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其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波黑三族展开大规模领土争夺战(1992.4~1994.1)战争最初在以穆、克族为一方和塞族为另一方之间展开,不久穆、克族关系破裂,彼此间也发生激战。各方先是抢占本族居民占多数的地区,继而塞、穆族之间在东部的塞尔维亚与波黑边界一线、西北地区及首府萨拉热窝,塞、克族之间在北部靠近克罗地亚边界地区争夺地盘。各派武装不断开辟新战场,战火迅速在波黑3/4的土地上蔓延。三族共有20多万人参战,其中穆族11万、塞族8 万、克族5万。塞族由于得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支持,加之其参战部队中有4万是前南人民军 1992年5月撤离时留下的波黑籍塞族官兵,装备有坦克、大炮、飞机等重武器(穆、克两族在战争初期基本无重武器),在军事上占有明显优势。到1993年底,占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国约70%的领土,占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约20%的领土,而占波黑人口43.7%的穆族只控制约10%的领土。为制止波黑战争,联合国安理会自1992年5月起先后通过对波黑塞族和南联盟实施全面制裁、向波黑派驻维和部队、在波黑建立“禁飞区”、为穆族设立“安全区”等一系列决议。北约对波黑实施全面封锁并对“安全区”提供空中保护。联合国和欧共体还曾多次进行调解,但均无结果。
第二阶段,西方加强对波黑干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94.2~1995.)北约对波黑的干预从对塞族进行军事威胁升级到实施有限空中打击,于1994年2月上旬向塞族发出限期从萨拉热窝周围撤走所有重武器的最后通牒,下旬以“违禁”为由击落塞族飞机4架。3月在美国敦促下,穆、克两族签署建立联邦和联邦军队的协议,使波黑战场再度形成穆、克族联合对付塞族的新态势。4月,穆族发动春季攻势,从“安全区”主动出击,试图收复失地,打通各控制区的联系。塞族予以反击,并围困“安全区”之一的戈拉日代。北约迅即作出反应,对戈拉日代的塞族阵地进行首次空袭,遏制了塞族的攻势。同年8月,南联盟为摆脱国际社会制裁,在塞族拒绝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国联络小组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后与之断绝一切联系,使塞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军事优势受到削弱,但仍掌握战场主动权。10月,穆族发动秋季攻势,攻占“安全区”比哈奇周围塞族大片土地。塞族实行全民军事总动员,并得到克罗地亚境内“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军队的支援,于11月中旬夺回全部失地并包围比哈奇。11月下旬,北约对克拉伊纳塞族控制的乌德比纳机场和波黑塞族的奥托卡导弹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但并未改变战场态势。年底,穆、塞双方达成停火协议。1995年3月,战事又起。7月,塞族相继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和热帕两个“安全区”,并继续围困比哈奇。
第三阶段,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妥协(1995.8~12)8月上旬,克罗地亚出动10万军队攻占克拉伊纳地区后,美国提出和平解决波黑冲突的新建议。8月30日~9月14日,北约以萨拉热窝遭炮击为由,出动3400余架次飞机对波黑塞族阵地实施空中突击,并发射1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使波黑塞族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完全陷入瘫痪。穆、克族军队在克罗地亚军队配合下,乘机在波黑西部向塞族发动进攻。到9月下旬,穆克联邦和塞族实际控制的领土已接近五国联络小组为双方确定的比例。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同意由南联盟代表其参加由美国主持的波黑和谈。11月21日,南联盟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三国总统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达成《波黑和平框架协议》,并于12月14日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协议规定,波黑继续作为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联邦控制波黑领土51%,其余由塞族控制。
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战争中,三族共动用近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以及一些战斗机等。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 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波黑战争自始至终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和武装干预,特别是美国以北约为工具所进行的军事干预对战争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波黑战争
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其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波黑三族展开大规模领土争夺战(1992.4~1994.1)战争最初在以穆、克族为一方和塞族为另一方之间展开,不久穆、克族关系破裂,彼此间也发生激战。各方先是抢占本族居民占多数的地区,继而塞、穆族之间在东部的塞尔维亚与波黑边界一线、西北地区及首府萨拉热窝,塞、克族之间在北部靠近克罗地亚边界地区争夺地盘。各派武装不断开辟新战场,战火迅速在波黑3/4的土地上蔓延。三族共有20多万人参战,其中穆族11万、塞族8万、克族5万。塞族由于得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支持,加之其参战部队中有4万是前南人民军1992年5月撤离时留下的波黑籍塞族官兵,装备有坦克、大炮、飞机等重武器(穆、克两族在战争初期基本无重武器),在军事上占有明显优势。到1993年底,占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国约70%的领土,占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约20%的领土,而占波黑人口43.7%的穆族只控制约10%的领土。为制止波黑战争,联合国安理会自1992年5月起先后通过对波黑塞族和南联盟实施全面制裁、向波黑派驻维和部队、在波黑建立“禁飞区”、为穆族设立“安全区”等一系列决议。北约对波黑实施全面封锁并对“安全区”提供空中保护。联合国和欧共体还曾多次进行调解,但均无结果。
