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

2024-11-29 23:10:0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刚强的青春 血性的人生

  ——《纪念 刘和珍君》读后感

  黄蔼北

  掩卷沉思,《纪念刘和珍君》给我以深刻印象、鲜明记忆的,是刘和珍的微笑。“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半行简洁的文字,这一屡流畅的表述,使人难以释卷,令人难以忘怀。——

  在那和风煦煦的春光里,在那柳枝摇曳温暖中,22岁的少女刘和珍穿过阳光,披着花香,向我们款款走来。春风牵动着她的衣裙,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阳光还要温柔的笑容。……在同样的青春年华里,在同样明媚的春光里,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那鲜花一样灿烂的生命会在鲜血迸裂中遽然凋谢,轰然毁灭;那温和清婉的微笑,会在一瞬间化为永不存在的尘埃。青春那撩人心魄的美丽,原不该如此的脆弱啊!

  罪恶的黑手无情地毁灭了璀璨的青春,阴险的制度残酷地摧毁了血性追求。

  青春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她被所有的人留恋和珍惜。青春应该远离烦恼和忧愁,青春应该摒弃所有的黑暗与喧嚣,青春应该除却欺骗、欺诈、欺凌。青春所拥有的知识美丽、绚烂、欢乐和希望。青春是生命的开端,前面的路极为漫长而又风景秀丽,所以青春的心灵往往充满着真善美的希冀和幻想,辨别不清人间的风雨沧桑。

  世界毕竟是真实的,也是严酷的。青春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空间都永远和社会的阴暗面绝缘。刘和珍的,以及她的温柔的女同学们的纯洁善良和美丽,却被罪恶淹没了,却被虚伪欺凌了,却被丑陋掩盖了。

  当真正的恶雨腥风肆无忌惮地袭来,青春会以一副怎样的姿态来面临?我相信,答案会有许多种。当假恶丑扑面而来时,对美丽而言,就意味着“彩云易散琉璃脆”。美丽的东西,由于本身的精致,由于格外受到冲击,使它根本就缺乏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这,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即使不是春天的环境也同样能够娇艳的开放,但也正因为这样,它们便会在稍经风雨的情况下,骨碎香散。

  真正美丽的花朵,应该生长于自然的旷野里。经过了长期冬雪下的坚强蛰伏,在春天的惊雷下,才会迎着料峭的春寒,绽放出用生命凝结成的眩目光华。这种美丽是纯自然的,它的生长始终伴随着风霜雨雪,因此气候无论多么严酷,它依然卓立,美得更加鲜明。刘和珍她们,就像这种鲜花,她们的微笑里永远飞扬着青春的骄傲与自豪。

  只有历经风风雨雨,青春和青春的形象才会永不凋零。合上书卷,刘和珍的微笑悄悄地走入我的思想。

回答2:

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就学完了,这篇文章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鲁迅把刘和珍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把人物的情感和性格表达的很是清楚.一个为了国家的存亡而不考虑生死的年轻女性,刘和珍就是这样的一个真正的英.刘和珍是在段祺瑞政府的凶狠的残暴下被打死的,死去的刘和珍理应得到各界的称赞,可是她没有得到理应得到的东西,反而被"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所批判,简直是没有一丝的真理呀!在鲁迅的笔下使我感到当时的中国人实在可悲的!其实在鲁迅的很多文章里已经使我感到当时的中国是如此"可笑的".记得鲁迅在<<滕野先生>>那篇文章中鲁迅写到中国人得外国侵略者开枪打死是围观看的全是中国人,可见当时中国人的思想是多么的麻木呀!正是那样麻木的思想使得中国整个民族的落后.是鲁迅使我在他的文章里找到了当时国家落后的原因,同时也让我为当时像段祺瑞那样的政府感到悲哀.感谢毛主席是他让中国在1949年的10月1日得到了解放,解放的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是一个民族的思想.中国的解放使得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飞快的升华.今天是国庆节是中国解放的第58个年头了,我也是由衷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更加的繁荣 昌盛.纪念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回答3:

全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对惨案的本身发表长篇大论,而是从追悼会写起,抓住一些细节来下手,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激越、悲愤的感情,文中不少警句发人深省,震撼人心,说是神来之笔毫不为过。叙事简练,感情深沉强烈,从文章本身,我们隐隐可看到一个忧愤的鲁迅。对刘和珍,作者说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但就是这样一个态度很温和的人,只不过参加了一件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做的事,却落得一个横尸街头的下场,怎能不叫人痛心,而“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则更是让人寒心,岂止是鲁迅“出离愤怒了”,读到这里,哪个有爱国心的读者能“出离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