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人口:451万人
市区人口:200万人
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2.吉林市 1800.6亿元 12.3%(吉林2) , 37870
1 450万 城市200万
2 gdp 1850亿 人均约45000
3这个政策自己去查吧.
4太多.
5更多.
====================你这些数据都是商业用途还是论文应用?这些数据都要花钱买的.不然谁会有工夫帮你搜集啊.估计收集9成.也需要几个星期时间了.
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吉林省在全国的位置主要体现为三个大约2%: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5%;人口2739.55万人,占全国的2.05%;2009年 GDP 达到7203亿元,占全国的2.14%。
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1 166户,全市规模工业资产总计达1 335.7亿元,同比增长4.7%;负债总计739.8亿元,同比增长21.9%;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 689.9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710亿元,同比增长5.8%;实现工业增加值489.6亿元,现价同比增长8%,占地区GDP的32.6%;实现利税144.9亿元,同比增长13倍(同期利润是亏损);实现利润42亿元,同比扭亏增盈85.7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31.52,同比增加48.5个百分点。民营工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09年民营规模工业企业1 051户,占规模工业总户数的90.1%。2010年吉林市GDP达到1800.6亿元,在全国各城市GDP排64名,增长12.3%。
农业
2009年,全年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惠农强农政策措施,农业取得良好发展,粮食连续六年丰收。按同比口径,粮食总产量达440万吨,按省新口径,粮食总产量为365万吨。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9亿元,增长2.6%。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7.3%,其中大豆播种面积增加1%;水稻播种面积增加1.8%;玉米播种面积增加11.2%。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19.9亿元,增长2.4%。粮食总产量365万吨,其中水稻90.5万吨,玉米247.8万吨,大豆19.1万吨,油料产量 0.7万吨,烟叶0.2万吨。 全年实现牧业产值125.4亿元,增长2.3%。生猪出栏594.0万头,增长28.1%,肉牛出栏 138.6万头,增长9%。猪牛羊肉产量达到68.6万吨,增长24.2%,牛奶产量12.8万吨,增长24.3%。 全年渔业完成产值8亿元,增长2.9%。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3.6万吨,与去年持平。 全年林业产值完成8.4亿元,增长10.3%。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550公顷,增长1%,有林地造林面积25022公顷,增长1.5倍;迹地更新面积1133公顷;全年四旁植树217万株,增长6.9%。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54万千瓦,增长20.7%。
工业
2006年,吉林市规模工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906.1亿元,超出计划56.1亿元;工业增加值可比增速达18.2%,超出计划3.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2.1亿元,超出计划5.1亿元。 重点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2006年,吉林市依托70万吨乙烯、50万吨燃料乙醇扩建、20万吨冷轧带钢等一批工业大项目,规模工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重点30户企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14.5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8.9%;累计实现利润21.3亿元,是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1.8倍。同时,晨鸣纸业、恒盛毛纺等改制企业经过重组开始成为吉林市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营企业成长显著。2008年,吉林市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共333户,同比增加69户;工业增加值可比增速达46.8%,高于全市规模工业28.6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润11.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93.4%,同比增加2.4亿元。 县(市)区工业成为拉动地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6年,县(市)区规模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46.9亿元,同比增加77.2亿元,占全市增量的51.4%,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0.2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05.5亿元,同比增加26.8亿元,占全市增量的66.5%,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4.4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润13.2亿元,同比增利2.3亿元。
●现状
吉林省人口增长率应低于全国
根据统计结果,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10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吉林省老龄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增长率其实就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其计算方法就是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再除以总人口数。在2000年及以前的人口普查时,10年间增加的人口数都在一亿多,此次普查来看增加了7千多万,已大大降低。前年吉林省统计局显示我省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0.195%,以往吉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一直低于全国,在计划生育方面,吉林省属于一类省份,吉林、江苏等省份的计划生育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这次普查,吉林省人口增长率应低于全国。
●人口老龄化
进程
吉林省老龄化“三部曲”
据吉林省老龄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以前,吉林省人口还未出现人口老龄化的迹象。1964年吉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51%,1982年为6.31%,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低,人口结构是“年轻化”的后期。而到1990年人口普查时,这个比例已达到7.23%,2000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到9.39%。2003年末达到10.54%。
自80年代以来,吉林省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到80年代末已转变为“成年型”,此后开始向“老年型”转变,人口出现老龄化。2000年,吉林省人口年龄结构已基本进入“老年型”。2003年吉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54%,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标志着吉林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完全进入“老年型”,成为全国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省份之一。到2009年底,吉林省60岁以上老年人是370万,占总人口数的13.5%。
盘点
2020年每5个人中一个老年人
据了解,全国各省之间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育状况的不同,老龄化程度差异很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1%,而我省为6.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大大低于上海(11.5%)、浙江(8.92%)、江苏(8.84%)、北京(8.42%)、天津(8.41%)等省市。高于贵州(5.97%)、黑龙江(5.56%)、内蒙古(5.51%)、甘肃(5.02%)等省、自治区。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列第23位。
此外,2020年吉林省老年人口将达593.8万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21.35%,届时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2020年以后人口老龄化程度将继续提高,到本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43.48%,达到重度老龄化阶段。人口的重度老龄化将对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严峻考验。
第六次人口普查吉林省的数据还没有公布,新数据出来后,吉林省老龄部门将进行进一步分析。
主因
生育率下降为主因
据分析,生育率的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迄今为止世界各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历史证明,吉林省生育率的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人口死亡率下降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促进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目前,在吉林省人口出生率较低的情况下,婴儿和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现阶段的人口年龄结构是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基础,由于近50年的时间里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幅度大、速度快,使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了急剧变化。在生育率和死亡率都下降到较低水平的情况下,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次出生高峰期出生的庞大的人口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在本世纪一二十年代陆续进入老年人口行列,将使吉林省老年人口比例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此外,人口迁移对人口老龄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
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
人口的老龄化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社会保障等。从我省的具体情况来看,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主要包括:
人口老龄化对积累和投资的影响。老年人口的增加,会降低纳税水平;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疾病流行模式也会出现相应的一系列变化。必须加大医疗保障的投入来应对人口老龄化。
