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提分#历史主观题应该怎么答才能拿高分?

2024-12-25 08:09:1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高中生历史非选择题解题
高中学生都会遇到解答历史题。选择题还好说,不行就蒙,即使瞢错了,分数也不多,损失较小。而非选择题,分值很高,要求学生写很多文字。这可苦坏了那些历史学习不扎实的学生,他们基础知识不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又不行,这样状态写出来的答案往往是“满纸荒唐言”,换来的成绩往往是“一把辛酸泪,”笔者阅卷无数,综合诸生答案,非选择题的解题情况大体上有三种。

第一种是言简意赅,问什么答什么,不多写一字,却分数尽得。这一步为最高境界,要想做到,很难,特别是在目前考试已经摆脱记忆为主的情况下,真做到如此,说明考生不仅基础知识扎实,且会运用知识,不仅看懂题目,且能够运用专业语言来组织答案。在阅卷中,能遇到这样的答案,不常见但是有,这样的答案属于最佳答案,不多是自然的,作为老师往往有些私心,希望所有的学生能够都能这样解题。

这样的答案是最高境界,可求但不能强求。更多的是第二种情况。

第二种是良莠参半,对错混杂。这样的答案属于土里埋珍珠,庸医开大方子,有一种求全心理,自己没有多少底气,题目要求的答案似乎理解一些,但是又拿不准确,怕丢分,又没有把握手到擒来,为保险于是多写,人家要茄子,你连西红柿黄瓜西葫芦都送上,满满一大盘,老师您自己受累挑吧。好在现在错写还不扣分,自由发挥,写完之后交上来,满满一片,阅卷老师看了,往往心疼又无可奈何。这样的试卷在历史问答题中属于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可以说大部分历史试卷多是如此。区别在于对错混杂之中,正确率与错误率的高低不同,正确率高接近第一种,而正确率低则趋向第三种。

第三种最可怜,答题要么不著一字尽得白卷,要么满纸荒唐言,全然不着调。这样的试卷白卷看到绝望,而满纸的字迹却不着边际透着失望。这类的试卷如第一种试卷一样,少,但是急需我们去关注。
说完了学生答题的三种境况,从教学的角度看是要关注后两种境况。因为第一种学生可能比你都强,这样的答案除了赞美大概只有让学生帮助其他学生了。而后两种则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帮助学生走出试题困境,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怎么提高?路径不外是两种,题外与题内。我总是和学生强调一个观点,功夫在题外,在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历史题无论怎样的花哨,形式如何的创新,题目即使新颖到变态的程度,我们也要问一下,试题出题的目的是什么?无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因此把历史读懂了,读明白了,形成系统的、灵活的知识结构,所得的不仅仅是解题能力,还有认识社会和人生的能力与感悟,这些即使考试不考,也没有关系,毕竟有比考试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学习的目的也不单纯是为了考试。退回到功利性的考试来说,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自然会对付考试也不会太费劲,起码具备了解决问题的雄厚的知识基础。近年来,历史试题变化很大,单纯的知识记忆在考试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小,能力立意已经成为主要方向。但是无论如何强调能力,能力也不能孤立存在,能力实际上是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这里历史知识的把握是前提,也正因为如此,哪些指哪打哪达到第一境况怎么也考不到的学生,制胜的秘诀之一就是历史基础知识扎实,广博。因此提高解题能力,先要做的不是解题,而是读书,你的历史书读得怎样,读懂了吗?能构成灵活的知识体系吗?所谓灵活就是不仅是书中的知识的复制,而是书中知识体系的再造,这个再造可以将知识体系打乱,也可以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还可以把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总之不是原封不动的复制,学习到了这个境界,就不是背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体系不是不变的,可以拆解变化,可以重新组合,是有生命力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形成本身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回答新的灵活多变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游刃有余轻而易举。因此,提高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能力,首要的不是解题而是读书,将书中的历史不是书本本身掌握。这就是功夫在题外。
当然仅有题外的基础也是不够的,当我们历史书读透了之后,还需要一点必要的解题训练,也就是题内的功夫还应该注意。因为现在的试题,无论是选择还是非选择,在能力立意的导引下,已经基本上脱离了知识的再认再现这样的低层次能力的考察,而向知识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运用等方向走,向材料有效信息的判断、归纳、说明等方向努力,向运用书本所学知识和题目自身提供的有效信息知识解决新问题方向发展,因此对于刚刚进入历史之门的中学生来说,在饱读历史书之余,训练一下自己的解题能力,对试题的命题规律答题要求做一番理性的思考还是必要的,毕竟现在的试题避免直来直去的提问,讲究将知识隐藏于问题之中,讲究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甚至讲究套上一个华丽的外套,与过去光秃秃的裸问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好的试题已经不再满足于“背多分”式再认再现,而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什么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地说,再认再现也是一种对历史知识的运用,但是这样的运用低级枯燥,只注重了知识的记忆,而对其他方面的忽视,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负担和厌恶。我学习历史难道就是为了背书之后得个可怜的分数,只是记忆的考试有什么用途吗?但是不明目张胆的考察历史知识的记忆,考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难度更大。为什么,因为所谓的能力,是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诸如比较思维,综合概括,分析说明,新问题新情境,从不曾拒绝历史知识,而是只有系统灵活的知识才能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这样实际的是比知识的记忆要求更高。现在好的试题如糖水,读者能够品出甜味,但是直观见不到糖本身,这样将历史知识甄士隐于题中,实际上是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现在试题的难度应该是增加了。
既然如此,作为学生需要学会透过外包装去看内核,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即使试题穿上了马甲我一样认得你。这样本领的习得,仅靠读书不行,还得会读题、审题,至于非选择题还有学会组织答案等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解题的成功率,逐步摆脱满纸荒唐言的悲催境地,练就无论出题人怎样刁钻,任你千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高超本领,在功利性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毕竟我们的学习无论怎样的超脱,是难以离开功利性的追求的。既然如此,将题目解好,也应该是高中历史学习的一大任务了。
当然,题海无边,回头是岸!高中历史,从来不应该是在题海中挣扎,而是要回归书本,回归基础,回归读书中的思维能力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客观地说,历史学科实际上也是习题训练较少的学科。如果我们明白了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三境况及其成因,并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面练就一种定点打击的本事,登上第一境界的高峰,不难!

回答2:

熟记时间和历史背景,然后根据他的问题,结合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来写。

回答3:

字要适度,分点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