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由英国及其前自治领、殖民地和附属国组成,现有54个成员国,其中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30%。英是英联邦名义上的盟主,16个成员国承认英女王为其国家元首,33个实行共和制,5个实行本国君主制。英联邦成员国间互派高级专员(High Commissioner),代表大使级外交关系。英联邦定期召开政府首脑会议、部长会议和运动会等,设有英联邦秘书处等机构。
英联邦的孕育、形成和演变,经历了长期、复杂的过程,是英帝国兴衰的写照。
一、孕育和形成
16世纪末,英开始对外扩张。19世纪初,英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国力强盛,加剧了海外侵略和掠夺。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里,英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统治着世界人口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殖民地比本土面积大111倍,号称“日不落帝国”。
19世纪后期,德、意等新兴帝国主义崛起,殖民地民族自主意识增强,对英的霸主地位构成挑战。为避免各殖民地脱离英帝国,英被迫允许殖民地实行自治。1867年加拿大首建自治政府,此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等亦成为自治领。1884年,英政治家罗斯贝里勋爵为大英帝国这种无可奈何的变化而深为感叹,首次使用了“国家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一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开始走向衰落,而各自治领由于参战和战后参与签署“凡尔赛和约”并成为“国联”成员而提高了独立国际地位,英愈感难以控制。1926年,英帝国会议发表了以英枢密大臣贝尔福勋爵为首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起草的报告,宣布各自治领与英“地位平等,以对英王的效忠和英联邦成员的身份自由结合在一起,但在内政和外交事务方面无任何隶属关系。”1931年,英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贝尔福报告”,宣布各自治领承认英王为国家元首,英王任命总督为驻自治领的代表,但各自治领享有独立立法权。该法案标志着英联邦正式形成。
二、发展与演变
英联邦成立初期,英作为盟主,负责包括各自治领在内的整个帝国的防务,并通过高级专员体系与它们保持密切联系,控制其外交政策。二战前,各自治领与英绥靖政策保持一致。二战爆发后,多数自治领派军助英作战。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为巩固英镑地位、维护英自身经济利益,英与各自治领于1932年签订了双边贸易互惠协定,建立了帝国特惠制,并与自治领组成英镑集团,后改称英镑区。通过上述措施,英加强了对英联邦的控制,并从中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英一半以上的贸易是在英联邦内进行的,英是每个成员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英实力在二战中再次受到重创。但为了维护英殖民利益,并遏制共产主义,英仍力图操纵和利用英联邦。丘吉尔首相提出将其视为战后英“三环外交”(即英在英联邦、包括美在内英语世界、联合的欧洲内占据重要地位)的重要一环。然而,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风起云涌,英帝国土崩瓦解。为缓解帝国崩溃的震痛,最大限度地延续其殖民利益,英以贸易和援助为诱饵争取新独立国家加入英联邦。1947年,英被迫允许其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独立,并接纳其为英联邦成员。1950年印度成为共和国,英联邦允许其保留成员国资格。这在英联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得效忠英王室不再成为加入英联邦的前提条件。从此,英联邦日益成为松散的联盟。出于享受帝国特惠制和英镑区等有利待遇以及保持与英联邦国家的传统联系等考虑,新独立国家纷纷加入英联邦。1957-1970年,先后有24个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加入英联邦。
然而,英联邦规模的扩大并未使英的利益和影响得以维系和扩大。英联邦内部的矛盾和离心倾向不断加剧。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绝大部分成员国谴责英的侵略行径。冷战期间,英及其老自治领与西方结盟,而广大亚非拉成员则保持中立和不结盟,它们反对英庇护、纵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支持阿根廷收回马岛的主权。英联邦在政治上分崩离析。英在英联邦内处境空前孤立。经济上,由于英经济衰落以及美元崛起,英被迫于1972年金融危机后重新确定英镑法定有效区为英国和爱尔兰,英镑区寿终正寝。此外,1973年英加入欧共体,重心转向欧洲,对外关税与欧共体趋同,帝国特惠制亦于1977年终结。这些变化标志着英联邦已不再具备实质内容,蜕变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各成员国与英的关系再也不是以往的“主从”关系,英盟主地位名存实亡。
三、现状及前景
冷战结束后,随着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内部实力的消长,英联邦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要求废黜英王作为国家元首,彻底脱离与英国的宪政联系的共和运动日益高涨。甚至在英国内,民众对王室的不满情绪有增无减,掀起了一场是否还保留君主制的辩论。迫于形势,英王室表示尊重这些国家人民的选择,同时对自身进行改革。此外,广大发展中国家抵制和反对英等西方国家借口“人权”和“民主”干涉他国内政,推行强权政治,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津巴布韦甚至不顾英反对,强征英白人后裔的土地。这些情况都强烈冲击着英联邦体系。
