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在晴空飞舞
午后,蓦然瞅见蔚蓝色的晴空中有精灵似的风筝在飞舞。先是一个颇显孤独寂寞,不多会又有几个迎风而上,渐次摇上天空。五彩缤纷的风筝迎着阳光袅袅娜娜、聘聘婷婷在天空尽情舒展挥洒柔曼的身肢,如优美的华尔滋又如节奏明快的仑巴,舞出了一场高空的盛装舞会。我的心仿佛也随着风筝升腾到了天空随之一起舞动。
风筝又称纸鸢,也叫鹞子。我所见到的风筝是从琴桥音乐广场放飞的,那里空旷平坦是个放飞风筝的好去处。元宵节一过,只要天不下雨,广场的上空总会有风筝的身影闪现。对于能把风筝送上天的人,我有着一种钦佩和仰慕,这缘于我曾经做过风筝也放过风筝,然而,我的风筝从未离地过三丈就会折戟沉沙。
“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鳐子。”清楚地记得,儿时因为买不起风筝就自己动手制作。找几根未燃过的香,铲去黄黄的粉末,用剪刀刨得光光园园的,把细细滑滑的香棒拿米沙线扎成方块状。然后,用透明的薄纸糊好,找来旧报纸裁成细细的长条,粘在方块后面作尾巴。再找一团米沙线呈S形绕在一只筷子上,把线与方块连结起来。于是,一只俗称“瓦片鹞”的风筝就成了。我以为这样就可以放飞了。当时的心情是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的。
约了几个伙伴,觅一个开阔的地方,拽紧线,我拼命地奔跑,满以为风筝会随风扶摇直上。风筝没垂地,也不往高处去,只是顾自在空中打转,发起了“大头晕”。让小伙伴们好一顿嘲笑。这让我扫兴,也很没面子。我自以为是地认为的因为风不够大的缘故,不肯死心。挑一个风大的日子,我独自又折腾了一次,风筝还是“大头晕”照发不误,而且,尾巴也断了,这让我彻底死了心。但是,对于在空中飞舞的风筝我仍是一往情深。现在想来,那时的神情一定是象鲁迅笔下的弟弟,“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天空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到长大了,我才明白,儿时制作的风筝那是根本放不上天空的。风筝的制作深有讲究,它包含平衡、对称、比例等许多的力学原理。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得讲科学和实力。我自嘲儿时的不自量力,但倒也无悔自己的荒唐。
望窗外,风筝依旧在晴空中翩翩起舞,我想我该去看看那些放飞的人。记得有这样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出乎我的意料,在广场上放风筝的居然全是70左右的老人,其中还不乏老妪。
沐浴着融融的暖阳,他们很悠哉游哉,有翘着二郎腿坐在石凳上的,有昂首挺胸望着自己的杰作出神的,手中都紧攥一个线轮,时放时收挥洒自如。他们放飞着风筝也放飞着心情和快乐,给我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感。
“老伯,多大了?”
