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庙号祖、宗、帝是怎么来的

2024-12-27 23:48:1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太初祖: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曾追尊自己的祖先黄帝为新太初祖。

2、始祖: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对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被称为始祖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子孙做了皇帝之后,开国皇帝通常为了强化皇权的威严,通过追封自己的祖先为始祖皇帝,来展示自己的皇统。

3、太祖:这是自从汉太祖刘邦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刘邦最初的庙号是“高祖”,后来汉景帝即位后为刘邦重上庙号“太祖”,自此“太祖”便成为开国皇帝惯用的庙号,其中南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庙号太祖,而又不是开国皇帝,引人议论。

4、烈祖:烈祖同样是王朝开创者或复兴国家的君主,但与太祖、高祖、世祖比他们开创的基业有限,仅能割据一方。

5、高祖: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李渊、杨坚等,特别是刘邦,称呼为汉高祖,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义。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滑稽了。

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一律是高祖,连割据一隅的蕞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当然,庙号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买卖,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6、圣祖:中国历代皇帝用“圣祖”来做庙号的仅有”唐圣祖李耳”、“大长和圣祖郑买嗣”、“前蜀圣祖王子晋”、“北宋圣祖赵玄朗”、“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五人,除了郑买嗣和爱新觉罗·玄烨二人以外,其余都是死后被后世子孙追封的。

此庙号创始于唐朝,为唐玄宗李隆基专为老子李耳所创设,后来成为历代皇帝专门追封自己家族中有圣德的祖先,最后被游牧民族吸收,正式作为帝王的庙号。在中国以“圣”为庙号的皇帝,还有辽圣宗耶律隆绪和元圣宗孛儿只斤·察合台。

7、世祖:一般作为新时代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人物的特定庙号,例如北魏太武帝、南齐武帝、元代的忽必烈、清代的福临等庙号都是世祖,大抵上他们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但却开创了新时代。世祖偶尔也可作为立国者的庙号,如东汉的刘秀、三国的曹丕和西晋的司马炎。有时也可指世系转移,宋孝武帝、北齐武成帝、陈文帝、朝鲜世祖虽然建树不多但到他们这一代世系传承转入旁系,这和世宗类似。唐朝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有时将世祖写成代祖。

7、统祖: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曾追尊自己的祖先陈胡公为新统祖。 

8、王祖:新朝开国皇帝王莽曾追尊自己的祖先田安为新王祖。 

9、太宗: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从商太宗算起,历史上庙号太宗的将近30人,这其中有北魏明元帝、宋明帝、梁简文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宋明帝、梁简文帝等少数几个,其他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

10、世宗(代宗):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说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也就是世系偏移,支系入继大统,汉武帝刘彻死后就是庙号世宗,而汉家的统绪也是从汉武帝开始发生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馆陶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

11、高宗:历史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谥法为高宗的君主一般都处于王朝中衰起点,要么就是阴险毒辣的代名词,比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宋高宗的庙号代表的则是功过参半,他建南宋于江南使得当时的局势并没有进入南北朝那样的乱世中是他的功,但却假借秦桧之手除去了岳飞等功高震主的抗金武将则是他的过。

清高宗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统治者,他使康乾盛世达到顶峰。但是他过于奢靡,且好大喜功大兴文字狱,他留给嘉庆的则是一个千疮百孔,奢靡成风的国家。所以嘉庆才给他上的高宗庙号。也是功过参半。

12、显宗:正统王朝有两个显宗,分别是:汉显宗刘庄、元显宗的孛儿只斤甘麻剌,是皇帝死后对他的的美称。

13、仁宗:正统王朝中有四个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总体说来都是他们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复了科举制度,这在蒙元只有世祖时期才有过的事情。

14、中宗:知道中宗庙号的一般都是从唐中宗那里得来的,中宗,顾名思义就是中兴之宗。最早起于汉朝的汉宣帝,而后正统王朝中分别是晋中宗(东晋元帝)、唐中宗。

15、孝宗:这个庙号的皇帝也是比较好且仁孝的皇帝才配享有的庙号。

16、英宗:这是一个多内讧和多麻烦的庙号,而且多是短命,历史上宋英宗、元英宗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元英宗闹了一场南坡之变,连命都丢了,明英宗还有两场,一个是土木堡之变,一个夺门之变。其实明英宗在位时间虽然长,死的时候也才38岁,享年和宋英宗差不多。

