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方案的一种,是孙中山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分别为:
1、心理建设方略:在孙中山看来,心是人世间万事的本源,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情和现象最终都可以归之于心。政治的成败,取决于人心的振作或萎靡,如果人的心里相信事情可行,则移山填海的难事也能够办得到
2、物质建设方略:孙中山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给中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3、社会建设方略:孙中山看到,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然而,中国有如此优越的历史、人文、自然条件,而当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入兴旺发达的时候,中国却落伍了,他的结论是:人心涣散,犹如一盘散沙,人民的力量没有团结起来。
扩展资料:
建国方略背景
推翻满清政府,创建民国后,孙中山满以为从此可以乘势而进,实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及《革命方略》所规定的各种革命和建设宏志,让中国一跃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然而,事与愿违,建设事业无从谈起,人民生活甚至不如清朝专制时期。这与他发动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驰。
他认为,对于如何建国他已经构建了一整套科学的方略了,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抛弃“知易行难”观念,确立“行易知难”的新观念,转变畏首畏尾的社会心理,摈弃思想中的陈腐东西,克服行动上的畏难心理,鼓起斗志,敢于实践由他所创立的这整套建国方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国方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建国方略》中对健跳的定位体现了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 1917至1919年,孙中山倾其毕生学力著《建国方略》,系统地抒发自己的建国宏愿和构想。《建国方略》由《民权初步》、《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三篇构成。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孙中山1919年完成的《建国方略》,构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蓝图,其中把钦州港规划为中国“南方第二大港”,并指出“钦州位于东京湾之顶,中国海岸之最南端。此城在广州即南方大港之西四百英里。凡在钦州以西之地,将择此港以出于海,则比经广州可减四百英里。所以直接输出入贸易,仍以钦州为最省俭之积载地也。”
建国方略是一个作者对未来设想的著作。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回答梦想长大后做什么?
第一种人:提出目标,却没有实施计划,实施细则。只是平时有意无意地积累相关方面的经验。
第二种人:有实施计划,无实施细则。为理想奋斗过,遭遇较大打击后放弃了。
第三种人:有实施计划,有实施细则。锲而不舍,永不言弃。不一定能完全达到当初的目标,但应该也会是相当成功。
建国方略相当于第二种情况,有目标,有大致计划,没有实施细则。其实他的许多设想是有见地的,有指导意义。但不彻底推倒旧有的落后制度,不重新建立新的先进制度,这些都会是锦花水月,空中楼阁。
早在1919年,孙中山在所著的《建国方略》中提出:“兹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在大沽口、秦皇岛两地之中途,清河、滦河两口之间,沿大沽口、秦皇岛间海岸岬角上”。
百年前,孙中山曾两次来到唐山,欲在唐山沿海建“与纽约等大港口”。
而今,唐山(包括京唐港、曹妃甸港)经过39年的快速发展,已跻身世界四大港口行列,伟人夙愿成真。
。
第一计划 第一部 北方大港 第二部 西北铁路系统 第三部 蒙古、新疆之殖民 第四部 开浚运河以联络中国北京、中部通渠 第五部 开发直隶、山西煤铁矿源 第二计划 第一部 东方大港 第二部 整治扬子江 第三部 建设内河商埠 第四部 改良扬子江之现存水路及运河 第五部 创建大土敏土厂 第三计划 第一部 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 第二部 改良广州水路系统 第三部 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 第四部 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 第五部 创立造船厂 第四计划 第一部 中央铁路系统 第二部 东南铁路系统 第三部 东北铁路系统 第四部 扩张西北铁路系统 第五部 高原铁路系统 第六部 设机关车、客货车制造厂 第五计划 第一部 粮食工业 第二部 衣服工业
该书分为5卷20章,包括结会、动议、修正案、动议之顺序、权宜及秩序问题等内容,叙述了政府管理和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掌握的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 ,反映了孙中山倡导民主政治的思想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为中国国民党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孙中山构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是他一生为之追求的理想目标。
国父的建国方略,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一实现了(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