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北伐和西征 简介,谢谢

2024-12-28 23:10:5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太平军北伐
1853年(清咸丰三年)5月至1855年5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为攻取北京而进行的作战。 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国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军自扬州西进,会合自天京(今南京)出发的春官副丞相吉文元,全军2万余人,遵天王洪秀全“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糜时日”之命,于13日由浦口北上,迅速入皖,连克滁州、临淮关、凤阳、怀远、蒙城、亳州等地,进入河南,败河南巡抚陆应毂部,6月13日克归德府(今商丘),获大量铁炮火药。后北上刘家口,拟于此渡黄河,取道山东北上。时清廷已侦知太平军意图,急调兵遣将,烧毁船只沿河防堵。太平军乃弃归德,循河西走,接连攻下宁陵、睢州(今睢县)、杞县、陈留,19日全军至开封府城外,攻城未克,移营于朱仙镇。23日撤离,经中牟、郑州、荥阳,26日至汜水、巩县地区,28日开始渡河。7月4日,主力渡过黄河。担任阻击任务的数千名太平军被清军截断,未及渡河,折入巩县南下,转战于河南、湖北,损失大半,后于安徽并入西征军。太平军渡过黄河后,即攻破河南温县,7日进围怀庆府(今沁阳)。怀庆知府余炳焘督率兵勇死守待援,太平军久攻不下。下旬,清军各路援军先后赶到,兵力达2万余人。太平军内攻坚城,外拒援敌,与清军相持50余日。9月1日主动撤围,取道济源入山西,连克垣曲、绛县、曲沃、平阳(今临汾)、洪洞,转而东向,经屯留、潞城、黎城,复入河南,克涉县、武安(两地今属河北)。29日间道突袭河南、直隶交界的临铭关,击败钦差大臣、直隶总督讷尔经额部万余人;乘胜北上,连破直隶沙河、任县、隆平(今隆尧)、柏乡、赵州(今赵县)、栾城、晋州、深州(今深县)等地。10月13日抵张登镇,距保定仅30公里。太平军长驱直隶,震动京师。咸丰帝将讷尔经额革职,命胜保为钦差大臣,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会同胜保“进剿”。15日,僧格林沁领京营禁兵、蒙古马步军4500人屯扎涿州,屏蔽京师,并策应胜保军。林凤祥在深州休整后,于22日率军东进,克献县、交河、沧州等地,29日占领天津西南静海县及所属独流镇,前锋抵达距天津城5公里的稍直口村。太平军占静海的当日,胜保即率军赶到,11月5日入天津城,僧格林沁也移营天津西北的杨村(今武清),天津知府钱忻、知县谢子澄等率兵勇7000余人守天津,并破坏运河堤岸,引水环城,阻滞太平军行动。林凤祥等见前后临敌,且兵力不足,便未攻天津,于静海、独流筑垒挖壕,坚守待援。胜保、僧格林沁率2万清军在天津各县地主武装二三万人配合下围攻静海、独流,太平军凭坚固工事顽强抵抗,坚持百天。但终因被困日久,援军不至,粮械匮乏,隆冬缺衣,不得已于次年2月5日自静海、独流,突围南走。6日占据河间府束城镇及附近村庄,坚守一月,粮弹难以补充,乃于3月7日乘大雾再次突围南走,经献县,于9日抵阜城,旋又被清军包围。25日,吉文元战死,太平军处境更艰。幸此时北伐援军已过黄河,清廷令胜保率万余清军赴山东防堵,方使阜城太平军压力减轻,得以坚持。太平天国领导人原拟俟北伐军到达天津后即派援军北上,由于天京外围及西征战场吃紧,由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陈仕保、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统率的北伐援军7500人,迟至1854年2月4日才从安庆出发,经桐城、舒城、六安、正阳关、颍上、蒙城入河南永城、夏邑。3月11日抵盘龙集<蟠龙集),旋在江苏萧县(今属安徽)包家楼、蔡家庄一带渡黄河,19日占丰县,北入山东境。沿途吸收大批捻军、游民,队伍不断壮大。鲁西地区清军兵力空虚,北伐援军如入无人之境,连下金乡、巨野、郓城、阳谷、莘县、冠县。4月12日克临清,寻因城中存粮军火被焚,未得补充且清军纷纷赶到,形势不利。23日,曾立昌被迫下令放弃临清南撤至李官庄,25日退清水集。清军迅即追击,北伐援军旋又撤离冠县,新附之众大部溃散。曾立昌渡黄河时落水死难,陈仕保率余部退至安徽凤台县展沟集阵亡,许宗扬只身逃回天京。5月5日,阜城太平军突围东走,占领东光县连镇,坚守待援,旋由李开芳率骑兵千余人突围南下接应援军,至山东高唐后知其已败,遂据城固守。由此,太平军兵分两地,势更孤弱。连镇跨运河分东西两部,林凤祥率六七千人拒守。僧格林沁率二三万清军于其四周掘壕筑城围困,同时进行诱降活动。太平军困居一隅,先后出降达3000人。1855年3月7日,清军发起总攻,连镇失陷,林凤祥受伤被俘,15日就义于北京。李开芳袭占高唐的当天即为胜保部所围。太平军依城固守,清军先后用云梯、吕公车攻城,并挖地道埋地雷,均未得逞。连镇失守后,僧格林沁移师高唐,围城清军增至2万余人。李开芳得知林凤祥部覆没,决意突围南返。僧格林沁获悉,于17日夜令南路清军故作疏防之势,诱太平军突围。李开芳中计,当日午夜突围,至距高唐约25公里的茌平县冯官屯,又掘壕立栅,严密防守。僧格林沁引运河水淹灌冯官屯,同时诱降。太平军坚守两月余,,粮弹告罄,陷入绝境。李开芳见势难再守,于5月31日诈降突围,不幸被清军俘获,6月11日在北京遇害。
点评:此战,北伐军在艰苦条件下,长驱6省,转战2500公里,连克数十城,震撼清朝心脏地区,牵制大量清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天京地区和西征战场的军事压力,推动了北方人民的反清斗争。但太平军大部分将士都英勇牺牲,表现了革命的农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太平天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 一页。
究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战略决策不当。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占领南京不久,即派出2万余人的部队远离后方作战,深入清朝心腹之区,孤军作战,意图占领天津后,再派援兵合攻北京,完全是轻敌冒险,很难成功。第二,援军派出过迟。第三,作战指挥不灵活。北伐军进至天津外围后,即遵照洪秀全的命令停止待援, 从而失去了机动作战的时机,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终致失败,使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以来遭到了最严重的失利和挫折。

