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2025-01-03 00:03:1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这个问题比较大,总的来说:
1.报志愿学小语种:
如果你想学小语种,选语种时务必问问在校学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取决于国际政治和国家外交,供给取决于学校招生规模,总体来说某个语言是否吃香想来还是有周期性的吧,而且上外是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学校,再加上招生的时候以忽悠为主,很多网上的信息不是很靠谱,这年头还是内幕消息靠谱。
2.报志愿学复合专业:
如果你报志愿时学校有的选、性别女、取向正常、还不想学小语种,你可以考虑别来了,千万别被高级复合型人才这个词给忽悠了。如果你不是外国语高中的保送生,也不是来自英语教学水平很高的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那么复合型中的英语基础就靠你自己慢慢追了,别指望老师能教给你什么。对了,如果你以后志在出国,英语不是那么好就别来了,因为出国的话绩点很关键,而非小语种专业大一大二的绩点主要在于英语。当然如果你有信心一年之内追上别人,那可以考虑一下。至于你的专业课,没什么人在乎你到底是学英语的还是XX专业的,毕业论文的学分还不如一门基英,上外的非小语种专业的学术水平可想而知。
复合专业的老师的水平吧,用参差不齐这个词可能更合适,有好老师,但是少,整体感受是比较失望。可能哪里都这样,既然连清华北大都有自己的强势学科,肯定也存在相应的弱势学科,当然人家牌子硬专业弱就弱喽,可能即使是相对弱也不会弱到哪里去,毕竟能去清北教书的老师肯定很厉害。可是上外,就不好讲了,我觉得上外更适合作为一所985比如复旦那样的综合性大学的外语学院存在,总觉得有一种1+1>2的效果。
3.上外的学术氛围一般,氛围指的是你周围潜心学术的人的多少,教你的老师学术水平有多高,最直接的就是图书馆的还有可读价值的藏书数量。不知道别的大学是怎样的,反正上外有个现象就是图书馆平时没什么人来,来者也是以写作业的为主,读书的人甚少,到了考试周人爆满,如果你去图书馆写论文查资料,碰巧你还是复合专业的,那么很有可能,你能借到的书要么是很久以前早已丧失学术研究价值的,要么就是没什么用的,就算是这样,你能借到的书也少的可怜。其实,上大学如果你真想学到点什么东西,还是靠自己去看书去学习去体会去想去看,上外书虽少,可读的还是有一些的,而且很有可能就只是这些看起来不多的书,毕业前你也读不完嗯,除非你是个一心只读书的人。
4.其实最大的感受是非常不协调的男女比例,供给需求理论大家应该都懂吧,人依稀为贵,简言之男生开心女生闹心。其实这个点很重要的,虽然字数少。
5.其实还有个很大的感受就是本科生松江校区离市区太远太远太远了,如果你非上海本地居民,那么实习就像西天取经,开的比火车还不稳当、还慢的九号线就是你的梦魇,说的有点夸张,不过一天3个多小时在路上筋疲力尽太浪费生命了,有这点时间干点什么不好,人家杨浦区的学生估计早吃晚饭该干嘛干嘛了。去面个试因为路途遥远还要早起,实习之后晚上回来的又晚,还是挺辛苦。当然了,大四课少了可以去市区租房,大四之前可能还得来回跑。
6.上外一直以不错的就业率为傲,只是一些上外的学生却觉得,上外培养出来的更多的像是高级打工妹。私以为能够独立思考是一个人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重要前提,这种能力可能更在于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去反思去验证去体会,但是有一位导师带你入门必会省去很多无用功,只是在上外能够带你去思考的老师着实有点少,私以为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从长远来看远远超过你的高考成绩和大学绩点还有那些证书,因为它能帮助你过你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别人的人生或者是符合世俗价值观的人生,我们总是在看别人如何选择如何生活,难免迷失自我,其实可以问到度娘的并不那么重要,度娘也回答不了你的东西可能才更是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应该学会去思考的东西。你的选择决定你的人生,如果你的选择标准是别人的选择标准,可能这个问题在学校邻居亲戚等那些以就业唯重的角色看来没啥大问题,但是于你自己,可能还真不是件好事。
如果没有思想,就只能是工具。
7.当你吃了几年四季变换也从无新菜的食堂之后,会觉得食堂的菜很难吃。当然,也有人一开始就觉得难吃。
8.上外不算又红又专的学校,毕竟是外语学校这方面还是有点开放的。只是国外的灵活没学到,还是有点死板。当然校无完校。

回答2:

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上外”)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其前身为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倡议下创立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始建于1949年12月,首任校长是著名俄语翻译家、《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姜椿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