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细读材料、分析问题(很重要的环节)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罗里罗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①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②根据以上材料,比较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③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上述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价。
步骤分析
第一步:浏览材料、明确主题。
从材料中的“永乐二年”、“顺治元年”等有关时间和内容的表述,可以看出,本题所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这就是本道题的主题。这时,应该马上从脑海里调出有关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如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占据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的斗争、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等知识点和“闭关锁国”这一外交政策,从而为进一步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第二步:分析问题、细读材料。
显然,本题是要求比较明清两个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异同点,并归纳出其历史影响。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的阅读材料,明白每段材料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比如材料二的摘引“台湾”就很重要,它隐含着当时清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心态和目的,即“害怕反清势力的增长,维护满清的长久统治。”
第三步: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先带着问题到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如第①问,材料一的“禁民下海”,材料二的“不许下水”、“不许越界”,材料三的“内外隔”等;第②问,材料一的“因以为寇”,材料三的“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就是本题重要的材料信息。
再根据材料意思和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第①问的“相似之处”很好概括,就是“禁海”;第②问的“不同”,应具体从材料中的意思出发,结合所学,得出“海患”、“固统”这一关键区别。第③问,应该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去理解其历史影响。
这样,已经初步形成本题的答题提纲。
第四步: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根据上述提纲,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注意要用简洁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恰当的概括说明,不要照抄材料或简单翻译材料,避免“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①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②明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清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联系,威胁其统治。
③明清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贫穷挨打的重要原因。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解答材料题一定得紧扣材料,上述四个步骤始终没有离开材料,其中关键步骤应该放在第二、三步上,这两个步骤做好了,动笔书写答案应该是非常迅速、非常准确的。而考生们恰恰容易忽视这两个环节,不少考生害怕时间不济,往往是材料都没有读完,意思也没有完全明白,就匆匆下笔,结果是离题千里,答非所问,命中率低下。因此解答材料题(包括问答题),一定要养成“明题意、列提纲”的良好审题习惯。
2、下笔作答时,应该根据材料的语言环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可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师授课的讲述和材料中的原话照搬照抄,同时做到语言精炼、流畅,书写清晰、规范。
由此可见,解答材料题是有其特殊规律和方法的,考生们如果能很好的落实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四步法”,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首先要读问题,把问题弄明白。再读题,把已知条件弄懂。接着搜索脑袋中与题相关的知识。开始作答。
审题最重要,审题仔细认真,答题效率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