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 管理是不是过时了?5S 管理跟精益生产的关系是什么?

2025-02-01 13:59:1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没有过时。
 “基础管理5S”,是精益生产中,最基础、最有效、最可行、最直观的一个专题。大家随着对生产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提升认识,已从最初的“5S就是大扫除”,到目前已充分认识到,“5S是精益生产的根基”。没有基础管理5S,就没有精益生产。

  下面谈谈,对基础5S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大到企业运作,小到车间班组管理,从结果看,管理的结果就利润。利润从哪里来?从过程管理中来,过程的中心在哪里?现场!现场!究其根本,企业管理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现场管理。至少可以讲,现场管理是企业利润的源泉。现场管理,就是基础管理5S的范畴。
  丰田汽车一个公司的利润是世界上六大汽车巨头利润之和。秘诀在哪里?根据美国管理权威研究发现,精益生产(JIST IN TIME),是丰田汽车管理的精髓。怎样才能达到精益生产境界。有捷径吗?曾经无数家企业,引入丰田公司的精益模式试验,原理及要点已了然于胸。当大刀阔斧推行时,发现实施的落脚点都无基础,出现无所适从。整个系统更加混乱,比试验前更加效率低下。
  基础管理5S与精益生产更进一步的实操中的关联性。企业运作和车间管理的目的之一是赢利。企业赢利的密码在于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的基础是5S管理。也可以讲,企业运作和车间管理的基础是5S管理。企业运作的微观上讲,实际上也就是车间管理。
  车间管理水平的高低,不用看毛利、指标,只要去现场走一圈,更极端点讲,只要走进车间,看上一眼,看看车间5S水平,就可知车间的管理水平。
  车间管理就是围绕安全、品质、成本、效率进行四个纬度展开。
  安全是车间管理的前提,安全的保障就是基础管理的到位。基础管理的细节就是5S管理,只有做好新员工安全培训、朝会、设备点检、下班排队。这些点滴经过规范就能形成员工习惯,就能做到过程可控,过程稳定。
  品质,可能看起来与5S关系不大,实际上品质好坏,与“应知应会”“规范”的落实到位情况密不可分。更与员工的日常习惯有着直接关系。品质是做出来的,是靠人做出来的。是靠规范保证出来的。人的品质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品质。人的品质靠日常习惯决定,日常习惯的养成靠基础5S管理的水平决定和形成。
  成本是车间管理的核心,只有可控的成本,才能有可靠的利润。成本的达成靠车间成本管理细则的执行、实施。怎样才能降低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发外费用、五项费用?好的管理细则还是要靠员工落实、过程监控、改进。员工的落实效果靠员工习惯,最终还是落实到基础管理5S。成本管理也就是减少浪费。浪费的集中,全在不起眼处、现场处,为进一步降低,只能提升5S管理,落实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些微小处。
  效率是车间管理的重点和根本,只有提高效率,方能降低单位产品的人工、制费。效率的高低水平决定一个车间、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一个行业、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效率高低决定其产品的竞争力。
  针对现状的市场,产品的最大竞争力,在于性价比。也就是在于效率。效率的提升。效率的提升在于IE方法和统计技术的应用和实施。IE其中物流、仓储就是效率的隐性金矿。金矿的挖掘,在于“大物流小生产”“平衡率”“CPK”“一个流”“动作分析”,这些蓝图的实施,最终都落实到“人”上,人的行为养成人的习惯,人的习惯形成人的思维。这些归根到低都到日常基础管理层面。基础管理的细节就是5S。可以讲,好的现场,决定了一个高的效率的车间。
  通过“精益道场”理论和实践的训练,进一步提升认识,在工作中实践,形成一套车间管理的方法和思维,进而影响团队,最终,提升团队绩效和产品毛利。

回答2:

个人认为没有过时的管理理念,只有不同的管理者。
就我自己的经验说说为什么5S在中国很难成功,多流于形式。
最表面也是各个企业高管中层最头疼的问题,是员工积极性不高。对于一个满负荷生产的企业来说,突然间让工人每天要打扫卫生,擦设备,维护设备,把一些工具按照指定位置放好,甚至这些位置还要自己去规划,选地方,划线,然后自己找罪受地每天必须把一些东西放到自己画的框架里去……
太麻烦了,工人在强制命令下,会执行一段时间,可是没有利益驱使,一旦放松了强制性的命令,这种工作的持续性就没有了(天行健咨询)。
于是两个结果:
一是企业在一段时间后发现现场情况反弹,于是再次发起一些轰轰烈烈的运动,又好了一段时间,再反弹,周而复始,死循环。
二是为了让工作可以持续,不得不加强监管甚至专门设置一些机构或者岗位,或者以利益来驱使工人做事情,而二者势必都要增加投入,加大企业的成本。偏偏精益生产不是一两年可以做成的,需要五年十年才能见成效,许多企业本来就利润微薄,每年还要在看似前景美好的精益生产里投入这么多钱,还见不到水花,领导自己就懈怠了,自上而下,这种企业内部的改革也就半途而废。
为什么日本可以成功呢,一方面可能有日本人更乐于服从,另一方面在于人们引进这种精益生产时,并没能针对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充分改良,这种改良或许涉及到生产模式,分配机制,绩效考核(比如如何将员工为精益生产所做的工作纳入到员工的工资中去,并且,不让员工觉得你推这个是变着法的扣他钱)等等,其实相当复杂,而以绝大多数民企的利润率,和国企的执行率而言,并经不起这种探索式的实践,成功的只能是极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