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为什么长得这么快?

2024-11-30 17:03:3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由于植物内部的细胞分裂、增大、伸长的结果。竹子的察迹源每个节间的下部都具有分裂能力极强的细胞,春天温度适宜,空气湿润,这些细胞就会迅速地分裂、伸长。

竹子的每个节间下部的细胞同时活动,竹笋也就迅速地长高了。而其他植物因为节间细胞组织分裂速度较慢,所以生长的速度也就没有竹子这么快。其实雨后都能使植物的生长变快,只是竹笋的生长很明显罢了。

扩展资料:

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种的地下茎入土较深,竹鞭和笋芽借土层保护州手,冬季不易受冻害,出笋期主要在春季。麻竹、绿竹等丛生型竹种的地下茎入土浅,笋芽常露出土面,冬季易受冻害,出笋期主要在夏秋季。

竹原产热带、亚热带,喜温怕冷,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1000~2000mm的地区。毛竹生长的最适温度是年平均16~17℃,夏季平均在30℃以下,冬季平均在4℃左右。

麻竹和绿竹要求年平均温度18~20℃,1月份平均温度在10℃以上。故在中国南方竹林茂盛,而秦岭-淮河以北竹林稀少。竹需要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湿润、排水和通气性良好的土壤,土壤pH值以4. 5~7为宜。

参考资料来源败态:百度百科-竹笋



回答2:

植物之所以能长高长粗,是由于植物内部的细胞分裂、增大、伸长的结果。
而竹子的每个节间的下部都具有分裂能力极强的细胞。灶腊春天,温度适宜、空气湿润,这些细胞就会迅速地分裂、伸长。
竹子的每个节间下部的细胞同时活动,竹笋也就迅速地长高燃胡了。而其他隐段滑植物因为节间细胞组织分裂速度较慢,所以生长的速度也就没有竹子这么快了。
其实雨后都能使植物的生长变快,只是竹笋的生长很明显罢了.

回答3:

因为虚心所以进步很快。

回答4:

竹的生长规律
一、竹笋—幼竹生长(杆形生长) 如前所述,竹笋在土中生长阶段,经过顶端分生组织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节、节间、节隔、笋箨、侧芽和居间分生组织。 到出土前全笋(也是全株)的节数已定,出土后不再增加新节。竹笋生长从基部开始,先是笋箨生长,继而是居间分生组织逐节分裂生长,推动竹笋向上移动,穿过土层,长出地面。
(1)竹笋—幼林的生长期:竹笋出土后到幼林高生长停止所需的时间,因竹种而有差异。毛竹笋的生长量大,需时较长,早期出土的竹笋约60天左右,末期笋约需40~50天。中、小型散生竹如 刚竹、淡竹、水竹、脯鸡竹等的生长量较小,需时也较短,一般为25 ~30天。出笋迟的比出笋早的竹种,竹笋一幼竹的生长期要短些。 按竹笋一幼林生长的速度,可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

1初期:是竹笋地下生长的继续,尽管笋尖露头,笋体仍在土中,横向膨大生长较为显著,节间长度增长很小,基部各节陆续 生根,高生长非常缓慢,一般每天生长量不过1~2cm。

2上升期:竹笋的地下部分各节间的拉长生长基本停止,成为以后竹杆的杆基,竹根大量抽发,根系逐渐形成,竹笋的节间生长活动从地下推移到地上, 生长速度由缓慢而逐渐加快,生长量也 相应增大,一般每天可伸长10~20cm。

3盛期:是竹笋生长最快的时期。在竹根继续伸长并开始发展侧根的同时,竹笋的高生长迅速而稳定,呈直线上升,到生长高峰,1昼夜可长1m左右。基部笋箨开始脱落,上部枝条开始伸展, 高生长速度又由快而慢,竹笋逐渐过渡到幼竹阶段,除梢部尚为笋箨包被外,中下部各节间在光的影响下,产生叶绿素,变为绿色的“竹青”,进行光合作用,为竹笋一幼竹生长自给部分养分。

4末期:幼竹梢部弯曲,枝条伸展快,而高生长速度则显著下降, 最后停止。笋箨全脱,枝条长齐后,竹叶全部展放,形成新竹。

二、竹笋幼竹节间生长的规律: 在生长过程中,全笋各节的节间伸长活动并不是同时,也不是以等同速度进行的,而是从基部开始, 自下而上,按慢一快一慢的规律,逐节伸长,并由一定数量正在伸长的节间构成竹笋高生长的延伸区段。毛竹竹笋的延伸区段长,节数多至14~15节,中、小型散生竹竹笋的伸长区短,节数也少些,一般为6~10节。
居间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化、伸长加大和老化成熟而实现节间生长。如同竹笋一幼竹生长一样,延伸区段内各节间的伸长也可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 当区段下部的节间处于生长末期,区段中部的节间正处于生长盛期,而上部的节间则处于上升期和初期。下部节间的伸长逐渐停止,上部节间伸长逐节加快,延伸区段也由下而上逐节向前推移,即为竹笋--幼竹节间生长的具体表现。

三、竹笋-幼竹生长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初出土的竹笋,笋体组织幼嫩,含水量特高,随着出土后的时间的增长,高生长的增加,笋体组织老化,竹笋水分含量显著减少。在同一竹笋中,延伸区下段由下而上推移前进,基部老化程度大些,因而含水量也小些,而竹笋上部则处于伸长活动阶段,含水量相应高些。

