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考文言文复习——三峡、记承天寺夜游、马说(2011-05-24 16:36:10)
标签: 杂谈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行文思路
正面 正面,侧面
山: 连绵不断 遮天蔽日
(多) (高)
三峡 正面 侧面
夏: 大 急
水 春冬: 清 奇
秋: 林寒涧肃(正面、侧面)
文学常识:《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主题:对三峡,对自然,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写法:正面、侧面相结合
题目:
1. 文章结尾引用渔歌的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的山高水长,同时渲染了三峡的秋季肃杀、凄凉的气氛
2. 文章为何先写夏天,再写春冬、秋?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有魅力的是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写水先写夏天。
3. 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有什么目的?
写山的特点是为写水制造条件,为下文写水做铺垫,同时山也是三峡最具有代表的景色。
4. 郦道元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的盛大,又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水的清澈。
5. 文末描写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三峡的什么特点?
突出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三峡的山高水长的特点。
6. 本文的第二段与《小石潭记》的第二段都是描写水,有什么异同?
同:都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水的特点
异:《三峡》第二段表现出三峡水大、急的特点;《小石潭记》表现出水清澈的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和我一起在院中散步。月光照进院子的地面上,像积水一样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行文思路:
1. 标题的信息:地点 时间 时间
叙夜游承天寺(记叙)
2. 描月光澄澈 (比喻,描写)
叹无人赏月 (议论)
1主题思想:闲人 1.失意的落寞 2.被贬的凄凉
3.赏月的欣喜 4.自我派遣的达观
2. 写景的方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作用:1.月色 2. 作者心情
3.文章的写法:情景交融
题目:
1.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
2.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交横,表示了月色的澄澈,也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
马说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然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因)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啊!
行文思路
文学常识:韩愈 唐朝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主旨:抨击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者的愚昧,不识人才,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
写法“托物言志(志——主旨)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人——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题目:
1.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 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4. “世上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 第一段描述千里马的悲惨处境的句子: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 如果想要成为千里马,最需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是什么?
主观:自强不息 把握机遇
客观: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要有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