“38。”
“哈哈……”我和他异口同声大笑起来。
笑声一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从他的口中得知,最近常来的有十几个风筝放飞爱好者。只要天晴他们就会来这里聚聚。他们每个人都不止拥有一个风筝,最多的那个有十几个形态各异的大风筝。他告诉我,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还是一种健身。昂首挺胸,倒退前行对颈椎、腰椎的老年病也颇有疗效。
风筝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美的形态而存在,这我是明白的。原来,踏青放风筝还可以舒展筋骨,活动四肢百骸,是一项有益身体的运动。老人们,祝福你们永远拥有健康的身体,永远拥有一颗不灭的童心。
流泪的鱼
一条流泪的鱼我是一条向往天空的鱼,藏匿于深蓝色的海水之中。当我以飞翔的姿势跃出水面,才发觉,离开了水的庀护,我的生命是如此的苍白。
阳光将鱼的肌肤一寸一寸的灼伤,翕动干涸的嘴唇,吐出无声的叹息。淡笑着,鱼流出最后一滴眼泪,暖暖的,折射出七色的光。
——丁香
他告诉她,改名吧,不要这样伤感,本来眼泪不是你的专属。她摇着头,给他发去“我很难过,让我在自己的眼泪里游吧”的信息。于是他不再说什么了,改成了默默地听鱼儿讲述。有时他沉默,很长时间都没反应。鱼儿会很着急,“你还在吗?你在听我说吗?”“恩,我在听,你说吧”鱼儿又接着说。
鱼儿有时饿了,于是就对他说,你能等我吗?我去吃饭。他说,我等。当鱼以闪电般的速度吃饭鱼食时,他又会对鱼说,以后不要那么着急了,我会等你的。你这样对胃不好。其实他不知道,鱼是没有胃的。但是鱼是有心的。
鱼儿知道她可以对他倾诉,他给她可靠的感觉。鱼儿不知道他为什么能这样安静地听着,鱼儿也不想知道,因为外界的一些事,鱼儿已经好累好累了。
他们真的想见上一面,看看如此投缘的对方到底长的如何。可是这个建议又被彼此否决。他说告诉她:其实我真的想见你,但有怕……鱼知道,她怕损坏鱼在他心中的形象,或许他把鱼想得太完美,太不凡了,鱼又知道,自己远远比不上他心中的鱼,现实中的鱼是如此的平凡与渺小。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鱼在现实中看到了他,也终于鼓起了勇气叫了他。虽然那次鱼和他聊了好久,但是鱼总感觉他们不会再回到从前了。
一切如鱼所料,他消失在鱼的视线了,每当鱼看到他的头像在QQ上闪动和他打招呼时,他都没有回复,1,2分钟后,鱼看着他的头像暗了下去。
生活中偶遇,没有一丝笑意,没有一句问候,当宛如陌生人般彼此擦身而过的一刹那,鱼儿已经判定当初取名为“流泪的鱼”时是何等的正确——流泪的鱼注定流泪。
他走出鱼儿的世界之后,QQ上改了名,叫铅笔。没有以前可爱。鱼儿没有勇气再和他说话,只是习惯每次上网时,点点他的图象,看看他的资料,他的个人说明:看起来冷酷的我却有一根柔软而细腻的芯。你喜欢用我倾泻自己悲伤或喜悦的心情,却不知道我的芯早已消磨殆尽……
这样的话,看来真让人心疼,鱼儿知道把他伤的很重。可是鱼却无力挽回。虽然告诉自己,爱情与网络无关。可是她这次却是陷了进去。但她不想挽回,因为爱情最怕反反复复。
后记:海水是咸的,泪水是涩的,我想那是因为我
我在流泪,泪水浸透了整个海洋,而我自己仍在这个悲哀的世界里游着,作一只流泪的鱼。
玉簪花的颜色
有人是会像玉簪花一般洁白的。我却不是这样,我的额头已永远地带上了高考失利的疤痕。记不清当时的情景了,只是记得自己很平静,尽管在母亲的眼中,我已是痛哭流涕,但是与天塌地陷的内心比起来,我已经够平静的了。后来是更为平静的居家生活,面对着农家庭园里草木,满脑子的问题,却没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实在想累了,便羡慕起那玉簪花来,它们有着多么通达洁白的生命啊!
