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的进步
A、千耦其耘(商周时期)
(1)原因:商周时期,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2)特点:大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B、自耕农经济(春秋战国)
(1)产生:产生于春秋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营生产方式。
(2)原因----根本: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③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④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⑤稳定性: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4) 自耕农经济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①有利因素
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B.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追求单位面积高产;
C.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方式适应古代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是自耕农经济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E.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对于维护自耕农的利益产生了积极影响。
②不利因素
A.自耕农是一个不稳定的阶层,经常发生分化。
B.封建地主阶级享有种种特权,农民的小块土地常常受到来自地主贵族的威胁;
C.国家加于农民的沉重徭役负担
D.自耕农经营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E.土地私有制决定了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5)自耕农及其经济的地位
①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明清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6)影响
①积极
A.对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B.对国家:(政治+经济)
C.对农民: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消极: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阻碍经济的发展。)
(7)破产:鸦片战争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