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同《南音》这首歌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

2024-12-16 08:23:5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说说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这首歌是借阿炳二泉映月的故事诉说追求理想的辛酸与无怨无悔,这一点从“圆圆的的墨镜”“二泉映月”等字眼可以看出。严格说来,应该是以二胡为背景的(虽然没有出现此乐器,但是歌曲末尾大同哼唱的明显是二胡凄凉的调子)。
二泉在江苏无锡,阿炳当年常常在泉边拉琴。另外,早年二胡主要流行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将它与福建泉州的“泉州南音”“泉州弦管”联系起来,最多是取其弦乐古远典雅,歌唱者演唱如泣如诉(正如网友所说),听起来很有意境罢了,而不是实指,否则词作者林夕就犯了常识性错误。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说林夕根本没有把它与福建古老音乐联系起来,而是脑海中浮现了这个字眼,就用了。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南音这种说唱音乐起于福建,过去在香港和珠三角一带还是相当流行的,只不过近年来逐渐消亡了。如此看来,林夕有可能是有感于这种古老戏曲的式微,出于怀旧,把它与民国时期阿炳的凄凉往事联系起来,表达一种伤逝。盲人乐手“不管红与不红”,执着一生,在这个古音逐渐被遗忘的背景下显得更加动人。

回答2:

里面不是有“二泉映月 他才不管红与不红”吗
“南音”原称“泉州南音”“泉州弦管”,是保存在福建东南沿海的一种古老音乐,所以有时也以“福建南音”称之。但南音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以泉州地道方言演唱,所以海内外弦友习惯通称为“泉州南音”。这种古乐使用的“上、下四管”传统乐器,简陋古朴,看起来不起眼,但演奏起来,旋律古远典雅,歌唱者以泉腔“照古音”咬字吐音作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无不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