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称为“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负责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简称“认定机构”)。
流程至证微加信可以快速申请教师资格证通过永查,小编给你了
(5289后面1898),办理选择相应专业的地方,档案成绩都有。
一、申请认定教师资格需要具备的条件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人员须是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中国公民(其中港澳居民和台湾同胞暂不能申请认定除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之外的其他六类教师资格)。获得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包括:1.学历合格。2.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3.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包括笔试和面试)或符合全日制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包括全日制教育硕士)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的政策。4.体格检查合格。5.思想品德鉴定合格。
一、申请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1、具备合格的相应学历我们国家规定:幼师: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或高等教育学历。小学教师: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高中教师: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中职教师: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中职实习指导教师: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对于确有特殊技艺,并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关颁布的相当于技师以上等级证书者,其学历要求可适当放宽。高校教师: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学历。2、参加普通话测试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共同组织的普通话测试并取得《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普通话水平测试在二级乙等及其以上水平的,方可申报。注:1954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人员和高等学校拟聘副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者可不做规定。3、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应取得教育学、心理学合格证书或具有两门课的合格成绩有两种途径可以获得合格证书或合格成绩: 1)在校修学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这两门课程并成绩合格。届时需提供包含有这两门课程在内的学生个人四年所学全部课程名称及成绩(该成绩表由学校教务处制表,并需教务处盖章方可生效)。2)如果没能在学校选修这两门课程,也可参加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参加考试人员可以参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辅导培训后参加考试,考试时间为2月下旬或3月初。只有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的人员,方可申报教师资格证。4、进行体检按《北京市认定教师资格体检标准》到如下任意一指定医院体检科领取《教师资格认定体检表》并进行体检。体检结果的有效期为半年。5、申请人填写《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 每年3月 20、2 1 日和10月9、10日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领取《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内含《思想品德鉴定表》)。6、教学水平能力测试或证明材料1)教学水平能力指上讲堂给学生授课的能力。2)如果有详细的在中学授课的教学记录、教案以及3个月以上的授课时间。3)如果没有第二条内容,可参加由北京市教委组织的教学培训及测试(在领取报名表时报名)。二、向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认定 1、《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原件两份2、学历证书原件、复印件和在学期间成绩单复印件(必须是在学期间全部成绩单并盖有学校教务处的红章;如从个人档案中复印的,要注明是摘自本人档案并加盖单位公章)注:应届毕业生可由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据应届毕业生证明3、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4、普通话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5、《教师资格认定体检表》原件和复印件6、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员还须提交北京市教委核发的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证原件和复印件或合格成绩单。7、小二寸证件照一张8、教学水平能力证明材料9、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须提交拟聘高校出具的证明必要时,应认定单位要求,提供其他相关材料。上述材料原件经认定机构审验后当时退还申请人。三、报名时间、地点及方式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北京每年考一次,在每年的2月底3月初;2、报名时间:每年春、秋各受理一次教师资格认定申请,一般秋季在10月份,春季在3月份,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具体时间见北京市教委网站)向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认定教师资格。3、报名方式: 1)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应届毕业生(不含成人教育毕业生),具备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由学校学生部门按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名单附后)规定时间统一办理。 2)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教育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可在最后一个学期持学校出具的应届生证明,按社会认定要求由个人在规定时间向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通过认定后,凭领证通知单和学校开具的能够按期毕业的证明领取教师资格证书。
