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一个节目都有美丽的传说。这些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表现了我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赏月。这天夜晚,皓月当空,秋风送爽。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看着丰收在望的庄稼,心中充满喜悦。全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庆祝中秋佳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专家们认为,这是由古代祭祀先农的典礼演变而来的。一年丰收了,收获庄稼之前要先祭祀先农。后来出现了许多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古时人们把明月看作吉祥团圆的象征。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于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中秋节。
嫦娥奔月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把土地晒得冒烟,把庄稼烤得枯焦,老百姓也热得活不下去了。那时候,有个名字叫羿的人。他的力气特别大,能够拉开万斤宝弓,射死大蛇猛兽。并很同情受难的百姓,他用足力气弯弓搭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吓得认了错,羿才留下它,让它早出晚归,为百姓多做好事。
从那以后,羿的名字传遍了天下。他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后来,羿娶了一个名字叫嫦娥的姑娘做妻子,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生活。
嫦娥美丽、勤劳,心地善良,她常把羿打猎射到的野兽,分给乡亲们。有一天,羿上山打猎,路上碰见一位道士。道士对羿说:“你为百姓除害,立下了功劳。我送你一包神药,要是吃上半包,就会长生不老;要是全都吃下去,就会成仙升天。”羿把神药拿回家,交给嫦娥保管。他准备找个合适的时候,和嫦娥分吃这包神药,夫妻长生不老,永不分离。
羿射太阳出名以后,有很多人向他学武艺。他的徒弟里有一个叫逢蒙的人,也向他学习射箭的本领。逢蒙表面对羿很恭敬,可是心肠很坏。他知道羿的家里藏着神药,就暗自想出坏主意。这一年的八月十五,并带徒弟出去打猎。
傍晚的时候,逢蒙一个人偷偷溜回来,闯进嫦娥的家里,逼着嫦娥交出神药。嫦娥大声喊叫,可是羿打猎还没有回来,哪里能听见?为了不让神药落到无耻的逢蒙手里,嫦娥只好打开药包,把神药全部吞进嘴里。突然,嫦娥觉得自己的身子像燕子一样轻,不由自主飞出窗口,飘飘荡荡飞上了天空。嫦娥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和家园,她就飞到离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去,住在广寒宫里。
羿回家后听说这件事,赶紧追出门去,可是已经晚了!只见圆圆的月亮上,隐隐约约有嫦娥的影子。乡亲们说嫦娥还会回来,劝羿耐心等待。第二年八月十五,羿想念嫦娥,就拿出嫦娥爱吃的水果,摆在院子里,还做了圆圆的月饼,表示团圆的心意,盼望嫦娥回来。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嫦娥还是没有回来。慢慢地,人间也就有了过节的习惯,每到八月十五,都要准备月饼、水果等食品。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一个节目都有美丽的传说。这些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表现了我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赏月。这天夜晚,皓月当空,秋风送爽。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看着丰收在望的庄稼,心中充满喜悦。全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庆祝中秋佳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专家们认为,这是由古代祭祀先农的典礼演变而来的。一年丰收了,收获庄稼之前要先祭祀先农。后来出现了许多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古时人们把明月看作吉祥团圆的象征。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于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中秋节。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一个节目都有美丽的传说。这些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表现了我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赏月。这天夜晚,皓月当空,秋风送爽。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看着丰收在望的庄稼,心中充满喜悦。全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庆祝中秋佳节。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专家们认为,这是由古代祭祀先农的典礼演变而来的。一年丰收了,收获庄稼之前要先祭祀先农。后来出现了许多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古时人们把明月看作吉祥团圆的象征。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于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中秋节。
嫦娥奔月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把土地晒得冒烟,把庄稼烤得枯焦,老百姓也热得活不下去了。那时候,有个名字叫羿的人。他的力气特别大,能够拉开万斤宝弓,射死大蛇猛兽。并很同情受难的百姓,他用足力气弯弓搭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吓得认了错,羿才留下它,让它早出晚归,为百姓多做好事。
从那以后,羿的名字传遍了天下。他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后来,羿娶了一个名字叫嫦娥的姑娘做妻子,他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生活。
