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时代
一、 农业革命
直到大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学会播种,收获,产生了原始农业。大约七八千年前,农业革命的浪潮以西亚、东亚和南美洲等地区为中心展开,推动人类进入农业时代。西亚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
在农业时代,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资料生产占据着主导地位,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农业革命影响:
1.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逐渐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开始了从依赖、适应自然到利用、改造自然的历史性转折。
2. 人类开始掌握天文、地理和数学等知识,从而提高了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3. 农业人口迅速增长。
二、 农业社会
农业革命 → 定居生活 → 社会分工 → 畜牧业、手工业、商业
在农业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定居生活进一步促使人类建造房屋、饲养牲畜、制作陶器、家具以及复杂的工具等,推动社会分工、产生了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
定居生活的影响:
1. 在定居生活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聚族而居的村落。
2. 强化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
3. 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文化、艺术、科学研究等脑力劳动。(脑体分工)
工业时代
第一阶段 (18世纪下半叶):
珍妮纺纱机 哈梭里夫斯
蒸汽机 瓦特
汽船 富尔敦
火车 斯蒂芬
(始于英国 从棉纺织业开始)
第二阶段 (19世纪70年代):
1. 新能源的发现和利用 Ⅰ 电(电灯) Ⅱ 石油
2. 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新 Ⅰ 内燃机 Ⅱ 汽车 Ⅲ 飞机(1903)
3. 电讯事业 Ⅰ 电话(贝尔) Ⅱ电报(马可尼)
4. 新工业部门的产生 Ⅰ 钢铁 Ⅱ化学工业:炸药(诺贝尔)
一、 工业革命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新型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为标志。
工业革命的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蒸汽为动力,首先发生在英国,波及的范围主要在欧洲和北美,称为“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第二阶段,电能开始普遍采用,称为“电气时代”,其重要成果由欧美波及到世界各地。
工业革命的影响:
(积极)
1. 工业革命浪潮创造了机械环的大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使人类极大地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2. 作为工业革命浪潮发源地的西欧,人口增长迅速,并且大量对外移民,改变了原来的人种分布格局。
3. 工厂化生产需要聚集大量劳动力,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不断涌现。
4. 为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核心家庭成为城市的主要家庭模式。
5. 西欧资产阶级得以最终战胜封建阶级,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6. 是发达国家大多数人口首先摆脱了贫穷。
7.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
8. 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形成。
9. (局限性、消极因素)
10. 工业生产把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
11.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的条件下,由于供需等矛盾而导致种种经济危机现象的发生。
12. 掌握先进生产方式的西方工业国家为了开拓市场、获取原料,压迫和掠夺殖民地国家,并把人类拖进了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
13. 工业生产大量消耗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造成资源枯竭,并严重破环了自然环境。
信息时代
一、 信息革命
信息时代特点:
1. 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使用电脑等智能化的机器系统地处理和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知识。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信息逐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2. 信息革命使通讯发生革命性变革。日益复杂、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电脑、电话、电视、光缆、通讯卫星、网络等相互结合而构成的信息和通讯系统,使信息流动前所未有的加速,使发讯者和接收者更加接近。另一方面,人们将各种信息输入电脑,通过因特网而成为人们共享的资源。
3. 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以服务性行业为主;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 信息时代
信息社会概念有美国预测学家奈斯比特提出。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Toffler)将信息革命称作“第三次浪潮”。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等教育
一、 学园
苏格拉底 → 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 → 亚历山大
柏拉图的学园(阿卡德谟 Academus)以哲学和数学见长,学员无须交任何费用,都可以自由参加讨论,互相切磋驳难,探求真理。公元前1世纪初,学院曾毁于战火,后又重建,529年被查士丁尼皇帝下令关闭。
柏拉图去世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在吕克昂体育场另建了一个学园(吕克昂学园)。亚里士多德习惯与学者们一起边散步边讨论,所以他的学派被人称为“逍遥学派”。
雅典的学园式古典教育的特点:
1. 雅典的学园式古典教育在系统传授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注重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和培养自由探讨学术的创新精神。
二、 大学的兴起
校园中科学与神学、世俗需要与宗教信条的矛盾冲突,推动着大学自身的演变。
古典学园衰落的原因:
1. 日耳曼人的入侵。
2. 罗马帝国的分裂。
3. 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
大学兴起的原因与时间:
随着欧洲城市的复兴,到12世纪,大学因城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大学最初出现于意大利,随后在法、英等国相继设立,最著名的有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
三、 近代大学
近代大学兴起的原因(条件):
18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以符合社会需要,从而削弱了宗教课程在大学的地位。到19世纪中叶,欧洲国家大都建立起新的学制,大学教育成为近代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博物馆与图书馆
一、 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
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亚、欧、非三洲大帝国的战争中,从各地掠夺、搜罗了大批艺术珍品和文献资料,交给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研究。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将托勒密以埃及亚历山大里亚为都城,在公元前3世纪初兴建了亚历山大里亚博学院。
