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受到宠爱的孩子进入集体时,一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会攻击对方。当别人躲避,就会心中不满,更易于攻击别人。
老师与家长要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可以用游戏和讲故事的办法使他们多了解别人的感受。例如森林中正在玩的小动物看到欺负人的大灰狼来了会怎么办?有时爸爸扮一下大灰狼,妈妈带着孩子躲起来,让大灰狼找不到朋友。当孩子知道欺负人,打架就会失去朋友,没有人来同自己玩,就会慢慢收敛爱打架的攻击行为。
父母采用暴力,经常体罚,会让孩子模仿而变本加厉。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被打一下而禁止孩子们在一起玩,甚至演变成大人之间的争吵就无法培养孩子合群互助的精神。
老师或父母在处理孩子们打架时应当公平对待,克已互让彼此协调,成为孩子的榜样。说服孩子向被攻击的一方赔礼道歉,使孩子承认攻击是错误的。老师或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性格形成和会后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正确的处理和正确的态度是影响终生的。
一个正在向独立、自我完善方向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同别人保持一致,差异是极为正常的。但是有些孩子太爱与别人争执。爱打架的孩子有各种情况,有些孩子不会克制自己,有些孩子是因为缺乏社交技巧,也有些孩子是想用拳头树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权威,还有的仅仅是模仿别人。
●正面指导。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在碰到争执时怎样做,比如可以对同伴讲讲道理。
●态度要冷静。孩子们发生争吵时,让他们做一次深呼吸,每个孩子心平气和地说明争吵的理由,不能骂人。
然后请他们提出解决的方法。
●退出争吵。有时解决争吵的方法是走开或让步。
●奖励。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约定好奖励的办法。如果孩子和伙伴争吵的次数减少了,就允许他做一件他喜欢的事情。
●事先警告,如果仍然打架,就要受到处罚。
相关答案仅供参考~!
http://www.medboo.com/cmsweb/webportal/W2293/A10015694.html
http://jks.nn.gx.cn/ziyuan/xinlijk/xlwtx.htm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
来源:金羊网 时间: 2005-01-19
上海杨浦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翁晖亮
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看见莎莎笔盒里有一支,伸手就去拿,嘴里还说:“这是我的。”莎莎不肯给他,佳佳气得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还用脚去踢莎莎。
佳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攻击行为的原因
遗传因素
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家庭因素
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如有的家长只要孩子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稼”到别的人身上,就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又如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攻击行为的对策
1.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2.去除攻击行为的奖励物
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打人就成为攻击行为的“奖励物”,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可以去打别人。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处理,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对。
3.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因此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
4.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愤怒。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爱怜之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5.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
所谓“冷处理”,就是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让他思过、反省,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如果把这种方法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6.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7.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要多多培养孩子的性格:如多带孩子出去玩、让孩子多交朋友等。还有不要让孩子看奥特曼等暴力动画片,这样会使孩子误认为暴力就是正义
是否与家庭因素有关,应该多与孩子交流,适当的开导,千万不要用武力解决.
可能他心中的压抑不能释放 你要先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