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读后感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充满着童趣与欢乐。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甜蜜纯真的情感的。《社戏》扑面而来的就是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淳厚的风土人情。同以江南农村为背景《故乡》描绘了现实中农村残破、凋谢的景象。然而《社戏》展现的则是另一幅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世外桃源。小说写下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文中处处洋溢着亲情的温暖,和夏日气息的清新。一切让人觉得那么和谐、充满生趣。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一个极偏僻的小村庄。这个偏远的海边小村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淳朴气质,是一方净土。那地方的山水令作者陶醉,“我”和小朋友夜间划船去看戏时,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漫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色里。缓慢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美轮美奂,好似仙境,字里行间包含了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
此外,外祖母的慈祥,母亲的关怀,也都让人倍感温暖。在这临海的小村庄里,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这里的质朴、纯真就如同那清澈的甘泉一样让人沉醉其中。平桥村不仅是我童年的乐土,更是作者精心营造的世外桃源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的结末一句,仿佛有一只纤巧的手指拨动了读者们的心弦,引起读者们的无限遐想,使人们联想起自己永远失落了的童年,从而搅动心灵深层的沉淀,引起读者们的共鸣。人人都会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补充这种莫名的失落感,并且会赋予这种一去不返的失落感以一种莫名的美好。童年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每次回忆,心头总会涌上许多惆怅的失落感,而人们对永远失去而又不可重复的岁月总会去努力追寻出它的美好,即使是不快乐,沉闷的童年,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找寻出余生中的美好。《社戏》描写了对儿时的回忆,品味了记忆中旧来的意味,虽然实际上并不如想像中的那样美。但我们读者还是情愿被骗。只因对不复返的童年的美好追忆。这是一种多么神奇而无法言语的奇妙情感啊!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