17、穆宗:穆宗都是短命君主,唐穆宗、高丽穆宗、明穆宗、清穆宗同治帝无一不是英年早逝。

18、神宗:神宗名褒实贬,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加剧了党争,明神宗将国家搞的一塌糊涂。所以清朝也不选神宗作为庙号。

19、德宗:德宗也不是什么好庙号,有此庙号的皇帝——唐德宗、西辽德宗、清德宗有个隐藏共性——遭遇战乱一路向西逃。

没有帝的庙号。

扩展资料:

起源商朝

商朝所建立的,可谓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庙号废止

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因此废除谥法与庙法。故周朝到秦朝时期,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庙号

回答2:

庙号是由商朝所建立的,可谓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扩展资料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因此废除谥法与庙法。故周朝到秦朝时期,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庙号

回答3: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景帝刘恒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刘衎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回答4:

夏商随五帝称帝,周朝认为自己远不及五帝的功德,降为王;宗本是有功德的帝王的庙号,比如在商朝就有太宗(太甲,伊尹辅政),商中宗(太戊),商高宗(武丁),到了唐朝的时候皇帝开始都成为宗;祖就很好理解了,就是鼻祖了,都是一些对王朝的建立或者奠定基础起到不可磨灭作用的皇帝才会有这样的庙号,一般是开国皇帝,但是康熙因为对清朝在关内站稳脚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也就叫祖了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景帝刘恒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刘衎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中国历代皇帝庙号列表
  太祖
  汉高祖刘邦
  魏武帝曹操
  吴大帝孙权
  晋文帝司马昭
  后赵武帝石虎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
  北燕文成帝冯跋
  前秦惠武帝苻洪
  后秦武昭帝姚苌
  后凉懿武帝吕光
  夏桓帝刘卫辰
  楚太祖桓温
  刘宋文帝刘义隆
  南齐高帝萧道成
  萧梁太祖萧顺之
  陈太祖陈文赞
  北魏太祖拓跋郁律
  北周文帝宇文泰
  隋武元帝杨忠
  唐太祖李虎
  后唐太祖李克用
  武周太祖武士彟
  后梁太祖朱温
  后周太祖郭威
  吴太祖杨行密
  齐太祖徐温
  闽太祖王审知
  南汉太祖刘安仁
  宋太祖赵匡胤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西夏太祖李继迁
  大理太祖段思平
  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
  夏太祖明玉珍
  明太祖朱元璋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高祖
  魏文帝曹丕
  晋宣帝司马懿
  前赵光文帝刘渊
  后赵明帝石勒
  前燕武宣帝慕容廆
  前秦明帝苻健
  后秦文桓帝姚兴
  刘宋武帝刘裕
  萧梁武帝萧衍
  陈武帝陈霸先
  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北魏孝文帝元宏
  北齐神武帝高欢
  北周武帝宇文邕
  隋文帝杨坚
  唐高祖李渊
  后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高祖刘知远
  吴高祖杨隆演
  前蜀高祖王建
  后蜀高祖孟知祥
  南汉高祖刘(上龙下天)
  世祖
  汉光武帝刘秀
  晋武帝司马炎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前秦昭宣帝苻坚
  夏武烈帝赫连勃勃
  刘宋孝武帝刘骏
  南齐武帝萧赜
  萧梁元帝萧绎
  陈文帝陈蒨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齐武成帝高湛
  隋炀帝杨广
  唐世祖李昺