第二阶段,西方加强对波黑干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94.2~1995.)北约对波黑的干预从对塞族进行军事威胁升级到实施有限空中打击,于1994年2月上旬向塞族发出限期从萨拉热窝周围撤走所有重武器的最后通牒,下旬以“违禁”为由击落塞族飞机4架。3月在美国敦促下,穆、克两族签署建立联邦和联邦军队的协议,使波黑战场再度形成穆、克族联合对付塞族的新态势。4月,穆族发动春季攻势,从“安全区”主动出击,试图收复失地,打通各控制区的联系。塞族予以反击,并围困“安全区”之一的戈拉日代。北约迅即作出反应,对戈拉日代的塞族阵地进行首次空袭,遏制了塞族的攻势。同年8月,南联盟为摆脱国际社会制裁,在塞族拒绝接受美、俄、英、法、德五国联络小组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后与之断绝一切联系,使塞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军事优势受到削弱,但仍掌握战场主动权。10月,穆族发动秋季攻势,攻占“安全区”比哈奇周围塞族大片土地。塞族实行全民军事总动员,并得到克罗地亚境内“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军队的支援,于11月中旬夺回全部失地并包围比哈奇。11月下旬,北约对克拉伊纳塞族控制的乌德比纳机场和波黑塞族的奥托卡导弹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但并未改变战场态势。年底,穆、塞双方达成停火协议。1995年3月,战事又起。7月,塞族相继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和热帕两个“安全区”,并继续围困比哈奇。
第三阶段,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妥协(1995.8~12)8月上旬,克罗地亚出动10万军队攻占克拉伊纳地区后,美国提出和平解决波黑冲突的新建议。8月30日~9月14日,北约以萨拉热窝遭炮击为由,出动3400余架次飞机对波黑塞族阵地实施空中突击,并发射1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使波黑塞族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完全陷入瘫痪。穆、克族军队在克罗地亚军队配合下,乘机在波黑西部向塞族发动进攻。到9月下旬,穆克联邦和塞族实际控制的领土已接近五国联络小组为双方确定的比例。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同意由南联盟代表其参加由美国主持的波黑和谈。11月21日,南联盟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三国总统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达成《波黑和平框架协议》,并于12月14日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协议规定,波黑继续作为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联邦控制波黑领土51%,其余由塞族控制。
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战争中,三族共动用近2000门大炮、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以及一些战斗机等。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波黑战争自始至终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军事介入和武装干预,特别是美国以北约为工具所进行的军事干预对战争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1991年6月起,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战争爆发。其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471.htm
1.波黑战争的起因
原波黑共和国约有400万人,主要由三个民族组成,塞尔维亚族约130万人,占总人口的32.5%;穆斯林族约160万人,占总人口的40%;克罗地亚族约8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9%。
原南斯拉夫解体后,三个民族围绕未来的政治体制、各民族的权利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塞、克两族主张建立本民族的主体国家,并分别与其母体国——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合并或联合,而穆族则主张建立以穆族为主导的独立国,并借其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抢先宣布波黑为独立国。之后,塞、克两族也先后宣布成立本民族的国家。于是,三个民族展开了争夺领土的战争。经过三年的战场上的较量,塞族占领了约70%的国土,克族占领约20%的国土,穆族占领约10%的国土。但是,塞族占领的多为山区,土地质量和经济水平都较差,而穆族占领的国土虽不大,却大多数是城镇,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都较优越。1994年3月,在美国策划和支持下,穆、克结成联邦,共同对付塞族。1994年7月,美、俄、英、法、德五国“联络小组”提出和平方案,将波黑领土作如下划分:49%归塞族,51%归穆克联邦。由于塞族要求占有63%的领土,且对所划分土地的地区分布等问题不满,因而拒绝接受这一方案,于是战火此伏彼起,战场形势时紧时松。
2.经过
1)1992年3月,波黑战争爆发后,德、英、法等唯恐战火蔓延到欧洲其他地区,惧怕城门起火,殃及池鱼。同时,大批难民势必涌向欧洲,后患无穷。因此,它们力求保持原南分裂为五个国家的现状。美国原想隔岸观火,但是,又怕过分超脱会失去欧洲阵地。于是决定插手波黑问题,以保持其在北约的霸主地位。但基于越南参战的经验教训,美国的方针是“既不直接卷入,又不撒手不管”。
