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汉语会话能力,提高汉语文水平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对话、讲演、讲故事、唱歌、朗诵、视听广播电视、录象录音等。如果我们认为在汉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会话和识字结合起来,先会话后识字,那么民族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由于经过了听说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汉语口头说话能力有所提高,从小便过了汉语言关,进而表述的自然、流畅、语句连贯,并能克服会读不会听,会写不会说的弊病。
民族学生在掌握了会话基本功之后,就可以进入阅读训练,阅读教学是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既有利于巩固提高识字质量,又为作文打下基础。
朗读是民族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首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充分利用前面已学过的拼音基础。要读得清楚、响亮、不含糊。要读得准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读流畅,要读得有感情,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轻重缓急。通过“读”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形成“篇”的框架,初步渗透从全文入手捕捉文章中心的读书方法。其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述说全文、段落和词句的意思,是民族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述说的正确、得体与否是衡量他们对课文理解程度的重要标志。述说的时候,要尽量用自己的话,不照念课文中现成的句子和段落。这样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为今后的书面表达奠定基础。
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在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并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上语文课时,如能适当选择一些与本民族有关的知识内容,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继续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要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到实践的过程,逐步加深他们对汉语文的认知与理解,打好汉语文基础,掌握好“双基”,才能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
多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