最后提醒你的是。每个省份的考试时间不一样,今年你还可以考山东的,河南的。其他的我就不大清楚了。我自己是湖南的,考了长沙的。只过了一门心理学,。呵呵,祝你成功。
第一步: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按照要求就行报名。
第二步:报名参加普通话考试。
如果已经取得普通话证书,这一步可以自行忽略。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对普通话的要求是:一般二级乙等以上,语文教师要二级甲等以上。
第三步: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
幼儿教师考: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共2科;小学教师考: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共2科;初中、高中、中职教师考: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共3科。
第四步:查笔试成绩。
查成绩网站还是报名的网站“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可以在电脑上查,也可以在手机上查,70分为及格线。
第五步:准备教师资格证面试。
从出笔试成绩到进行面试,大概是一个多月左右的时间,建议可以报一个网络课程,这样会比自己复习思路更清晰一些,除此之外,要把自己考试的科目会出的题型整理一遍教案,毕竟会模拟讲课,有准备才能有底气。
第六步:参加面试。
面试是先去抽题室通过电脑,在题库中抽题,然后拿着自己抽到的题去备课室,大概是15-20分钟的备课时间,需要在一张教案纸上写教案(尽量认真写,会作为最终打分参考);之后就是面试环节了,每个人15分钟的时间,先问2个论述题,然后就是讲课,再之后就是考官提问,提问的问题基本上是跟讲的课的内容有关的。
第七步:出面试成绩,打印合格证。
查成绩的网站还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成绩合格就可以打印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了。
第八步:教师资格认定。
完成就是资格认定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教师认定的材料大致有: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申请人品德鉴定表、体检报告、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证件照等,这个还是多关注所在省份的公告,需要的材料都写的很详细。
以上就是关于教师证面试相关解答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上填报
1.注册个人基本信息
考生注册须填写真实姓名,证件类型及证件号码。已注册的考生填写密码进行登录,未注册的考生点击【注册】进行注册。 新注册时,要求考生填写本人的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登录密码、电子邮箱等联络信息。
2.诚信考试承诺
新注册的考生用户必须先阅读考试承诺,先同意承诺的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3.阅读报考须知
4.填报个人信息
填报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姓名、证件号码、性别、民族、政治面貌、出生日期、户籍所在地、报考类别、学习形式、是否师范生、学校名称、是否大学在读、院系班级、最高学历、最高学位、电子邮箱、手机等信息。
5.上传个人照片
考生上传的照片将打印在考生准考证和考场签到表上,并将在本网站保存以供使用成绩的高校核查。如使用不合格的照片,将无法通过资质初审。因此,建议考生到专业照相馆拍摄下述规格、尺寸的电子照片,以免由于照片问题,为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电子版照片要求:
(1)本人近6个月以内的免冠正面证件照;不允许戴帽子、头巾、发带、墨镜;
(2)照片格式大小:格式为jpg/jpeg,不大于200K;
(3)照片中显示考生头部和肩的上部;黑白或彩色均可,白色背景为佳;
(4)此照片将用于准考证、成绩报告单、以及通过考试和审核后获得的资格证书。
备注:建议使用Microsoft Office Picture Manager,图画,Photoshop,ACDsee等工具,将照片进行剪裁压缩。
注意:上传照片的格式必须为jpg/jpeg,不大于200K。
最后进入照片裁剪,用鼠标在原图上拖拽划出剪切范围,显示剪切后的实际图片。
打印准考证
打印准考证,系统会根据考生报名信息生成准考证。根据提示下载pdf准考证文件。下载后,仔细核对个人信息,并直接打印成准考证。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准考证打印时间为2021年1月4日至1月10日。
参加考试
注意:(有些地方的编制相关题目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
1.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属于全国统一考试,可全国通用,取得了任何地方都承认。
2.教师资格证只是从业证书,只要你能通过全国统一考试(笔试),接着申请自己想要教的科目的面试,并且取得普通话合格证书通过后,仍需要参加体检,体检合格后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专业资格证书。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师资格证
考试日期为2020年10月31日,各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部为纸笔考试。具体时间安排如下:网页链接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对应教育部课程标准中相应层次学校课程。按教育部考试中心总体部署,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学科。其他学科暂不开考。
报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人员,参加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一和科目二的考试,其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的考试纳入面试环节进行考察。
初中、高中、中职文化课类别“心理健康教育”、“日语”、“俄语”学科笔试仅开考科目一和科目二,其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结合面试一并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