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公共权力机构资助学术研究的先例。阿基米德、欧几里得、阿里斯塔克、希罗菲卢斯等都曾在这里从事过科学研究。公元1世纪以后,几次蒙受战火全部被毁。
二、 三大博物馆
近代大型博物馆、图书馆的建立条件(原因):
1.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对外的殖民扩张
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
伦敦大英博物馆继承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的传统,兼具图书馆、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功能。(创建最早、藏品最多)
卢浮宫始于13世纪,其三件最为著名的藏品:《蒙娜丽莎》、《胜利女神》、《断壁维纳斯》
三、 现代图书馆
欧洲大陆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是法国国家图书馆(前身为16世纪建立的法国王室图书馆)。
1997年建成的密特朗国家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的图书稿本,还采用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标志性工程。
美国国会图书馆于1880年建立,是世界最大的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前身为1909年设立的京师图书馆)。
区域探险
一、 腓尼基航船
在古代,腓尼基人以从事商业、航海、殖民和创造字母文字著称于世。
影响:
1. 一度霸占了地中海的航路,确立起殖民霸权。他们与殖民地之间频繁的商业往来,促进了地中海航海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与北非、西亚的文化交流。
二、 维京人扩张
居住在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维京人,是一个以航海为业的民族。7世纪时,由于铁工具的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口日渐增多,推动了维京人的海上冒险。
9至11世纪,维京人分三支从北欧出发,挪威一支向西袭击苏格兰、爱尔兰、英格兰及北大西洋亚南地区和岛屿。丹麦一支侵略不列颠诸岛、法兰西等地区。瑞典一支线东挺进,穿过波罗的海到拜占庭帝国。
全球探险
一、 开辟新航路
从15世纪后半期开始,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西欧航海家多次远航。
新航路开辟/探险的原因(条件):
1.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2. 《马可波罗行记》
3. 奥斯曼帝国兴起,阻断了亚欧经济交流之路
新航路:
1. 从欧洲出发绕过非洲到亚洲 (葡萄牙) 迪亚士、达•伽马
2. 从欧洲出发绕过南美到亚洲 (西班牙) 哥伦布、麦哲伦
1487 迪亚士 葡萄牙 好望角 欧→非
1497 达•伽马 葡萄牙 印度 欧→亚
1492 哥伦布 西班牙 古巴、海地 欧→美
1519 麦哲伦 西班牙 麦哲伦海峡、菲律宾 欧→美→亚→非→欧
影响:
1. 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 欧洲主要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 欧洲人开始了殖民扩张。
4.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传到亚、欧、非诸洲。美洲的玉米转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和东南欧。非洲出产的咖啡传到欧美。
19世纪中期,连接亚、欧、非三大洲水利枢纽——苏伊士运河与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上通道——巴拿马运河先后开凿通航,促进了世界贸易和海运事业的发展。
苏伊士运河:1869年正式通航。全长161公里,北通地中海,南接红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直至1956年以前曾为英国资本长期控制,现收归埃及政府。
巴拿马运河:1881年开工,1914年通航。曾为美国政府所控制,直至1999年才有巴拿马政府收回。
军事技术
一、 冷兵器
冷兵器泛指不带有火炸药或其他燃烧爆炸物质的武器。有:长兵器(矛、戟)、短兵器(刀、剑)。冷兵器基本以近战杀伤为主,作战时通常列成集团的密集方阵,向敌军正面攻击。
渔猎工具 → 木石兵器 → 铜兵器 → 铁兵器
二、 火器
火器是指利用火炸药的燃烧、爆炸作用或发射弹丸进行杀伤和破坏的兵器。火器在步兵中使用,使战斗队形发生变化,由大阵趋向小阵,密集趋向疏散,由方队变成线式横队或纵队。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民兵采用的散兵队形,也很快地推广开来。连、团、旅成为军队的正规编制单位。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配备火炸药武器的飞机、坦克等机械化兵器开始用于战场。机械化武器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战场的时空观念,使战争规模更加扩大、战争形式更加复杂化了。
三、 核武器
核武器是指利用核子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造成大规模杀伤和破坏的武器,有原子弹、氢弹等种类,依用途可分为战术核武器和战略核武器。
冷兵器 → 火器 → 核武器 → 信息化武器
战略与战术
一、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出现于春秋末期,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经”。
孙子的思想主张:
1. 慎战思想,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包括君民同心、天时地利、将帅才能和军队法度等主客观条件。
3. 强调谋略的重要性(“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佳战略)
4.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击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重要军事原则。
二、 《战争论》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撰写了近代军事理论奠基之作的《战争论》。他还研究了“民众战争”的动员和作战方式。
背景:
1. 工业革命的发展
2. 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
3.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初拿破仑在欧洲的征服战争。
《战争论》/克劳塞维茨的主要思想:
1. “战争无非是政治交往以令一种手段的继续”
2. 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是最基本的军事原则,军队的民族精神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
战争规则
一、 宣战与媾和
商汤灭夏、周武王伐纣,都采用誓书的形式宣战并说明发动战争的正义性。“春秋无义战”,自春秋开始,不宣而战的现象出现了。
近代制定战争规则的背景(原因):
1. 民族国家的兴起
2.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 战争对国家主权和财产关系的威胁受到更广泛的关注,需要对发动战争的行为进行规范。
19世纪中叶 国际法学界着手研究战争法规 并形成了开战前应公开宣战的共识。
1907 海牙会议签订《战争开始公约》 开战前必须有“说明理由的宣战声明或是
有条件宣战的最后通牒“。
1928 在巴黎签署《非战公约》 进一步规定,禁止在国际关系中非法使用
物力和物力威胁。
1945 《联合国宪章》 明确禁止成员国非法使用武力。
只允许在自卫、安理会授权或采取行动,
以及民族解放运动三种情况下使用武力
1864 《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
1946 “日内瓦公约”(四个公约) 对伤病员、战俘的待遇和保护平民作了更
加系统的规定。
古代结束战争的方式:或者战败国投降归附、灭国、远徙,或者交战国媾和。近代主权国家形成以后,媾和成为交战国之间结束战争状态的基本形式。
民族国家
一、 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