后来终于开了个复印店,店小,设备也简陋,又在偏僻街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家里就这么多钱,我只能凡事将就着。我只能把店搞得越来越红火,母亲在我开店的前一晚就在对我说了:“妹儿,这可是我和你爸十年的积蓄,如果这店垮了,我们没法再替你筹第二笔钱了。”这可不是吓唬我,家里的实情我知道的很清楚。我更清楚得是,这店是我这个农村女孩惟一的出路。一旦这店垮了,我又会陷入新的绝境,更难翻身了。不管县上的经济情况如何,我的店也绝不能垮掉。
开张了,头一天就无人问津。我呆坐在冰凉的小店里,望着街头涌动的身影。很少有人进来,间或进来一人,也只是无关痛痒地东问西问,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那种闲着无聊专门找人说话的人,可是当时生怕说话大声了,把这些顾客上帝吓走。太阳从我的身上落到我的脚下,可是一分文档也没有打印。这样的日子不知过了多久,母亲起初还天天来看看,“今天打了几份啊?”每次我都只能沮丧地摇着头,后来连她也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再也不来问了。我就是在这时候学会对人生无所企求的。我希望被时间一层层抽剥而去,再也产生不了新的希望了,只剩裸露的心不停地在太阳下面颤抖。
我怎么办?可我又能怎么办,即使我血本无归,我也只能去面对这事的后果,继续往绝境中走去。我想到过死,生命是一个太沉重的负担,我不堪其荷,我实在想轻松地休息一下。生命的尊严又不容我动手,我等待着火灾山洪地震,而这些也没有发生,我只得活着。当时我想,我活着的生命再也没有玉簪花的颜色了。
小店终于垮掉了,我实在没有钱付欠下的房租,只得把店盘出去。我像一个破烂的气球回到家里,父母亲都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们在怨命,怎么生了个这么不争气的女儿!他们在饭桌上常常叹气,然后摇摇头。我只是两眼望外,佯装不知,窗外玉簪花开得很白净,花骨花瓣伸展得很舒坦。一日,当叹息声再次响起时,我一阵风出了厨房,三两下把玉簪花揉得稀烂。我恨,我恨,就连一个玉簪花也活得比我容易舒坦。我一边揉着,一边气愤得发抖,无数朵花的汁液从我的指隙流出,汁液被我的脏手染得黑色而肮脏了。展开手掌,花瓣变得连粪土也不如,这时候母亲已从厨房出来,惊愕而恐惧地望着我。
望着碎裂的花瓣,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可笑,望着满脸皱纹的母亲和沉默不言的父亲,我又突然感到了自己卑鄙与无耻。我这都是在干些什么?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躲着父母,整天呆在自己屋子里。即使不得已碰面。我也是低眉顺眼,不敢看他们的脸,更别提去看那被我蹂躏的玉簪花了。门开了,我知道是母亲,便别过头去了。她呆呆地站了很久,然后轻声说道:“妹儿,我知道找不着生路,你心里苦,可你也不该冲着你爸和我发脾气。”我不答言。又过了好一会儿,“我也知道冲着你爸跟我发了脾气,你自己也实在后悔。”我还是不开腔。眼睛向外望去。“我跟你爸恨你不争气,也气你不懂事,可再怎么着,你也是我们的女儿,不管你做了什么,爸爸妈妈还是心疼你,你可不能再这样糟蹋自己了。”母亲说着也呜咽起来,我有泪刷地流了下来。
哭过后望望窗外,才发现院里的玉簪花又开了,雪白的花,翠绿的大片叶子,还是一派舒坦样子。这就是被我摧残过的玉簪花,这个我因自我命运的折磨而泄恨于它的玉簪花!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通达并不在于万事如意,而在于在波折面前的冷静与执着,洁白并不在于不谙生路艰辛,而在于在这艰辛面前仍拥有纯洁高贵的心!
现在我知道了该怎样面对一些事情,又该怎样对待自己,而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怎样才能绽放玉簪花一般洁白通达的花朵。
秦淮烟雨
题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抚柳锁轻愁;一声声,琵琶弦里说相思,一滴滴,珍珠泪中叹别离;壮士一去不复返,烽火起舞为伊人。
晚秋的月夜,当我一个人坐在九曲回廊的芙蓉园湖边上,远远望着紫云阁上升起的袅袅青烟,瞬间化作一朵朵夺目的礼花时,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江南,想起了秋夜里的秦淮河,这时的秦淮河,可否还能再次呈现昔日歌舞升平的盛况,还是化作了一声叹息,空留后人来凭吊她凄美没落的历史?