  金世祖完颜劾里钵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烈祖
  魏明帝曹叡
  前燕景昭帝慕容俊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后唐烈祖李琰
  南唐先主徐知诰
  武周烈祖武俭
  后梁烈祖朱诚
  元烈祖孛儿只斤也速该
  始祖
  吴武烈帝孙坚
  成汉景帝李特
  后秦景元帝姚弋仲
  北魏神元帝拓跋力微
  武周始祖姬昌
  金始祖完颜函普
  显祖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北齐文宣帝高洋
  武周显祖武华
  后汉显祖刘琠
  清显祖爱新觉罗塔克世
  肃祖
  北魏文穆帝元勰
  武周肃祖武克己
  后梁肃祖朱黯
  后晋肃祖石彬
  辽肃祖耶律耨里思
  德祖
  唐德祖李天赐
  后唐德祖朱邪执宜
  辽德祖耶律萨剌德
  明德祖朱四九
  献祖
  唐献祖李熙
  后唐献祖李国昌
  后晋献祖石绍雍
  金献祖完颜绥可
  德祖
  后唐德祖李霓
  后汉德祖刘昂
  辽德祖耶律撒剌的
  明德祖朱百六
  圣祖
  大长和国圣祖郑买嗣
  北宋圣祖赵玄朗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睿祖
  武周睿祖姬武
  后晋睿祖石昱
  翼祖
  后汉翼祖刘僎
  北宋翼祖赵敬
  僖祖
  后周僖祖郭谌
  北宋僖祖赵朓
  义祖
  南唐义祖徐温
  后周义祖郭蕴
  景祖
  金景祖完颜乌古乃
  清景祖爱新觉罗觉昌安
  严祖
  武周严祖武居常
  敬祖
  后梁敬祖朱茂琳
  宪祖
  后梁宪祖朱信
  惠祖
  后唐惠祖李聿
  毅祖
  后唐毅祖李教
  靖祖
  后晋靖祖石璟
  文祖
  后汉文祖刘湍
  信祖
  后周信祖郭璟
  庆祖
  后周庆祖郭简
  代祖
  南汉代祖刘谦
  顺祖
  北宋顺祖赵珽
  宣祖
  北宋宣祖赵弘殷
  玄祖
  辽玄祖耶律匀德实
  昭祖
  金昭祖完颜石鲁
  熙祖
  明熙祖朱初一
  仁祖
  明仁祖朱世珍
  成祖
  明成祖朱棣
  肇祖
  清肇祖爱新觉罗孟特穆
  兴祖
  清爱新觉罗福满
  太宗
  汉文帝刘恒
  晋简文帝司马昱
  成汉武帝李雄
  后赵孝帝石寇觅
  前秦高帝苻登
  刘宋明帝刘彧
  南梁简文帝萧纲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唐太宗李世民
  宋太宗赵光义
  辽太宗耶律德光
  金太宗完颜吴乞买
  西夏太宗李德明
  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明成祖朱棣(尝为“太宗”)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世宗
  汉武帝刘彻
  晋景帝司马师
  后赵世宗石周曷朱
  南燕献武帝慕容德
  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
  西梁明帝萧岿
  北魏宣武帝元恪
  北齐文襄帝高澄
  北周明帝宇文毓
  隋成帝杨昭
  后周世宗柴荣
  辽世宗耶律阮
  金世宗完颜雍
  明世宗朱厚熜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高宗
  汉元帝刘奭
  南齐明帝萧鸾
  萧梁昭明太子萧统
  陈宣帝陈顼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唐高宗李治
  宋高宗赵构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中宗
  汉宣帝刘询
  晋元帝司马睿
  成汉昭文帝李寿
  后燕昭武帝慕容盛
  西梁宣帝萧詧
  唐中宗李显
  南汉中宗刘晟
  大理中宗段正淳
  肃宗
  汉章帝刘炟
  晋明帝司马绍
  北魏孝明帝元诩
  北齐孝昭帝高演
  唐肃宗李亨
  金肃宗完颜颇剌淑
  穆宗
  汉和帝刘肇
  唐穆宗李恒
  辽穆宗耶律璟
  金穆宗完颜盈歌
  明穆宗朱载垕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宣宗
  唐宣宗李忱
  北辽宣宗耶律淳
  金宣宗完颜珣
  大理宣宗段智兴
  明宣宗朱瞻基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仁宗
  宋仁宗赵祯
  西辽仁宗耶律夷列
  西夏仁宗李仁孝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明仁宗朱高炽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烈宗
  晋孝武帝司马曜
  前赵昭武帝刘聪
  后燕惠愍帝慕容宝
  吴烈宗杨渥
  越烈宗刘隐
  惠宗
  南唐惠宗李志
  闽惠宗王鏻