俄国则力求改变曾被排除在欧洲事务之外的局面,重返国际舞台,于1994年2月借调停波黑冲突之名,派遣2000名维和部队赴波黑,并说服塞族接受当时西方提出的条件,阻止了北约对塞族阵地的空中打击,从而争取到很大的发言权。
上述大国或在幕后支持交战一方,甚至以北约的名义直接派飞机对塞族进行空袭;或以“调停人”身分与其他国家讨价还价,出台“和平方案”。这种内有交战三方,外有五国争斗异常错综复杂的局面,使大国陷入欲罢不能的困境。
2) 为控制波黑局势,五大国先后提出四个方案,即1992年3月“欧共体方案”,1993年初的“万斯—欧文计划”,1993年中的“国际和会两主席方案”以及1994年7月五国联络小组的“和平方案”。但迄今都没有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波黑的三个民族多年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地理分布。先后提出的和平方案大体上是以现状为基础,把波黑分为三个政治实体。由于这些方案都很难兼顾三个民族的原生活地区和当前战场上的割据现状及未来行政管理方面的要求,加上大国的战略利益各异,因而很难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最近,美国又在活动,酝酿提出新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对波黑版图划分方案作某些调整。鉴于三方对划分领土的比例、领土的经济价值的战略位置、领土的联片和对外通道等方面都有各自的要求,因而新方案要为各方都能接受也并非易事,英皇家三军国防研究所处长乔纳森说,美的新方案是“新瓶装老酒”,“美的斡旋可能成为波黑新战斗的序幕。”
3)1992年2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743号决议,派遣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1.4万人赴原南斯拉夫地区执行监督停火、撤军、武器禁运和救济难民等活动,驻扎期为一年。但是,现已历时三年半,维和部队的人数增至4万人(其中在波黑2.5万人),每年耗资10多亿美元,却没有起到维持和平的作用。更具讽刺意义的是,1993年5月,联合国又通过决议,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及图兹拉、热帕、戈拉日代、斯雷布雷尼查和比哈奇等划为受维和部队保护的“安全区”。而今年以来,斯雷布雷尼查和热帕被塞军攻占,戈拉日代和比哈奇常发生战事,萨拉热窝也常受到炮击,对此,维和部队却无所作为,维和人员被打死打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克政府军在8月初攻打塞族的过程中,甚至占领和摧毁40个维和部队观察哨所,并俘虏了200名维和部队队员。
维和部队的弱点是,由美国承担三分之一的费用,因而受到美国的操纵,具有明显的偏袒穆族的倾向,安全区被称为穆族的“庇护所”,成为塞军攻打“安全区”的口实。
维和部队继续留在波黑,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激化矛盾,因此,英法等国要求撤出维和部队。但要撤出维和部队,将使西方面临三大难题,其一,撤出维和部队标志着维和行动的失败,其恶劣影响远远超过了在索马里的失败。其二,维和部队一旦撤出,波黑战火蔓延的严重后果将不堪设想。其三,在撤退过程中,三方都将奋力抢夺维和部队的武器并发生战斗,为了安全撤出,至少须动员6万部队作掩护,在西方大国的压力下,美国虽答应出2.5万人掩护和大量“空中支援”,但美国的真实意图是要利用北约和维和部队来维持波黑的现状,力求阻止维和部队的撤出,总之,维和部队在波黑的处境艰难,进退维谷。
3、外部力量对波黑战争的影响
波黑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许多外部力量介入了这场战争。不仅联合国介入了波黑战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介入了波黑战争。外部力量的介入对波黑战争的发生、发展和最后解决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联合国对波黑战争的介入
在持续近4年的波黑战争中,联合国安理会就波黑问题通过了近40项决议。这些决议和有关授权对波黑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联合国驻波黑保护部队对保护战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监督交战各方履行停火协议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形形色色的“和平方案”
除联合国外,其他国际力量也很早就介入了波黑问题。这些国际力量的介入多表现为提出各种各样的“和平方案”,并为此进行各种斡旋活动。
(3)北约对波黑战争的武力干预
北约对波黑战争的武力干预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而且北约的干预是与国际社会不断做出的和平努力交错进行的。
4、“代顿协议”的签署与波黑战争的结束
持续将近4年的波黑战争给波黑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波黑战争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惨烈、最旷日持久,参与干预的国际力量最广泛、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最多、却又是效果最小,联合国专门为之做出的决议最多却又对它最难施加影响的一场奇怪的战争;它既是一场内战,却同时又是局部的国际性战争;从表面来看,它是一场为求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但从深入来看,它却是一场领土争夺战;同时,它还是一场往往敌友阵线和战线难分甚至互换的大混战。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民族仇杀在不同宗族的人们留下的伤痕和积怨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在波黑和平实现之后,仍有一些冲突发生。而且从波黑战争开始爆发到最终结束,外部力量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外部力量在战争中有偏袒某一方的倾向,才使得波黑的战争如此旷日持久。外部力量对战争的结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外部力量的深深介入,波黑在实现和平之后也很难摆脱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大国对它的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