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吧,自视甚高,看谁都不顺眼的晚清名臣左宗棠,竟然做过上门女婿?
这是真的。
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他父亲叫左观澜。左观澜由举人大挑知县,署陕西五郎厅通判。作为官宦之家,左宗棠一家原本还算过得去。可是,左宗棠早年时为了尽快参加乡试,花钱买了一个监生的功名。左观澜带头捐建左氏祠堂,又花了不少钱。随后,左宗棠的祖父、大哥、母亲、父亲相继病故,不但将积蓄耗尽,还欠了几百两银子的债务。
那时候,左宗棠家里就剩下他和二哥左宗植。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左宗棠和二哥左宗植作出了一个相当厚道的决定:将家里仅剩的48石谷田,全部送给大嫂,让他们孤儿寡母得以解决生活问题。他们两兄弟,则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债务。
1832年,湘潭周系舆来信,催促左宗棠与他家的女儿周诒端成婚。
当年,周系舆是与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是同窗,关系很好。他们很早就给左宗棠和周诒端订了婚。周系舆是方圆百里内闻名的世族之家、书香之家。可是,他家只有两个女儿,没有男丁。在旧社会,一个家庭没有男丁,往往会受到别人的欺负。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没有问题。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左宗棠面前:他根本就拿不出钱来结婚。
怎么办呢?左宗棠的岳母王慈云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她提出,将左宗棠入赘周家,做上门女婿。
左宗棠当然不愿意当上门女婿,可他也没有其他办法了。于是,这一年左宗棠在参加完乡试后,在二哥左宗植的带领下,前往湘潭周家完婚,当了上门女婿。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男子当上门女婿不是一件风光的事情。到了岳父母家后,家庭地位比较低,难免会受到排斥和白眼。像左宗棠这样充满自信,又得到贺长龄、贺熙龄等名人赏识的人,会接受寄人篱下的生活吗?
幸运的是,左宗棠遇到了宽厚仁慈的岳父母和善解人意的妻子。
在周家,岳父周系舆和岳母王慈云将左宗棠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子,无微不至地照顾。特别是王慈云,她坚信女婿只是暂时陷入困境,迟早有一天会出人头地。所以,尽力支持他读书。王慈云经常告诉自己的女儿,要成为丈夫的贤内助。
周诒端与左宗棠同龄,她一心一意地爱着自己的丈夫,给予他关怀。
他们结婚的第二年,即1833年,左宗棠赴京参加会试。周诒端拿出陪嫁的100多两银子,给他作为路费。没想到,左宗棠自作主张,将这100多两银子全部赠送给自己贫穷的大姐。周诒端知道后,没有发脾气,而是继续找亲戚借了100多两银子,拿给左宗棠。
左宗棠在会试期间,写了《燕台杂感》八章,抒发胸怀。周诒端得信,写了两首《得外都中书却寄》,慰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丈夫:"虞卿尚有居穷乐,庞统知非作令才""信有诗书能自乐,为知时命更无求"。
不料,左宗棠这次会试名落孙山,悻悻而归。此后,他连续参加两次会试,均铩羽而归。左宗棠遭到人生的重大挫折,自尊心更加强烈。他闷闷不乐地写道:"九年寄眷住湘潭,庑下栖迟赘客惭。余居妇家,耻不能自食。"为了避免"吃软饭"的嫌疑,左宗棠搬出"桂在堂",在偏房西屋里独自开伙。
对于丈夫的这些举动,周诒端表示理解,也跟着搬到了西屋,与丈夫一起居住。左宗棠很高兴,写出"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对联,郑重其事地张贴在西屋墙壁上。
周诒端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通经史,长于吟咏,经常与丈夫一起钻研学问、谈经论史、唱和诗词。多年以后,左宗棠如此回忆那种夫唱妇和的场景:"常时敛衽危坐,读经史,香炉茗椀,意度悠然。每与谈史,遇有未审,夫人随取架上某函某卷视余,十得八九。"
左宗棠3次会考失利,花去了家中大量钱财。周诒端毫不埋怨,反而作诗来慰勉他:"清时贤俊无遗逸,此日溪山好退藏。树艺养蚕皆远略,由来王道重农桑。"左宗棠深受启发,写下"不向科举讨前程",宣布不再参加会试。
或许正因为此,中国少了一个埋首科举考试的书呆子,多了一个扬鞭疆场保卫祖国的英雄。
【参考资料:《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