为顺应时代潮流,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谋求生存和延续,英联邦正在对自身进行变革。1999年英联邦成立了由11个成员国首脑组成的高级委员会,探讨和制订改革方案,重点是恢复和发展成员国之间的传统联系,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加强经贸合作,增进南北对话,促进共同繁荣。近几年的英联邦首脑会议也都强调了发展与合作问题同时,在全球化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加深的形势下,各成员国都有借英联邦加强联系,相互借重,开展合作,参与国际事务的需要,故愿继续留在英联邦内,有的已退出英联邦的国家申请重新加入。为提升和扩大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英对英联邦的重视也有所恢复,提出“重建”英联邦,并将其作为推行“新干涉主义”的工具,近年来英曾以“民主”、“人权”为由推动英联邦相继中止或部分中止了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斐济等的成员国资格。
总的看,英联邦目前还有存在的基础,但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限。
最近英国中止了巴基斯坦的英联邦成员国资格。
附: 英联邦成员国及加入时间一览表
(按加入时间先后排列)
国 名
加 入 时 间
英 国V
1931年(创始国)
澳大利亚V
1931年(创始国)
新西兰V
1931年(创始国)
加拿大V
1931年(创始国)
印 度
1947年
斯里兰卡
1948年
加 纳
1957年
马来西亚
1957年
尼日利亚
1960年(1995年曾被中止成员国资格,1999年5月恢复)
塞拉利昂
1961年
塞浦路斯
1961年
坦桑尼亚
1961年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962年
牙买加V
1962年
乌干达
1962年
肯尼亚
1963年
马拉维
1964年
赞比亚
1964年
马耳他
1964年
冈比亚
1965年
新加坡
1965年
圭亚那
1966年
博茨瓦纳
1966年
莱索托
1966年
巴巴多斯V
1966年
瑙 鲁
1968年
毛里求斯
1968年
斯威士兰
1968年
汤 加
1970年
萨摩亚
1970年
孟加拉国
1972年
巴哈马V
1973年
格林纳达V
1974年
巴布亚新几内亚V
1975年
塞舌尔
1976年
所罗门群岛V
1978年
图瓦卢V
1978年
多米尼克
1978年
圣卢西亚V
1979年
基里巴斯
1979年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V
1979年
津巴布韦
1980年
瓦努阿图
1980年
伯利兹V
1981年
安提瓜和巴布达V
1981年
马尔代夫
1982年
圣基茨和尼维斯V
1983年
文 莱
1984年
巴基斯坦
1989年重新加入(首次加入是1948年,1972年退出,1999年被中止成员国资格)
纳米比亚
1990年
南 非
1994年重新加入(首次加入是1931年,为创始国,1961年退出)
喀麦隆
1995年
莫桑比克
1995年
斐 济
1997年重新加入(首次加入是1970年,1987年退出,2000年6月被部分中止成员国资格)
注:标V号者为承认英女王为其国家元首的国家。
英联邦包括: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博茨瓦纳、文莱、喀麦隆、加拿大、塞浦路斯、多米尼加联邦、斐济、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圭亚那、印度、牙买加、肯尼亚、基里巴斯、莱索托、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瑙鲁、新西兰、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基茨与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斯威士兰、坦桑尼亚、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图瓦卢、乌干达、英国、瓦努阿图、赞比亚 、巴基斯坦
是英国对联邦其他成员国在政治、军事、财政经济和文化上施加影响的组织。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帝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遭到削弱,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便逐渐用英联邦代替英帝国的称号。英国国王为联邦的元首和象征。英联邦没有设立任何权力机构。主要组织机构有: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联邦财政部长会议及其他部长级专业会议。1965年起设立英联邦秘书处,其职责是促进英联邦的合作,筹划英联邦各级会议。秘书处设在伦敦。爱尔兰、南非和巴基斯坦原是英联邦成员,已分别于1949年、1961年和1972年宣布退出。此外,还有一些英联邦的联系国和原英国直辖的属地也包括在英联邦之内。英雄港亦译“安格腊-杜-埃罗伊兹木”。北大西洋亚速尔群岛港口。在特塞拉岛南岸。人口1.7万。建于1534年,曾是亚速尔群岛的行政中心。有鱼类罐头、制革、烟草等工厂和刺绣等手工业。输出葡萄酒、菠萝、乳制品。有十六世纪教堂和十七世纪的城堡。
英联邦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慑于日益高涨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调整了同原英帝国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1926年“英帝国会议”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提出,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共和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对此予以确认,英联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独立并加入英联邦。1949年,印度成为共和国,选举了自己的国家元首。从此英联邦成员由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英王是“英联邦的元首”。2007年11月,巴基斯坦因为总统穆沙拉夫实施紧争状态,英联邦部长级会议决定暂停巴基斯坦的英联邦资格。
英联邦不设权力机构,英国和各成员国互派高级专员代表大使级外交关系。
英联邦总部和常设机构均设在伦敦,其组织机构有:1、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通常两年举行一次会议。1966年以前在伦敦举行,自1966年起轮流在成员国中举行,由东道国政府首脑主持。会议不通过决议,会议发表的总原则对与会国没有约束力。2、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从1978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讨论共同关心的地区性问题。3、英联邦部长会议;包括每年举行的部长会议和不定期举行各类会议等。4、英联邦秘书处;1965年成立,负责成员国间的协商和交流。5、英联邦基金会;成立于1966年。此外,英联邦还有一些专业性组织,如英联邦议会协会、英联邦新闻联盟、英联邦广播协会、英联邦青年交流理事会、英联邦体育运动联合会和英联邦艺术协会等。