人们说,江南的每座城市都离不开水。温润的长江水和肥沃的红土地,养育着沿岸的百姓,一条河就能承载起一座城市厚重的历史,金陵也不例外,秦淮河似乎是打开金陵的一把钥匙,而河畔蜿蜒伸展的明城墙就是那扇门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淮河就是金陵的母亲河,金陵的生生死死,都离不开它,这条流淌千百年的河,默默地见证着金陵的兴衰荣辱。
金陵是六朝古都,历史上有十一次都定都在这里,盛世的秦淮河两岸商贾云集,热闹非凡,青楼茶馆也就应运而生,可谓是“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梨花似雪草如烟,家家粉影照婵娟”。夫子庙便是内秦淮最繁华的一段了,曾有杜牧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那时候的秦淮河,便是“户户是花,家家有玉”的繁华地和温柔乡。
明孝陵、紫金山、中山陵、梅花山、总统府、玄武湖、将军山、珍珠泉……每一处景物和建筑都有其独特之处和不可言说的历史,也是我在金陵每年四季都要探寻的佳境,而离我住处最近的地方就是秦淮河的夫子庙了,几乎每个晚上,我都会在晚饭后散步走到那里,让自己的身影淹没在如潮的游人当中。
每年的上元节,秦淮河上彩灯盏盏、流光溢彩,夫子庙江南贡院内更是悬挂各色花灯,吸引前来观灯的人们,这个时候,秦淮河是灯的海洋、人的海洋,两岸更是处处美景不胜收,遇到好的天气,看天边的朗月和河中的灯影,不知哪一个更惹人怜爱,哪一个更惹神仙眷顾?倘若身边有恋人相伴,一手提着莲花灯,一手握着恋人的手,穿梭在人流中,那种自比天伦的快乐是无法形容的。这时候的秦淮河,除却桨声灯影,除却琵琶美人,还有更浓郁的团聚和欢愉的味道,稠稠的河水,洗尽凝脂与铅华,沉淀出厚重的历史的沙,浓缩出江南的古朴醇香。只需浅浅一酌,便会让你醉上一辈子,爱上一辈子!
秦淮河在四季的更迭中愈来愈悠久,而我在岁月的流淌中愈来愈成熟。越了解它的历史,越让我无法对它释怀。四季的秦淮,我还是喜欢它的春天,因为那时花稠影密,春水如蓝,美女如云。泛舟秦淮河上,静静的秦淮河让人看不到水流的方向,河面柳絮飘飘,春风拂面,吹皱了这一池春水,也吹皱了人们心中的怅然和思慕……
很多人都说,男人来了秦淮河,一定会有探寻烟花繁盛之地的冲动,我觉得还是过于片面了,秦淮河的美艳与清幽,不止吸引了男人,也吸引了众多柔情似水的女儿家。每一个来到金陵的人,每一个来到秦淮河的人,看到任何一座古朴的阁楼,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这会不会是当年李香君出没的地方;迎面过来一个美眉,都会猜这是不是金陵十二钗的后人。男人们想在这里有一段艳遇,女人们则会期待在这里遇见饱读诗书的秀才,从而演绎出一段浪漫情事,从此,才子佳人比翼飞,生生世世相携手。江南的雨,纤细而柔情,而秦淮河,在这江南烟雨中,朦胧了楼台水榭的轮廓,朦胧了纤纤佳丽的双眸,也朦胧了风流雅士的情怀。
秦淮河自西向东,横贯金陵城南。自东吴定都始,经历多次毁坏和重建,金陵至明代成了中国古代最繁华的都市,成也王气,败也王气,金陵帝王州,秦淮佳丽地,金陵的繁华不是胜利带来的,恰恰相反,它的欣欣向荣是因为失败,正应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这一句。西晋东迁,北宋南渡,桃花扇底看南朝,秦淮河上的灯红酒绿,从来就不仅仅属于江南。
沿着十里秦淮的两岸,小巷弯曲,房屋栉比,人烟稠密,乡音浓郁,构成了古代金陵特有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景观。黑簪巷在明代是经营妇女饰品而得名,颜料坊是明清两代城南丝织业(染色)兴盛的见证。清代颜料坊“织锦行业兴盛,住户兼做织坊,较大资本织户成为账房”,因此,“住户开间和进深尤为宽敞”,以满足放置织机的需要。颜料坊中不乏有钱人家,即使破败如今,也能看出当年的富贵荣华。1985年来南京市政府拨款重新打造秦淮风光地带,使秦淮河重又成为了南京人及南来北往的客人们流连忘返的地方。黑簪巷、颜料坊和牛市这三个老街坊,在去年9月,当我已经离开那里前往长安求学后,也在“建设老城南”的南京旧城改造的口号中被夷为平地。这意味着,待我归来时,我再也见不到那几些象征秦淮河的古旧建筑了,正所谓物非人更非,空留遗憾了无痕!