但在同一节间 ,由于居间分生组织位于节间基部,新生细胞的老化程度不如节间上部,因而水分含量呈下多上少的倒置现象,不过这种现象在新竹的节间全部老化成熟后就消失了。

四、影响竹笋—幼竹生长的因素
1营养条件:从竹笋长成竹子所需要的大量营养物质,几乎全靠母竹和鞭慧毕根系统的供给。宴碧陆在土壤肥沃而又集约经营的竹林中,母竹和鞭根存贮的养分丰富,竹笋生长旺盛,退笋率低。而在立地条件较差或生长不良的竹林里,大部分竹笋常因缺乏营养而枯萎死亡。早出土的竹笋生长旺盛,耗去大量养分, 使晚期出土的弱小竹笋,处于“饥饿”状态,生长缓慢、停滞,最后败退死亡,退笋率增加。

在竹笋一幼竹生长的初期,是竹林的竹笋“自然稀疏”时期,经 常出现大量退笋。及时挖掘退笋,不仅节约竹林养分的消耗,而且可增加经济效益。毛竹退笋的高度一般都在30cm以下,其他散生竹的退笋高度的变化幅度大多在30~50cm范围内。

同一鞭段上发笋较多时,通常是靠近母竹的1~2支竹笋生长 健壮,长成新竹,其余的竹笋因远离母竹,养分供给不足而晌顷死亡。

竹林培育上,在竹笋一幼竹生长的初期,挖掉一部分生长弱小和分布过密的竹笋,可使健壮竹笋生长良好,提高成竹质量。

竹笋生长期间,任意伐竹或断鞭,会引起竹液大量外流,割断竹与笋的“母子”关系。这种竹笋群众称之为“没娘笋”,其营养条件很差,生长衰弱, 大部分成为退笋;即使长成竹子,也是秆短节密, 利用价值很低,称为“刀伤竹”。

经过强度砍伐的竹林,立竹稀疏,竹林叶面积大大减小,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同时经过强烈光照和刀伤刺激,萌发出 大量小竹笋, 这些竹笋大部分因营养不足而败退死亡。

2气候:散生竹春季出笋,温度的影响较大。在大多数情况 下,竹笋生长量总是白天大于夜里。但如夜间温度湿度更适于竹笋生长时,夜里的生长量就大于白天。

在适宜温度和充裕水分条件下,竹笋居间分生组织加速了细胞分裂和伸长扩大,从而增长节间长度,长成的好竹子。如在竹笋生长期中,气温急剧下降,竹笋容易遭受寒害,轻则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影响成竹质量;重则笋舞破裂, 萎退死亡。特别是出笋较早、浅鞭笋,更容易受低温的影响。

笋期久晴不雨,空气和土壤过于干燥,退笋量也相应增加。因缺乏水分而萎缩死亡的竹笋称为干退。在相反的情况下,久雨不晴,林地低洼处滞水时间过长,土壤通气不良,影响竹根鞭根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引起竹笋死亡,称为水退。竹笋一幼竹长到林冠高度时,遇大风吹袭,容易发生断梢折秆。

3虫害影响:食叶害虫如竹蝗、竹青虫等破坏竹子的光合器官,影响竹林的养分制造和积累,也就影响到竹笋一幼竹的正常生 长。竹笋的主要害虫有笋蝇、笋夜蛾、竹象虫等。经过这些害虫啮食的竹笋,轻则生长缓慢,长成的竹子,有的是竹秆上留下虫伤痕迹,有的是烂头断梢,降低了成竹质量;重则败退死亡,称为虫退。 多年以来,食叶害虫的蔓延基本上得到控制,但竹笋害虫还没有彻底根治,在有些竹林中甚至相当严重。例如第1、2类竹林中每年被害的竹笋约达 10%~20%,而在粗放管理的第3类竹林中高达30%~40%。在竹笋一幼竹生长的初期,不论哪一种竹种,都有一部分竹笋不能长成竹子,有时达到相当高的比例。及时挖取这些不能成竹的笋以食用,可避免造成损失。

总结各地经验,除了人为的影响外,一般都是早期出土的退笋少,晚期出土的退笋多;同一竹鞭上发笋少的退笋少,发笋多的退笋多;接近母竹的退笋少,远离母竹的退笋多;壮龄竹鞭上的退笋少,老龄鞭上的退笋多;深鞭竹笋退笋少,浅鞭竹笋退笋多。

营养条件与退笋关系至为密切。竹笋、母竹和竹鞭是相互连系,互通营养的有机整体,而母竹又居于主导地位。林业生产上,必须保留足够数量的健壮母株,加强抚育管理,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竹林的养分积累,为竹笋生长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娘壮儿肥”, 才能防止退笋大量发生,保证竹笋一幼竹的健壮生长。

五、竹笋一幼竹地下部分的生长:在竹笋一幼竹地上部分生 长的同时,地下部分也相应生长。竹根长度、分布幅度和体积迅速增加,其含水量则减少。

地下部分的干物质的增长量远不如地上部分那样显著,但根系吸收总面积的增加却非常突出。

毛竹竹笋—幼竹生长过程中,地上和地下部分增长的对应关系。这也是其他中、小型散生竹种共同的规律。幼竹地下根系的强壮发展,地上枝叶的全部展放,形成了完整的吸收系统和合成器官,从而具备了“自给自足,独立生活”的能力

回答5:

怕被熊猫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