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元年是公元1403年,永乐七年是公元1409年。
永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永乐年间,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期间,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永乐年间,明朝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朱棣重视农业发展,勤政亲贤,重用人才,后世将朱棣尊称为永乐大帝。
扩展资料: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 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
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享年64岁。
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明世宗时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庙号成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乐
永乐元年是公元1403年,永乐七年是公元1409年。
永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永乐年间,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期间,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永乐年间,明朝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朱棣重视农业发展,勤政亲贤,重用人才,后世将朱棣尊称为永乐大帝。
扩展资料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早起被封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
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乐
明朝永乐元年是1403年。永乐为中国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起止时间为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死,不得已只好改立皇太孙朱建文为合法继承人,另外分封诸子为诸王。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继任,是为建文皇帝。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允炆的亲四叔、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事,燕王朱棣“靖难”成功,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政权,正式登基称帝。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以胜利者的身份做了皇帝,这便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皇帝。
扩展资料:
永乐年间,国家经济与社会得到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也逐渐明朗,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等,在位皇帝朱棣重视农业发展,勤政亲贤,重用人才,被后世尊称为永乐大帝。
也许是因为皇位来得不那么名正言顺,永乐皇帝就想用别的方式证明自己。他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
从永乐元年到次年十一月,编书任务完成,永乐皇帝赐名《文献大成》。然而,翻了翻书,永乐皇帝很不满意,觉得远远没有达到辑“百家之书”的要求,于是在永乐三年(1405)又命令重修。
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第二稿完成了,这一次,皇帝很满意,正式将其定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撰写序言。据姚广孝《进永乐大典表》,全书缮写成22877卷,装成11095册。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史>>人物春秋>>朱棣:篡位者,还是合格继承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史>>史海钩沉>>揭秘:明朝皇帝朱棣为何迁都北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乐 (明成祖朱棣年号)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史>>史海钩沉>>《永乐大典》沧桑600年:没有它就没有“二十四史”
古代皇帝年号设立一般在新皇帝继位后的第二年,即第二年为年号+元年
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399年起事,历时四年,1402年朱棣大祀南郊,即帝位。故第二年公元1403年才为永乐元年,则永乐七年为1409年(去头减尾+1)。据《明史·本纪》记载: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太祖崩。惠帝朱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又建文四年六月,金川门开,成祖朱棣即皇帝位。七月下诏:“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
永乐元年为1403年,七年为1709年
建文四年六月己巳(公元1402年7月17日)即帝位。同年七月壬午(公元1402年7月30日)大祀天地,下诏:“今年已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