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主要体现在:
调式,一般在交响乐中,如果转调,肯定是关系大小调,同主音大小调或是近关系调等,不会想到什么调就往上写
和声进行,这一点是很严谨的,大多数交响曲都是按照严格的和声进行的
和弦,几乎是没有不能分析出来的和弦
曲式结构,交响曲的曲式结构也是很规整的
配器,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
交响曲都是严格遵守以上的每一条的,在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中体现比较明显,像贝多芬,海顿,莫扎特等,少部分不完全符合以上几项的,主要体现在近代作品,如勋伯格等
都忘得差不多了,就记得这些,可能还有我没想到的,呵呵:)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交响曲的严谨体现在它的结构以及配器上。结构上有多复杂,我想看看交响曲的总谱就知道了,作曲家能写出一部交响曲来,不是那么容易的。另外配器也是一门学问,到底这里用哪种乐器好,需要反复比较研究,这也够复杂了吧。
曾经不是有因为勋伯格音乐里面的某几个和弦无法归类,把他的曲目在某场音乐会上取消了吗?这就是严谨!
音乐欣赏是使学生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近五年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发现,讲解是欣赏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讲解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讲解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现就怎样把握欣赏课中讲解的尺度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
一般来说,在音乐欣赏课中,对作品的创作者,演唱(奏)形式,曲式结构,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要对学生作必要的介绍,让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且学生大多来自山区,他们中大多数对音乐知识了解甚少,文学艺术修养也不够深厚,对音乐的理解只能处在对音响的感知这种肤浅的认识上。如果在音乐欣赏课中没有教师对乐曲内容的解说,没有对音乐创作背景及创作者介绍,而只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就不会深入,甚至会形成错误的审美观。例如在欣赏说唱音乐《重整河山待后生》时,如果教师没有把说唱音乐的特点,乐曲的背景讲给学生听,那么就极少有学生感受到乐曲的真正含义,也更无从引发学生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样一种思想感情。
但是,教师的介绍也不要总是滔滔不绝。我以前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总以为应该把乐曲所涵盖的内容都讲清楚,唯恐学生不理解。结果讲的多,听的少,学生失去兴趣,无形中扼杀了他们欣赏音乐的积极性。那么,应该怎样去讲呢?我认为教师的讲解应详略得当,删繁就简,抓住乐曲的特点和重点,用简洁的语言点到为止。讲的内容首先是乐曲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乐曲的创作者、题材、体裁、演唱(奏)形式,其次是乐曲形成的背景。前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概念性、常识性的问题,如一部作品是声乐曲还是器乐曲,如果是声乐曲,那它是女高音独唱还是混声四部合唱,词曲作者及演唱者是谁,演唱的风格特点又是什么?如果是器乐曲,那它是用二胡演奏还是小提琴演奏,是独奏还是协奏曲,是西洋交响乐还是民族管弦乐?这都是一些知识性的问题,是十分严谨的,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是不容许有任何差错和模棱两可的答案的。后者则是围绕作品的产生而折射出的社会历史状况。一般来说,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会在当时产生一定的社会涟漪,它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感化,受到教育和鼓舞。这些作品都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比如《黄河大合唱》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两次渡过黄河,感受到黄河宏大的气魄和强有力的生命力,满怀着激动和热情写下了讴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黄河》,并在当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它,当时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的冼星海听后异常激动,抱病写作六天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的作品。作品深情地讴歌了伟大坚强的中华民族,诉说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最后号召中国人民与全世界反法西斯劳苦大众一起为实现人类和平,永远战斗下去。这部作品当时极大地鼓舞了延安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在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后再来欣赏乐曲的八个乐章,因为每个乐章前都有解说性的朗诵,教师无需再多作解说,学生便在乐曲描写黄河排山倒海的气势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屈不挠,团结御外的民族精神。许多同学都说从中领悟到一种伟大 的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并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另外,讲解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怎么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内容是需要在欣赏前作介绍的,比如在欣赏《长征组歌》时,就应首先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及过程作介绍,因为乐曲由十首歌组成,每一首都讲述了发生在长征中的一个历史事件,如果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背景及过程都不太了解就来欣赏乐曲的话,欣赏就会是盲目的。当然让学生去了解历史并不是要老师将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照搬到音乐课堂,毕竟不是历史课。老师可以采用提问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回顾历史,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历史,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有关长征的影视片断来回味和感受历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了解历史后就更容易激发起欣赏音乐的兴趣,并能深刻感受到音乐的壮美和长征的伟大,还能激发起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还有一些内容可以在欣赏后再讲解,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的《梁祝》时,课前教室里一直播放这首乐曲,上课后仍然将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在播放,我在介绍乐曲的演奏形式时,先让学生自己去说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的有说是二胡,有的说小提琴,于是我又把二胡、小提琴拿出来各演奏几个乐句,让学生对比,学生便知道是小提琴演奏的,然后我问是不是小提琴独奏?学生听出来不只是小提琴一种乐器在演奏,于是老师再讲这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最后引出协奏曲的概念。通过讲解,很多学生不光知道作品的演奏形式是什么,还记住了协奏曲这一概念,比一开始就把这些都和盘托出的效果要好多了。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细致的工作,其教学方法很多。常言说得好: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关键是要我们去大胆创新,合理运用。以上是我对音乐欣赏中“讲解”这一环节的一点粗略的看法,真正切实可行的方法,还需要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