源源不断的秦淮河水,千百年来奔流不息,见过的故事数不完,曾经的贡院、画舫、商铺和妆楼,透出江南文化中的一缕缕特殊的气息,说不完的柔情和感伤,道不尽的颓败和绝望,都随着河水流入了历史大潮的深处。无论是非成败,秦淮河都在跟着时代的脚步慢慢改变着、前进着。而那静静流淌的河水,又承载了多少客居在外的游子们的悠悠乡愁呢!
白天不懂夜的黑,时间不懂我的心
本来不想冷清,可是到了哪里都是冷冷清清.本来在看电视,又莫名其妙的关掉了,却不由自主的打开电脑.现在到是很喜欢一个人在这里敲打着键盘,或许感觉孤寂的人都会习惯打出自己的心里话.日子一天天匆匆的结束,又匆匆的来临.我过的糊里糊涂的,我怕自己忘记时间,空间里到处都是日历和钟表,家里的墙上,电脑的屏幕,电视的屏幕,到哪里都有钟表的影子,可是我还是记不住它们.
我记不住时间,我把握不住时间也留不住时间.我想要留住它,我拼命的把我的世界全都用时间装扮着.却还是依旧找不到时间的印记.我的世界里没有时间的概念.就算有那也没什么奇特的,时间生存在我的世界里也只能被糟蹋了,时间,这个世界我最不懂的可能就是时间了.时间!你好难体会.时间!你又好容易体会.这种意境我什么时候才能懂呢.
本来已有一丝的睡意,可是却突然间坐电脑面前敲着冷清的键盘,对着冰冷的屏幕,或许此时带给它们的只是一种寂寞.我想到外面享受月亮的浪漫和温馨,可我不敢出去.我害怕外面的宁静,我害怕外面有些漆黑的角落.尽管月亮再怎样的热情,尽管月光再怎样的宽阔胸怀,依然有它照不到的角落.就像阳光,再温暖,世界的角落依旧有寒冷的存在.
宁静祥和的夜晚,心里有一种满足.那么还需要什么来安慰呢,孤寂,冷淡都算的了什么?我心里突然又感觉到一点点的温暖.原来人的冷清都是自己给自己刻画的,温暖需要自己来营造.你不奢求太多,也不抱太大的设想,更不用着迷与别人的感情陷阱.自己的满足,自己的体会,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主人.封闭了这扇门,就永远不要再好奇的打开它.因为它阻挡的是人世间情感的暴风雨.一但打开,只是让自己再受一次冷漠和伤痛的侵袭罢了.
深秋时节,天气也凉爽的很.前几日气温骤降,穿着毛衣都感到了袭来的寒义,可是现在的我穿的很少却也没有感受到寒义.或许我现在越来越疯狂,我感觉很舒服,温馨.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自己的心里还感觉很悲凉,很冰冷.我就是这样的千变万化,自己都琢磨不定,他人又有谁能够读懂?
以前爸爸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他们在家里嘻哈的看着电视,我会一个人坐在漆黑院子里,看着没有一点光亮的夜空,偶尔闪烁着点点星光是对我的安慰.对我来说黑暗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只有它们愿意听我诉说,我也只会对它们诉说.黑暗总是最好的掩饰.很久没有坐在外面感受黑暗的魅力,很怀念.也许只有心里塌实了,黑暗的魅力才会光芒四射.而现在!此时!我没有看到黑暗的魅力光影.因为身边没有让我塌实的心.
回味黑夜的美,就在那一刹那!
