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参与了第三阶段的战争。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罗斯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开始发动攻势,遭到失败。8月8日,协约国军队在福煦的指挥下,开始反攻,把德军撵出法国和比利时国境,德军主力已开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亚的军队被击溃,29日向协约国投降。
扩展资料:
战争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宣言》,德、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加了,并且还是战胜国,但是没有参与军事斗争。
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对德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停付对德赔款与欠款。这一决定是经参众两院投票作出的。国会中的研究系追随段棋瑞,主张绝对“加入”。
3月7日,梁启超给段祺瑞的信中说,对德国“早绝一日,则德人及国内捣乱分子即少一部分活动余地”。 商榷系各派虽多持反对参战态度,但各派反对段内阁对德方针的程度又有所不同。丙辰俱乐部和韬园系不仅反对向德国宣战,而且反对对德绝交,益友社和政学会则主张对德问题可做到 绝交为止。益友社和政学会投了赞成票。3月10日、11日,众参两院分别通过对德绝交案。湖北督军王占元3月15日收到北京的训令,立即派军警进入德租界,接管租界的警察权。汉口警察厅长周际芸被任命为德租界特别区管理局局长。
3月16日,天津地方当局接管天津德租界,改为特别第一区。接着,参战问题成为府院和国会两派斗争的焦点,14日,上 海商界联合会通电反对向德宣战,广州、武汉商会继起响应。当段祺瑞邀梁启超同到总统府迫黎元洪表态赞同参战时,黎便以社 会舆论不赞成反驳他们。使段祺瑞感到棘手的,不仅孙中山和国 民党议员以及其他名流掀起反对参战的强大舆论,北洋各省的督 军也多不理解段祺瑞参战的用心,对这一问题态度消极。所以尽 管日本一再迫中国迅速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段祺瑞却无法迅速 实现参战的意图。
法国军事代表团赴华谈判后,中国从正义出发,同意英法联合在华招募劳工,山东、河北、河南、直隶、湖北、江苏、福建和浙江等省的14万年龄在20岁至35岁的中华男儿与英法政府签下了为期5年的劳务合同。(据说,俄国当时也招募了9万华工。)
应征的华工在军队的护送下,乘船来到欧洲,分别在法国的马赛和英国的曼彻斯特登岸,其中9万6千人分配到英国军队工作,3万7千人归法国指挥,另有1万人借给了美国志愿前来参战的军队,在后方工作。华工抵欧后,顾不上旅途劳顿,立即承担了大量困苦之劳役,例如清除道路、修筑工事营房、装卸船只、制造枪弹、在野战医院救护伤员、甚至掩埋阵亡士兵和扫雷等。为英法在一战中取胜,立下汗马功劳。但是,远道而来的华工在战争期间,劳务繁重、条件恶劣不说,待遇也极其惨苦,犹如"苦力",每日工作10小时,报酬仅5法郎而已。更有甚者,华工在饥寒交迫的同时,还要忍受英军官兵像对待猪狗般的虐待,动辄遭打骂,甚至被枪杀。
1917年8月14日,段琪瑞政府决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对德奥宣战后,在法华工的一部分便持枪上阵,作为士兵直接在前线参加战斗。青山处处埋忠骨直接参与作战的华工人数虽然不多,但对兵力亟缺的英法联军而言,却大有"输血"之功。在整个一战期间,欧洲战场华工伤亡惨重。大战胜利后,从1911年秋季开始,有11万华工被陆续遣返回国。当年来到西欧的华工中,有近2万人失踪,其中既有阵亡、伤亡或病亡的华工,也有失踪、逃跑或自愿继续留在法国者。
据现有的不完全统计,当年华工曾经奋战的法国下加莱省(PAS-DE-CALAIS)、索姆省(SOMME)、塞纳滨海省(SEINE-MARITIME)、埃纳省(AISNE)、瓦兹省(OISE)、孚日省(VOGES)和罗纳河口省(BOUCHE-DU-RHONE)等地,共有56处公墓的1791墓穴葬有华工,这些公墓有的属于当地政府,有的则属于军方或英国,其中最大的一处便
是法华各界举行公祭的努瓦耶勒华工墓园,葬有838位华工英魂。此外,当年战场的比利时境内也有14处公墓葬有73名华工。墓碑上铭刻的生卒年月表明,有的华工抵法仅30余日便长眠异国他乡。战后,定居法国的华工在巴黎西郊立案成立了旅法华工总会。每逢法国国庆或停战纪念日,华工都会列队持旗,参加阅兵。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政府下令解散所有外国社团,旅法华工总会才偃旗息鼓。自此,一战时期,华工为法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渐渐为人淡忘。
历史不应忘记
1925年4月2日,旅法华工总会曾经呈文法国政府,要求开辟为法国捐躯的华工特别墓地、树立华工纪念碑、抚恤死难家属和战争荣残者家属、拨款华人子弟教育等,但遭到拒绝。直至1988年,在纪念一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经华进会的奔走和敦促下,法国政府才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文献,尘封数十年的华工为法国捐躯的英雄史诗方重见天日。是年11月28日,法国政府向吕虎臣、曾广培两位老华工颁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并在巴黎里昂火车站附近的克雷蒂安.德.特鲁瓦耶街16号镶立华工纪念铜牌,中法两国文字写就的碑文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华工的贡献:"公元1916年至1918年,14万华工曾在法国参加盟军抗战工作,有数千人献出了生命。抗战胜利后,3000名华工定居法国,并在巴黎的里昂火车站附近形成了第一个华人社区"。
10年后,在华进会的不懈努力下,法国政府在巴黎13区华人城的博德古尔公园(JARDIN BEAUDRICOURT)内,竖立石碑,"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评价一战华工的功绩时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90年代末,法国的影视导演奥列维.纪东无意之中撞见了这段历史,深受震撼,于是,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查找有关史料,并采访了定居法国的华工及其后代,最终拍成了
专题片《一战中的14万中国人》。在法国电视台播出后,欧洲观众感叹不已。华进会秘书长陈克光先生透露,华进会已同法国有关方面商定,在适当的时候,将在巴黎的里昂火车站附近纪念铜牌旁的公园内建一座华工纪念雕塑,目前,雕塑的征稿进展顺利,已有法国和中国的艺术家推荐了雕塑样稿。巴黎计划兴建的第三机场初步选址索姆省,这本来是法国自己的事情,岂料这一设想竟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微词,理由是当地有众多的英属一战墓园,新机场会惊扰长眠地下的英灵
参加了,楼上说那么复杂干什么呢?呵呵,过去就是过去,我们要看的是未来,将来中国一定是不可战胜的!!!!
一战时期中国北洋政府是段祺瑞执政,他是皖系的代表人物,皖系亲英美,所以中国政府被迫加入了英美主导的协约国联盟,德国战败后,同盟国也就瓦解,协约国就是战胜国,因此中国就属于战胜国.
一战中,中国政府并未直接参战,但是协约国对德战争也在中国山东打响
一战的确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和势力的重新划分,当时的中国的社会性质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格的说还不适用与上述评价.当时的中国处于胁从的地位,不具备主要作用
参加了。1917年中国派人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但中国当时的军事力量弱小,无法在战场上直接作战。所以,名义上中国参战,但实际上多是作为后勤,修路一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