立新的集团生活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试验。 第一个社会改革试验是在1924年,卢作孚先生在成都创办通俗教育馆,任馆长,发动了成都各方面的人才,在很短的时间内,建起了各种陈列馆、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音乐演奏室、游艺场、动物园等设施,以十分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是中国当时开展民众教育运动最好的通俗教育馆之一。 第二个社会改革试验是在1925年,卢作孚先生在合川募集资金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从航行于嘉陵江的一艘70吨的“民生”小客轮开始,惨淡经营,到1935年,先后并购了20余家中外轮船公司,统一了长江上游航运,航线一直延伸到上海;到1949年已拥有江、海船舶148艘,航线从长江及其支流开始,延伸到中国沿海、台湾、东南亚各国、日本、印度;分支机构遍及长江沿线和中国沿海各主要港口、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员工达9000余人;此外,还拥有造船厂、发电厂和各港口的许多码头、仓库;投资银行、保险、钢铁、机械、纺织、煤矿、水泥等六十余项实业,是当时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同时,还以其先进的管理、优良的服务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生精神享誉中国,蜚声海外,至今为中外人士所称颂。卢作孚先生被誉为“中国船王”。 第三个社会改革试验是在1927年,卢作孚先生担任四川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局局长,首先肃清匪患,接着开始北碚嘉陵江三峡的乡村建设。仅五年间,使北碚地区发生了根本变化,建立起了新的科学事业——中国西部科学院,新的教育事业——兼善中学,新的工矿企业——三峡染织厂、天府煤矿公司和北川铁路,新的卫生事业——地方医院。这批科学、文教卫生和经济事业的建设,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北碚迅速建设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社会秩序安定的、经济、文化、旅游发达的现代城镇,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楷模和缩影,为中外人士瞩目。至今,卢作孚先生被当地人民誉为“北碚开拓者”。 二十年代末,川江航运被帝国主义轮船公司所垄断,英国的怡和、太古,日本的日清,美国的捷江等十五个国家的轮船横行川江。他们凭着强大的实力,排斥打击华轮,使刚刚兴起的华轮公司面临破产的危殆局面;并凭借不平等条约,无视中国主权,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为所欲为。1929年,卢作孚先生兼任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后,与外国航运势力展开激烈斗争,下令一切中外轮船进出重庆港必须向川江航务管理处申报、结关,并由该处派兵上船检查;外国轮船遇到木船要减速行驶,如浪翻中国民船必须赔偿一切损失。开创了中国士兵第一次登上外国轮船检查的先例,维护了内河航行权,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挽救了民族航业破产的危殆局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卢作孚先生呼吁四川各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动员北碚地方的学生和青年组织“北碚抗日救国义勇军”,号召“团结一致,赶赴前方,共救国难”。在民生公司职工的床单上印着他亲自拟的“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毋亡国家大难”十六个大字。 1935年秋,卢作孚先生出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 1937年,抗战开始,卢作孚先生出任国民政府大本营第二部副部长,并主持草拟抗战总动员计划。他从南京电告民生公司全体职工:“国家的对外战争开始了,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 1938年,卢作孚先生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负责指挥战时运输,亲临武汉、宜昌指挥撤退运输。集中了民生公司的所有轮船抢运撤往四川的工厂、政府机关、学校、科研机构、人员;从四川运送军队、武器、物资到前线,为战时运输和后方的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著名的宜昌大撤退被誉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1940年,卢作孚先生出任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为解决迫在燃眉的战时粮食紧张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嘉奖卢作孚先生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国民政府先后授予了卢作孚先生四枚勋章,其中包括胜利勋章、二等卿云勋章和三等采玉勋章。 1944年,卢作孚先生作为中国6个代表之一出席在美国召开的战时第一次国际会议——国际通商会议。 1945年至1948年,卢作孚先生先后前往美国和加拿大购买海轮和订造新型客轮。 1950年至1951年,卢作孚先生亲自指挥滞留在海外的18艘江海船舶驶回大陆,为发展祖国的航运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0年6月,卢作孚先生由香港回到北京,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接见他,请他参加政务院召开的研究经济建设问题的会议。在此期间,卢作孚先生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民生公司公私合营的建议。 1950年秋,卢作孚先生从北京回到重庆,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先生不幸逝世。 卢作孚先生是一个实业家、社会改革家和教育家。他著有《乡村建设》、《整个四川的五个要求》、《未来的四川》、《一椿惨淡经营的事业——民生实业公司》、《怎么样做事——为社会做事》、《中国的建设问题与人的训练》、《我们的要求和训练》、《东北游记》、《工商管理》、《论中国战后建设》等著作。 卢作孚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在他撰写的《建设中国的困难和必循的道路》一文里,明确提出了“中国的根本出路是建国而不是救亡,是需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他指出:“要从国防上建设现代化的海陆空军;从交通上建设现代化的铁路、汽车路、轮船、飞机、电报、电话;从产业上建设现代化的矿山、工厂、农场;从文化上建设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机关、社会教育机关和学校”。卢作孚先生说:“人生的快慰不在享受幸福,而在创造幸福;不在创造个人的幸福,供给个人享受,而在创造公众幸福,与公众一同享受”。他在《工作的报酬》一文中说:“工作的意义是应在社会上的,工作的报酬亦应是在社会上的。它有直接的报酬,是你做甚么就成功甚么。它有间接的报酬,是你的成功在事业上,帮助却在社会上。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美好的公园,便报酬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完整的国家,便报酬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一点儿月薪、地位,算得了甚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时说,有四个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黄炎培先生评价卢作孚先生:“是耐劳耐苦的,是大公无私的,是谦和周到的,是明决爽快的,是虚心求进的,是富于理想而又勇于实行的”。晏阳初先生在纪念卢作孚先生的文章中写道:“忘我忘家,绝对无私”。梁漱溟先生评价卢作孚先生:“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张群先生说:“卢作孚先生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现代个人享受要求的现代实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在国内外,对卢作孚先生的研究工作已不断深入和扩大。先后出版了《卢作孚文选》、《卢作孚集》、《卢作孚文集》、《民生公司史》、《卢作孚和民生公司》、《卢作孚的梦想与实践》、《卢作孚书信集》、《卢作孚年谱》等书籍。
卢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1925年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1952年在重庆服用安眠药辞世;建国初年,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4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生涯中充满艰辛、风险和挑战,并且在几个方面都各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