嫦娥美丽、勤劳,心地善良,她常把羿打猎射到的野兽,分给乡亲们。有一天,羿上山打猎,路上碰见一位道士。道士对羿说:“你为百姓除害,立下了功劳。我送你一包神药,要是吃上半包,就会长生不老;要是全都吃下去,就会成仙升天。”羿把神药拿回家,交给嫦娥保管。他准备找个合适的时候,和嫦娥分吃这包神药,夫妻长生不老,永不分离。
羿射太阳出名以后,有很多人向他学武艺。他的徒弟里有一个叫逢蒙的人,也向他学习射箭的本领。逢蒙表面对羿很恭敬,可是心肠很坏。他知道羿的家里藏着神药,就暗自想出坏主意。这一年的八月十五,并带徒弟出去打猎。
傍晚的时候,逢蒙一个人偷偷溜回来,闯进嫦娥的家里,逼着嫦娥交出神药。嫦娥大声喊叫,可是羿打猎还没有回来,哪里能听见?为了不让神药落到无耻的逢蒙手里,嫦娥只好打开药包,把神药全部吞进嘴里。突然,嫦娥觉得自己的身子像燕子一样轻,不由自主飞出窗口,飘飘荡荡飞上了天空。嫦娥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和家园,她就飞到离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去,住在广寒宫里。
羿回家后听说这件事,赶紧追出门去,可是已经晚了!只见圆圆的月亮上,隐隐约约有嫦娥的影子。乡亲们说嫦娥还会回来,劝羿耐心等待。第二年八月十五,羿想念嫦娥,就拿出嫦娥爱吃的水果,摆在院子里,还做了圆圆的月饼,表示团圆的心意,盼望嫦娥回来。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嫦娥还是没有回来。慢慢地,人间也就有了过节的习惯,每到八月十五,都要准备月饼、水果等食品。
中秋节又要到了,商店里早早就有各色月饼堆积如色彩缤纷的小山。中秋节,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吃月饼?民俗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月饼只不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尽管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俗传统,如今色彩已经淡化或变异,但哪怕只剩下了一种符号,也是浸透着我们民族精魂与气脉的一个象征。
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拜月的仪式。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都在演绎着农业时代人们对月亮的崇拜。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那时还有卖兔儿爷的,现在早被米老鼠和樱桃小丸子取代了。
传说到了唐代,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舶来品而叫做胡饼,是杨贵妃中秋吃饼赏月时,一时心血来潮说就把它叫做月饼吧,便讨好一般把月饼的冠名权归于了杨贵妃。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其实,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大行其市,并且多了团圆的含义,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到了清代,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到了民国,有北平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中,月饼曾怎样的辉煌与深入人心。
于是,水到渠成一般,传到我们这一代,中秋理所当然要吃月饼,只是它早已失去了祖先们纯真美好的想像力和对大自然质朴而敬畏的亲和力,成了一种惯性而机械地存在。
我们中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和我们国家几千年是农业社会有关,所有节日的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亲近。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吃月饼自然就变得重要起来。月饼的馅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在原始的农业社会,甜曾经是人们的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认为和光明连在一起的两件最高贵的事情。所以,到现在我们还在说“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来表达。月饼的甜味体现了一个饱尝辛酸的民族长期以来对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的由衷向往和礼赞。
清《燕京岁时记》中曾有些绝对地说:“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我小时候就住在前门楼子附近,中秋节自然要吃致美斋的月饼,那时致美斋也好,其他店铺也好,卖的月饼大多是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四样传统月饼,馅中的青丝红丝蜜饯果脯芝麻桃仁丰富许多,但糖而且必须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够少不能够变的。
如今的人们是越来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联系在一起,甜变成了可怕的事情。月饼迎合着人们的新口味,不敢甜,却敢又是海鲜馅又是鱼翅燕窝馅,甚至还有人参馅,把本来象征合家团圆与生活甜蜜的那一点质朴的意义,非要炼就老君炉里那保命养身的八卦金丹不可。于是,月饼成了一个筐,什么馅都敢往里装。把大众化的月饼做成贵族式的顶尖产品,几千元乃至上万元一个硕大无比或价值连城的月饼,已经不是新闻,去年就有纯钛金的月饼,和时装秀一起“秀”了一把。时代变迁了,传统民俗也一定要变没了吗?或者非要变得商业色彩浓重不可吗?今年政府出台强制性指令,不许豪华包装月饼,致使月饼的价格屈尊下来。这当然是好事,只是要将月饼真正回归本来的位置上,也不是一时之事。每当想在我们的月饼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大月饼和金月饼时,总忍不住想起溥仪当年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长二尺,重二十斤,就已经被当时的人们叹为观止,如今看来只是小巫见大巫了。
中秋节,我们为什么非要吃月饼?看来,这个问题还是值得问问我们自己的。
漫画:中秋为啥吃月饼
http://www.hq.xinhuanet.com/ghlc/2004-09/14/content_2864224.htm
http://publishblog.blogchina.com/blog/tb.b?diaryID=99006
http://www.yisou.com/search.html?p=%D6%D0%C7%EF%CE%AA%CA%B2%C3%B4%D2%AA%B3%D4%D4%C2%B1%FD&source=yisou_www_related&pid=yisou&coop=yis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