  西夏惠宗李秉常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
  明惠宗朱允炆
  显宗
  汉明帝刘庄
  晋成帝司马衍
  金显宗完颜允恭
  元显宗孛儿只斤甘麻剌
  睿宗
  唐睿宗李旦
  金幽王完颜宗尧
  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
  明睿宗(兴献王,明世宗朱厚熜之父)朱祐杬
  德宗
  唐德宗李适
  西辽德宗耶律大石
  金辽王完颜宗干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宪宗
  唐宪宗李纯
  大理宪宗段正严
  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明宪宗朱见深
  景宗
  闽景宗王曦
  辽景宗耶律贤
  西夏景宗李元昊
  大理景宗段正兴
  神宗
  宋神宗赵顼
  西夏神宗李遵顼
  大理神宗段智祥
  明神宗朱翊钧
  敬宗
  汉顺帝刘保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唐敬宗李湛
  孝宗
  晋穆帝司马聃
  宋孝宗赵眘
  明孝宗朱祐樘
  顺宗
  唐顺宗李诵
  辽顺宗耶律浚
  元顺宗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
  文宗
  唐文宗李昂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武宗
  唐武宗李炎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
  明武宗朱厚燳
  成宗
  南唐成宗李超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清成宗爱新觉罗多尔衮
  英宗
  宋英宗赵曙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明英宗朱祁镇
  兴宗
  辽兴宗耶律宗真
  大理兴宗段思廉
  明兴宗(懿文太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标
  元宗
  汉平帝刘衎
  南唐中主李璟
  恭宗
  汉安帝刘祜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
  义宗
  唐孝敬皇帝李宏
  辽义宗耶律倍
  代宗
  唐代宗李豫
  明代宗朱祁钰
  昭宗
  唐昭宗李晔
  南明昭宗朱由榔
  明宗
  后唐明宗李嗣源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王束)
  康宗
  闽康宗王昶
  金康宗完颜乌雅束
  定宗
  南唐定宗李恪
  元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徽宗
  宋徽宗赵佶
  金徽宗完颜宗峻
  光宗
  宋光宗赵惇
  明光宗朱常洛
  宁宗
  宋宁宗赵扩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毅宗
  西夏毅宗李谅祚
  统宗
  汉成帝刘骜
  威宗
  汉桓帝刘志
  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
  懿宗
  唐懿宗李漼
  僖宗
  唐僖宗李儇
  庄宗
  后唐庄宗李存勖
  庆宗
  南唐庆宗李荣
  真宗
  宋真宗赵恒
  哲宗
  宋哲宗赵煦
  钦宗
  宋钦宗赵桓
  理宗
  宋理宗赵昀
  度宗
  宋度宗赵禥
  端宗
  宋端宗赵昰
  圣宗
  辽圣宗耶律隆绪
  道宗
  辽道宗耶律洪基
  熙宗
  金熙宗完颜亶
  章宗
  金章宗完颜璟
  哀宗
  金哀宗完颜守绪
  崇宗
  西夏崇宗李乾顺
  桓宗
  西夏桓宗李纯祐
  襄宗
  西夏襄宗李安全
  献宗
  西夏献宗李德旺
  裕宗
  元太子孛儿只斤真金
  益宗
  北元后主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
  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
  思宗
  明思宗朱由检
  安宗
  南明安宗(福王)朱由崧
  绍宗
  南明绍宗(唐王)朱聿键
  除了中国以外,王氏高丽、李氏朝鲜,以及越南的越南李朝、越南陈朝、后黎朝、莫朝、阮朝帝王也有庙号。但是日本没有采用庙号制度。

回答5: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景帝刘恒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刘衎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