英联邦现有53个成员(2004年5月)。每年4月27日为英联邦日。出版物有《英联邦潮流》(双月刊)、《今日英联邦》和《英联邦手册》。
2003年12月,第34届英联邦首脑会议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举行。
现时大多数前英国领土和殖民地都留在英联邦,除了下列国家和地区:
缅甸,1948年独立
爱尔兰1921年从英国独立以后,曾经是会员国。1949年建立爱尔兰共和国以后离开英联邦。
1961年5月31日,南非退出英联邦 ,成立南非共和国。
南也门,1967年独立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是20世纪最后一个脱离英联邦的地区。
津巴布韦在2002年时,被英国以该国执政者藐视人权并在大选中舞弊为由暂停该国在协会内的会籍一年,导致津巴布韦政府愤而主动退出此组织。
当地时间2007年11月22日午夜,英联邦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发表声明,宣布中止巴基斯坦的英联邦成员国资格。
英联邦
英联邦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英联邦成员(53个)
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博茨瓦纳、文莱、喀麦隆、加拿大、塞浦路斯、多米尼加联邦、斐济、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圭亚那、印度、牙买加、肯尼亚、基里巴斯、莱索托、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瑙鲁、新西兰、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基茨与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斯威士兰、坦桑尼亚、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图瓦卢、乌干达、英国、瓦努阿图、赞比亚 、巴基斯坦
是英国对联邦其他成员国在政治、军事、财政经济和文化上施加影响的组织。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帝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遭到削弱,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便逐渐用英联邦代替英帝国的称号。英国国王为联邦的元首和象征。英联邦没有设立任何权力机构。主要组织机构有: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联邦财政部长会议及其他部长级专业会议。1965年起设立英联邦秘书处,其职责是促进英联邦的合作,筹划英联邦各级会议。秘书处设在伦敦。爱尔兰、南非和巴基斯坦原是英联邦成员,已分别于1949年、1961年和1972年宣布退出。此外,还有一些英联邦的联系国和原英国直辖的属地也包括在英联邦之内。英雄港亦译“安格腊-杜-埃罗伊兹木”。北大西洋亚速尔群岛港口。在特塞拉岛南岸。人口1.7万。建于1534年,曾是亚速尔群岛的行政中心。有鱼类罐头、制革、烟草等工厂和刺绣等手工业。输出葡萄酒、菠萝、乳制品。有十六世纪教堂和十七世纪的城堡。
英联邦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慑于日益高涨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调整了同原英帝国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1926年“英帝国会议”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提出,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共和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对此予以确认,英联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独立并加入英联邦。1949年,印度成为共和国,选举了自己的国家元首。从此英联邦成员由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英王是“英联邦的元首”。2007年11月,巴基斯坦因为总统穆沙拉夫实施紧争状态,英联邦部长级会议决定暂停巴基斯坦的英联邦资格。
英联邦不设权力机构,英国和各成员国互派高级专员代表大使级外交关系。
英联邦总部和常设机构均设在伦敦,其组织机构有:1、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通常两年举行一次会议。1966年以前在伦敦举行,自1966年起轮流在成员国中举行,由东道国政府首脑主持。会议不通过决议,会议发表的总原则对与会国没有约束力。2、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从1978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讨论共同关心的地区性问题。3、英联邦部长会议;包括每年举行的部长会议和不定期举行各类会议等。4、英联邦秘书处;1965年成立,负责成员国间的协商和交流。5、英联邦基金会;成立于1966年。此外,英联邦还有一些专业性组织,如英联邦议会协会、英联邦新闻联盟、英联邦广播协会、英联邦青年交流理事会、英联邦体育运动联合会和英联邦艺术协会等。
英联邦现有53个成员(2004年5月)。每年4月27日为英联邦日。出版物有《英联邦潮流》(双月刊)、《今日英联邦》和《英联邦手册》。
2003年12月,第34届英联邦首脑会议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举行。
现时大多数前英国领土和殖民地都留在英联邦,除了下列国家和地区:
缅甸,1948年独立
爱尔兰1921年从英国独立以后,曾经是会员国。1949年建立爱尔兰共和国以后离开英联邦。
1961年5月31日,南非退出英联邦 ,成立南非共和国。
南也门,1967年独立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是20世纪最后一个脱离英联邦的地区。
津巴布韦在2002年时,被英国以该国执政者藐视人权并在大选中舞弊为由暂停该国在协会内的会籍一年,导致津巴布韦政府愤而主动退出此组织。
当地时间2007年11月22日午夜,英联邦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发表声明,宣布中止巴基斯坦的英联邦成员国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