中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造成各地财政负担十分沉重,同时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供养系数提高,也加重了社会、企业和家庭的负担。同时,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预计到2020年,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7亿,占总人口的11.92%,吉林省将达到392.8万人,占总人口的14.12%。一般认为,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会给老年产业带来机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人的生理机能与人的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的增长与智力、体力的衰退成正比。劳动力老龄化往往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同时也使劳动者的职业变革能力减弱,适应能力降低。因此,按照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人口老化将导致总储蓄的下降。
应对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
吉林省老龄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谈到,迎接人口老龄化的首要对策是深化改革,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数量不断增加的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在年老体衰不能自理时能够得到生活上的照料,生病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同时,建立健全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健全城乡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发展以社区服务为主体的老年服务体系等也是应对老龄社会的办法。
吉林省目前还处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阶段,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转变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特别在农村更是如此。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的部分转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从吉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和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说,要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是解决吉林省养老问题的较好选择。
2009年末,全省有文化事业活动单位1206个(不包括文化市场统计数据);群众文化机构795个(其中:文化馆63个,群众艺术馆13个,文化站719个);艺术表演团体65个。有公共图书馆65个,藏书1334万册。有博物馆72个,文物藏品24万件,全年参观人数达555万人次。全年共出版各种图书1.04万种;期刊238种,总印量4.23亿印张;出版发行报纸80种,印刷总量26.48亿印张。
2009年,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26%;全省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48%,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为294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165万户。
2009年,全省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达到9.18亿元。
截至2009年末,全省有卫生技术人员16.4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88万人,注册护士4.23万人。全省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医疗床位10.09万张。全省有乡镇卫生院789个,床位1.6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56万人。全省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28家。全省所有县(市、区、开发区)均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有1251.50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5%。全年共筹集资金12.60亿元;已有691.68万参合农民从中受益,支付补偿资金11.73亿元,占筹资资金总额的93.2%。全省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7.07万例,报告死亡129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258.58例/10万人,死亡率0.47人/10万人。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为27.12人/10万人;婴儿死亡率为6.83‰;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6.7%。
2009年,全省新建1个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营地;2个市(州)级全民健身中心;4个县(市、区)级全民健身中心;6个(市、区)级健身广场;125个街道(社区)健身路径;204个乡镇健身路径;610个行政村配建了体育器材。全年培训审批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4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90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389人。全年新建全民健身活动站点793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个,参与健身活动人数达1140万人次。全年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53.5枚、银牌39枚、铜牌37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截至200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2739.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60.7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3.3%。全省人口出生率为6.69‰,比上年提高0.1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74‰,比上年降低0.3个千分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5‰,比上年提高0.34个千分点。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6.27元,同比增长9.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914.44元,增长12.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6元,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02.90元,增长13.4%。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3.3%,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5.13%。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68平方米,同比增加0.7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2.79平方米,增加0.86平方米。
图9 2004—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截至2009年末,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4.2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5.5%。其中参保职工为383.16万人,增长3.6%;参保离退休人员为171.09万人。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42.81万人,增长32.6%。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为486.41万人,增长7.9%;城镇居民为756.40万人,增长55.5%。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1.45万人,增长3.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2.15万人,增长15.8%。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9.93万人,增长27.2%。
全年共筹集城市低保资金37.88亿元。城市低保标准和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214元和170元,同比增长28.0%和30.7%;农村低保标准和年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200元和760元,同比增长41.0%和40.7%,有效保障了全省207万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投入医疗救助资金3.7亿元,资助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73.2万人次,其中直接救助43.2万人次。全年下拨救灾资金2.29亿元,妥善安排了90万人次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成困难户泥草房改造69335户,超出原计划1300多户。省财政列支3800万元,税费改革后首次将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年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700元和2700元,使8.7万名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改善。可容纳2000名孤儿学习生活的省孤儿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全年共安置城镇退役士兵7294人,其中3130人选择自谋职业。38个县(市、区)投入资金441万元,对近7000名退役士兵进行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全省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412个。
表1:2009年全省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100
指 标 全省 城市 农村
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总指数 100.1 99.9 100.7
食品 101.0 100.7 101.6
其中:粮食 111.0 109.3 113.0
烟酒及用品 101.1 101.5 100.5
衣着 99.2 99.0 100.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2.1 103.0 100.1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1.2 101.3 101.1
交通和通信 97.6 97.1 99.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3 99.9 98.1
居住 99.0 98.3 101.3
你这些东西,我想除了我们和统计局有,别地方都没有,你要这个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