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杀掉魏延?诸葛亮死后委以重任的杨仪又是什么样的人?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费炜、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费炜、董允果真是善良老实忠厚淳朴之辈吗?
《三国志》说魏延是荆州义阳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益阳。“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大概是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而驻军新野的时候收编的土匪。但魏延打仗是一把好手,“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当了刘备的中央警卫团团长。
后来刘备拿下汉中的时候,没有选众望所归的张飞,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魏延做汉中太守,两个人还演了一出双簧:“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众之,请为大王吞之。”当时诸葛亮心里肯定很不爽,如果是关羽张飞当这个太守,他无话可说,偏偏刘备选了个毫不起眼的魏延。论名望和资历,他魏延哪里比得上我诸葛亮呢?!要知道那个时候,诸葛亮还只是刘备的总参谋长,这个出谋划策的职位肯定不如汉中太守的起居八座、开牙建府的实际啊。诸葛亮肯定心里妒忌。建兴八年,魏延在阳溪大破郭淮,因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候”。而诸葛亮因为在建兴六年因街亭失守,自贬三等,此时虽然被后主官复原职,也打了几个小胜仗,但功劳毕竟不如魏延大。因为诸葛亮奋斗一生到死也只是武乡候,所以他这个时候更加不爽。
魏延打仗厉害,但搞政治不行,加上行伍出生性格梗直、脾气暴躁,比较高傲,而且同事关系也很紧张,所以“当时皆避下之”。和杨仪又经常吵架,两人水火不容。这个杨仪原来是荆州刺史傅群的秘书,后来背叛傅群投靠关羽做了组织部长。杨仪其实还是有真才学的,他与刘备讨论行军打仗和政治管理深得刘备的欢喜,于是刘备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做秘书。建兴三年,杨仪到诸葛亮军中挂职锻炼,做了诸葛亮的参谋并主管军需后勤。《三国志》记载“亮数出军,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说的就是他能把复杂的事两下子就搞定。估计杨仪还很会拍诸葛亮的马屁,于是诸葛亮很器重他,把他当作了心腹。由于他跟魏延关系不好,所以在诸葛亮面前说魏延的坏话肯定是有。只是诸葛亮当时还用得着魏延,故“不忍有所偏废也”。
费炜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看了《三国志》费炜传后,感觉这个家伙能说会道而且喝酒特厉害,同时也是个超级大间谍,所以诸葛亮死前安排他做了蜀国的外交部长兼国家安全部长。诸葛亮死后,杨仪派他去刺探魏延,魏延却把他当朋友,因为在他和杨仪吵架的时候,费炜经常做的事就是和事老。所以魏延信任费炜,并大大咧咧的向他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所以说魏延这家伙搞政治不行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不具备政治家的敏锐和胸襟。韩非在《说难》里说:“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把自己的心志和企图随便向人和盘托出,还“翼时论必当以代亮。”如此的飞扬浮躁,不是痴人说梦吗?
诸葛亮死后,杨仪与魏延闹翻,两个人同时向刘禅举报对方是反贼,刘禅问董允、蒋腕,董和蒋两个人都说杨仪可靠而魏延有问题,于是一场由诸葛亮亲手导演的悲剧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魏延被他的部下马岱杀死后身首异处,马岱把魏延的头提来给杨仪看,杨仪却不解恨,把魏延的头当做足球踢了几脚还狠狠的踩了几下。并恶狠狠的说:“庸奴,复能作恶不?!”所以杨仪的心理肯定有变态的倾向。
那么蒋腕和董允为什么要诬陷魏延呢?因为蒋腕是被诸葛亮内定为其死后的接班人,而且刘禅也同意了。费炜又是蒋腕的死党,他侦察到了魏延的真实目的后肯定也告诉了蒋腕,三个人怕有着深厚军事背景的魏延上台后,肯定没有好日子过。在平时魏延就疾恶如仇,眼里容不下沙子,更讨厌腐败堕落的生活,做汉中太守时曾多次上书刘备移风易俗。这蒋腕、费炜、董允三个人在荆州时就是过惯了有身份有地位的豪华生活,岂能让魏延坏了他们的好事吗?!可见这三个人都是保全自身利益的家伙,绝非“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之辈。 至于诸葛亮要在死前和杨仪秘密商讨设计除掉魏延的原因就更简了。一是诸葛亮认为魏延气量狭窄,打仗是一员猛将,但为相而治理国家则缺乏政治素养,肯定坏事,事实上魏延也确实肚量狭小了点;二是魏延这家伙平时就依仗刘备的势力不把他这个军师放在眼里,认为诸葛亮根本就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整人内行,打仗外行,所以处处顶牛;三是魏延就“子午谷”一事耿耿于怀,说诸葛亮胆小谨慎,不听他的意见,要不然蜀国早就君临天下了,并且不论场合逢人就讲,搞得诸葛亮很没面子;四是诸葛亮怕他死后,他的权利不能顺利交接,就军队背景来说,魏延比他的接班人资格老,而且还是刘备的嫡系。有了这四条,魏延焉有不死之理?
诸葛亮在处理魏延的这件事上,确实不怎么光彩。由此可见,他在用人方面也的确有很大的问题。联想其在隆中当农民的时候,“每每自比管乐”说的就是大话,所以“时人莫之许也”就顺理成章了。诸葛亮如果真的是为蜀国爱惜人才,完全可以在平时对魏延加以劝阻和教化,象周瑜一样谦虚谨慎而礼贤下士。周瑜在20多岁时就当了东吴的三军总司令,手下统帅着一大批象黄盖、程普、韩当等战功赫赫的老将,程普就曾经倚老卖老的教训过周瑜,但周瑜非常大度的“折节容下,终不与较”。后来程普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就连刘备也评价周瑜“器量广大”。这样心胸的人,岂能以“三气”而致死的吗?!
另外诸葛亮完全可以调和杨仪和魏延的矛盾,为何要作壁上观到最后闹得不可收拾呢?所以诸葛亮也就是个擅长窝里斗的家伙。你看他培养的人,都是原来荆州的世家子弟,他就是这批人的核心。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两个字“朋党”。诸葛亮的人才观就是高过我的莫进来,被刺客杀死的费炜就曾经说过一句有代表性的话:“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抱这样的心态,这也就难怪蜀国会落拓到“廖化当先锋”的地步了。
应该说刘备最后还是明白了,知道诸葛亮是个志大才疏的人了,但由于刘备先前搞帮会时结拜的两个打手都先他而去了,留给他儿子的都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势力集团,跟他一起打江山的人老的老,死的死。所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其内心估计是悲痛万分的。但他不死心,临终前嘱咐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你千万要小心啊,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刘备也知道他儿子阿斗无力回天,因为他知道阿斗身边根本就没有心腹大将可供其驱使,所以最后无奈的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魏延的悲剧是蜀国的悲剧,他的死终结了蜀国的帝国之梦,虽然魏延不一定就能当大任,但思前想后,魏延又何尝不会是蜀国得以苟延残喘的机会呢?但是历史却不容假设。
诸葛亮杀害魏延,并不是他有“反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