1. 在欧洲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由王室和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互相割据的经济政治局面。(根本原因:)中世纪末期,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方式需要打破原来封闭的格局状态,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争取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护。
从1337到1453年,英、法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战争不仅强化了正在形成的民族意识,也使两国的疆界逐渐明确,由此诞生了最初的近代民族国家。
市场经济
一、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市场经济:各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的总和。
促使形成的原因:
1. 新航路的开辟。
2. 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工业革命。
3. 火车和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和普及。
形成的标志:
1. 欧洲资本主义扩张到世界各地,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
2. 伦敦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
影响:
1. 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不断扩大。
2. 先进科学技术广泛传播。
3. 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打开门户,卷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
4. 一些国家则改革政治与经济结构,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 自由竞争与垄断
19世纪70年代以前,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自由资本主义特点: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资本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企业间在市场展开竞争,国家很少干预。
19世纪70年代以后,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市场,形成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出现原因: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影响:
1. 一方面适应了发展生产的需要,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与管理。
2. 另一方面由于他操纵市场价格,不利于中小投资者参与竞争,也会损害广大公众的利益。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为摆脱危机,欧洲主要工业国家的政府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国家复兴法》的颁布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引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日本与德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实施“法西斯专政”)
国际经济关系
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
1948年,23个国家签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多边贸易协定。在此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宣告成立。(WTO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国际经济合作。)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 解决了严重资本不足。
2. 促进经济增长。
3. 加快经济体制形成。
4. 带入了创新精神。
5. 增大了经济运行风险。
6. 拉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
自20世纪50年代起,地理位置邻近的一些国家组建了不少区域经济贸易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有利于成员国对内加强经济合作,对外增强竞争实力。)
二、 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
南南合作
原因: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作用:进一步推动彼此的经济合作。
“七十七国集团”“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
南北合作:
原因: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虽然有了加强,但它们在国际经济领域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为此,它们积极与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对话。
意义:南北对话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发展趋势:呈现出更多的合作态势
国际法
一、 格劳秀斯
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国际法奠基人、“国际法之父”)发表了《战争与和平法》,第一次完整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
格劳秀斯的思想:“主权是国家的最高统治权,是国家的基础;主权国家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写作背景:17世纪的欧洲,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和频繁,国家间的关系也更为广泛和复杂。为此,需要确立某些国际社会共同遵守的规则,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和处理被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18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国际性战争,它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战后,各参战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大陆上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国际格局——威斯特伐利亚格局,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欧洲国际秩序。
合约内容: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并确立了欧洲国家的疆界。
影响:
1. 不仅开启了历史上以合约与会议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而且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2. 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认同。
3. 巩固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间经常性的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三、 美苏《反导条约》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苏进入冷战的全面对抗之中,两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竞相发展核武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两国核力量形成一种所谓“核恐怖均势”。
并不是很完整,但是我自己在考试前整理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