西征是太平天国于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为天京并定都在此之后,为巩固天京地位的一次军事行动,时间上与北伐约略相同,对太平天国后续发展有莫大的影响。
太平天国另有1860年至1861年间的第二次西征,由陈玉成及李秀成兵分两路合取武汉,可是功亏一篑。陈得才在1862年向陕西进军之役也有人称之为第三次西征。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易名为天京。此后由东王杨秀清策划,在5月派兵北伐及西征,北伐军目标为北京,西征军目标为长江中游。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时,杨秀清解释他的意图说:“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而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也”。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为推翻清政权须派兵北伐,为稳固天京地位须派兵西征,以此太平军分扰南北并进。
1853年5月,太平天国夏官副丞相赖汉英,国宗石凤魁,殿右十二指挥白晖怀、土官正将军林启容等率水师开始西征。太平军船千余号,由天京出发。6月重新占领安徽江防重镇安庆。太平军在此分兵驻守后,继续顺着长江逆流而上,6月下旬到达江西的南昌,开始围攻该城,与清湖北按察使江忠源激战,不克,9月撤离南昌,分军两路,一路向东重回安庆以经略安徽,另一路向西谋九江及武汉。
安庆的太平军由春官正丞相胡以晃代领,目标庐州(今安徽合肥)。10月克集贤关,11月克桐城,最后在庐州和刚上任安徽巡抚的江忠源再次遭遇。太平军首先打退清军援军,然后埋火药用地雷攻城。1854年1月克庐州,江忠源投水死。于是安徽有二十余县归入太平天国版图,成为今后主要统治区域。
西路军占领九江,继续西入湖北,复占领汉口、汉阳并围困武昌。另一支部队分兵南进湖南,再占岳州,绕过长沙攻下湘潭。太平军虽然在靖港击败由曾国藩新建的湘军水军,可是在湘潭大败。湘军乘势收复岳州、武汉,直指九江。天京当局派翼王石达开前往江西督师,1855年初先后在湖口及九江大破湘军水师,太平军乘胜收复武昌。
石达开认为江西是湖南屏藩,在1855年11月率兵入江西,数月间攻占江西八府五十余州县,包围省会南昌。在江西战场形势大好之际,天京被清军江南大营围困多时,石达开奉命领兵回救天京,太平军第一次西征告一段落。
北伐和西征是太平天国前期最重要的两项军事行动。和北伐不同的是,太平军西征在长江上游颇有收获。长江沿岸重要江防据点如安庆、九江、田家镇和武汉都被攻克。尔后的天国重要领地江西、安徽为天京重要钱米补给出产地,都是在这段时间所奠定的基础。
对于长江上游的重要性,干王洪仁玕曾这样说:“自古取江山,屡先西北而后西南,盖由上而下,其势顺而易,由下而上,其势逆而难。况江之北,河之南,自古称中州渔米之地,前数年京内所恃以无恐者,实赖有此地屏藩资益也。……长江者,古号长蛇,湖北为头,安庆为中,而江南为尾。今湖北为得,倘安庆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其后太平天国兴衰亦可说和长江上游是否能守息息相关。1856年底武汉复为清军夺回,1858年九江复失,1861年最后的屏蔽安庆见夺。这段其间内太平军虽在它地仍有所得,如1860—1861年李秀成取得天京以东今常州、苏州一带并包围了上海,和今浙江省大部份。以此建立苏福省为天国新领地。从经济意义上来看,这些地方足以代替失去的江西、安徽等地。但从军事上来说,这些成就终不能与失却长江上游、陷入战略上的被动情况相比拟。终以1864年天京失陷为结局。
也因为太平军分兵北伐和西征,以致于在这两个方面都未能取得完全的优势。北伐完全失败,而在西征时遇到新兴湘军势力时,也未能趁机一鼓作气将其消灭,终成为日后心腹大患。

回答2:

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军曾逼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则取得重大胜利,经过三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回答3:

北伐西征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随即展开北伐及西征。
  1853年5月洪秀全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多太平军将士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最终在1855年全军覆没。但北伐军广大将士英勇奋战,震撼清朝心脏地区,牵制大量清兵,客观上对太平军西征起到了支持作用。
  与此同时,洪秀全派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战船千余艘,兵员两三万人,自天京溯江而上西征。西征军的进展比较顺利,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1853年秋,翼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军抵抗,湘军反攻至九江附近。1855年初,石达开大破湘军,复陷武昌。
  1856年3月,石达开在江西樟树大败湘军,至此,湘军统帅曾国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经陷入太平军的四面合围,对外联络全被切断,可惜石达开适于此时被调回天京参加解围战,令曾国藩免遭灭顶之灾,未能给湘军以歼灭性打击,军事上潜伏着巨大隐患。5月石达开与秦日刚会师天京,参加天京解围战,大破清军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三年的包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