沈奇是当代中国诗评界相当活跃的一位诗评家。他的诗评有着鲜明的特色;他密切关注诗歌发展的现实,他时刻关心诗歌潮流的涌动,他能够敏锐地把握诗歌发展的脉络,并及时予以总结和归纳。很难说他的每一个归纳都是准确的,在他的批评中有时也存在着对诗歌发展景观缺乏全面审视的缺憾。但是,他的敬业的精神,他对诗歌批评热情的投入,以及期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促进诗歌发展的强烈愿望,无疑都是非常感人的。
作为中国举足轻重的诗歌评论家,沈奇的意义在于,他的评论使当代诗歌评论的天平得到某种重要的平衡。相对当代文化的话语权力中心而言,我特别强调沈奇的外省身份,这种身份使他超然于话语权力游戏之外,坚持着诗歌批评的良知、公正性以及有效的专业精神。沈奇评论的魅力在于他总是保持着敏锐的感觉和朴素的价值观,具有独创风格的鲜活语言和一语中的的精彩阐释。沈奇的声音非常原始,他坚决拒绝因为对诗歌毫无感觉又要吃这碗饭还要混到底,因此只剩下狡猾世故的修辞技术的学院式批评。他敢于直言不讳,在基本的美学判断上,他决不模棱两可,决不模糊他对诗歌质量的是非好恶,他心直口快,有感而发,并不因此缺乏深度,而是比那些故作高深的时文更有力量和阅读的快感。因此我们发现,在当代诗歌批评由于长期以来的鹦鹉学舌、味同嚼蜡、已经完全不知所云,几乎被遗忘、付诸阙如的时代,沈奇的诗歌评论一直是诗坛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
洛夫一直认为,在当代中国诗坛,沈奇的诗歌评论可谓当行出色,其立论之精准、推理之周延、措辞之典雅,均属少见,尤其面对诗歌现实和诗歌文本时,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耙梳到个案评析,都能有效把握,精彩表述。所成文章,立论鲜明,态度诚恳,有担当,有情怀,言必中理,且不乏文采,好读有味。
作者简介:
沈奇,1951年生,陕西勉县人,1966年初中毕业,之后下乡务农、进厂做工、中学教书,1978年考入大学、毕业留校任职至今,1974年开始现代诗创作和文学活动,1986年后分力于现代诗学及文艺评论,已出版诗与诗学著作6种,编选6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
目录:
沈奇诗学论集:第一册
敏锐 热忱 切实 敬业——谈沈奇的诗歌批评(卷一序)
辑一:
新诗与新世纪
口语、禅味与本土意识——展望二十一世纪中国诗歌
重涉:典律的生成——当前新诗问题的几点思考
告别时尚写作——也谈新诗标准问题
体制外写作与写作的有效性
我们需要怎样的新诗史
“说人话”与“说诗话”
我们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语言问题
现代汉诗语言的“常”与“变”——兼谈小诗创作的当下意义
可能与局限——关于“字思维”与现代汉诗的几点断想
诗学杂记——瞿小松《音乐杂记》共鸣
为诗消肿
无核之云——现代汉诗断想小辑
辑二:
诗性、诗形与非诗
诗与歌
诗与道
小众与大众
说“懂”与“不懂”
小析“语境透明”
诗美三层次
不期而遇的诗意之旅
角色意识与女性诗歌
终结与起点——关于第三代后的讲学断想
1995:散落于夏季的诗学断想
拓殖、收摄与在路上——现代汉诗的本体特征及语言转型
辑三:
拒绝与再造——谈中国当代诗歌
运动情结与科学精神——当代新诗理论与批评略谈
沉寂、造势、导引、清理、以及……——当前诗坛若干话题
过渡不是抵达——关于后现代诗的几点思考
间歇与重涉——对九十年代文学流向的几点认识
分流归位 水静流深——世纪之交大陆诗歌走势
热闹中的尴尬与困惑——从诗坛两个“排行榜”说起
秋后算账——1998:中国诗坛备忘录
……
辑四
附录 沈奇创作与文学活动年表
沈奇诗学论集:第二册
沈奇诗学论集: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