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们俩出生不同,项羽为名将之后,气宇不凡,刘邦乃一介流氓混混,为人懒惰,典型的无赖。他们都曾经亲眼见过秦始皇赢政,刘邦说:大丈夫就应该像他这样!而项羽却说:他有什么了不起,我将取而代之!这就表现出他们性格上鲜明的差异。
项羽很让人敬佩,实属千古难得的英雄,但用人不当,赏罚不明,很多有功之臣都弃他而去,甚至最后投靠了刘邦。相反,刘邦爱惜人才,韩信,萧何,张良为其获胜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韩信,汉室江山几乎都是他打下的。最重要的一点,项羽英雄气概太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错过了很多了除掉刘邦的机会,最后宁可乌江自刎,也不愿东山再起,而刘邦就做到了能屈能申。
《秦晋肴之战》和《左传》中的其他篇章一样,是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本来,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文章不同于以写人为主、为人作传的文章,它不着重于哪一个人物的深入刻划,而只是对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作必要的较为简略的交代。但是《秦晋肴之战》却用简炼的笔法,生动地勾勒出如秦穆公、蹇叔、王孙满、弦高、皇武子、先轸、晋襄公、孟明、文嬴、阳处父等人物群象。虽然每个人都着墨不多,有的只是寥寥一两笔,但是却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其奥妙是什么呢?这就是文章通对人物的具体的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刻划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如王孙满的年幼而聪明敏锐,弦高的爱国和机警应变,文嬴的人在晋而心在秦的特殊地位,阳处父的解下左骖以诱捕孟明等,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里,拟特别地剖析一下文中对两个国君——秦穆公和晋襄公,两个大臣——蹇叔和先轸的对比鲜明的个性描写,以及对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富有个性特点的外交辞令的描写。
(一)对两个国君的刻划
秦作为西边的一个小国,是在秦穆公当政时才逐渐强大起来的。秦穆公广集人才,重用贤能,雄心勃勃地要在中原争夺霸主地位。因此,在当时的霸主晋文公刚死而又得到杞子从郑送来的密报时,他认为时机成熟,便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了。他原以为会得到重臣的支持,所以他去询问蹇叔,但是蹇叔却劝阻他伐郑。他当时称霸心切,拒不纳谏。这边大军整装待发,那里蹇叔却在痛哭失败,穆公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气,从牙缝中迸出刻毒的诅咒:“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固然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奴隶主的刚愎自用、凶狠狰狞的面目,但却也表现出他争霸中原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后来,果然应了蹇叔的预言,在全军覆没的惨重失败面前,穆公才清醒过来。他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引咎自责,悔恨不已;他依旧重用孟明,又显示了一个能逐鹿中原的国君的明智和气度。虽然作者在文中对秦的不义之战持否定态度,但他仍能忠于历史,写出了人物的多重性,秦穆公毕竟是春秋时期一个比较杰出的国君,他终于成为霸主,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而晋襄公则不然。襄公的父亲晋文公是春秋时继齐桓公之后的一个威名赫赫的霸主,但他的儿子却不象父亲了。对于是否伐秦他没有主见,后来同意了先轸伐秦的主张。但是当将士们在战场上拼力俘获了秦的三员大将时,他却又听从了文嬴的请求,糊里糊涂地放虎归山,后来经不住先轸的责骂,又派阳处父去追赶,可是已经晚了,以至造成了“一日纵敌,数世为患”的恶果。文章中仅用“公许之”,“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公使阳处父追之”三笔,就活画出了一个优柔寡断、无智无谋的窝囊国君的形象。晋国就是在他手中开始衰弱下去的,三年之后终于被秦打败,逐渐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二)对两个大臣的刻划
秦的蹇叔和晋的先轸,都是本国的元老重臣,他们都忠于各自的国家,都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卓见。但是两个人的个性却大相径庭。
蹇叔在穆公不听劝告孤意伐郑时,他一哭再哭,发自肺腑,哀切动人,表现出他对秦国的一片忠心和一片深情。而先轸在襄公放走秦囚时,却是盛怒之下,不顾君臣尊卑的礼仪,在朝廷上公然直呼文公夫人为“妇人”,而且“不顾而唾”,表达了对文嬴、襄公纵敌的鄙视和愤怒。他对晋国的至诚,是通过他粗豪刚烈的个性表现出来的。
作者对这两个元老重臣的对比式的刻划,符合二人的阅历身份,是很真实的。蹇叔原是宋国人,他是百里奚推荐来到穆公身边的,因此,他虽然忠心耿耿,却总还是小心谨慎,除了直言相谏之外,只能是以痛哭倾吐忠心。而先轸是晋文公重耳得国之前在外逃亡十九年中一直跟在身边的五贤士之一,在文公争霸的决定性的一战——晋楚城濮之战中,曾出谋定策,并身任中军主将立了大功,他是和晋国长期休戚与共的老臣宿将,所以他才敢在新君襄公面前大发雷霆。蹇叔的“哭”,先轸的“呼”和“唾”,这几个细节把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