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全神贯注的事例

2025-02-08 13:27: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全神贯注》案例

一、问候

大家准备好了吗?好!上课!祝同学们学习进步!你会怎么说?(……)说3个!你认为谁与老师最

相呼应?你真棒!祝同学们学习进步!(……)谢谢!

二、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全神贯注》,齐读,读得好,能再读的好一些吗?在读,更好,读,很棒!

同学们,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你发现这儿有个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对!略读课文是以同学

们自读自悟为主,老师只是穿针引线的作用,你读懂这篇文章吗?

我发现我们保联小学_____班同学很能干!

出示:老师从文中摘录了一句话?谁来读一读,有什么疑问?谁帮助他?

a.谁说的?b.那时起指?c.从哪些方面体会出罗丹对事业的全神贯注?

三、如果不能回答,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一读,板书:语言、动作、神态

四、1、要读懂句子,要多读,请大声读文,用找到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

2、语言有几处?你们喜欢体会哪一句?

出示(1)齐读 (2)仔细想想怎么体会出来?如端详、皱着?还有心病……

(3)对不起,请等一等……联系上下文 (4)你体会得很好,读一读

抓重点

联系生活

(5) 旁边两边读作者

3、同学们自读自悟能力很强,有没有信心用刚才的方法读懂其他的语句?

请选择其中一处学习小组中交流,并推荐一位代表发言,好!开始!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

五、的确!罗丹对雕塑事业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情况吗?看阅读 资料——看图

片,《思想者》演一演

六、看来做任何事,要做好!必须全神贯注!再次出示:(……)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全神贯注的理解。

教室里的同学、自己、老师……

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

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白杨》、《

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等课堂教学的精品享誉全国。2000年4月20日,徐州淮海堂,于永

正老师又向一千多名老师展示了他新近研究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在两课时的教学中,于老师先和学

生背诵了几句名言;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继而

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积极读书,直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最后让学生

写名言,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这堂课延续了以往精品的艺术魅力,给新世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

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全面开放。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课始,于老师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并告诉学生这段名言

对自己的影响时,我莫名其妙:这与《全神贯注》有什么关系呢?
  “我听说大马路小学的学生会背很多名言佳句,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

言后,于老师展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说的那段话,并告诉学生送他们一段名言。听到这,我想:这是

于老师设计的又一精彩导入:巧妙找到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切入。
  学生围绕这段名言质疑,继而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自己写名言。听着学

生一个个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不仅仅是《全神贯注》,而是与之相关的学

生生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于老师似乎更理解叶老这句名言的真谛。课文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为我

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于老师是借《全神贯注》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练读书真功,更是丰富学生的

生活认识。因此,将《全神贯注》融入了学生名言佳句的大语境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于是乎,我想由保尔的名言导入,决不仅仅是导入的艺术(当时,中央电视台

播放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国上下引发了一场学习保尔精神的大讨论),也不仅仅是课堂

结构安排的需要。这一切是不是体现了于老师的语文思想:生活即语文,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

例子功能才能发挥最佳。

  二、课堂结构主体化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

领悟课文的内涵。”于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所以于老师教《全神贯注》主要就是读书,读

书,再读书。课堂结构模式朴实、真实但不失情趣,一切从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准确把握学

习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我们来看看本课的安排:
  第一次读书,学生读了茨威格的话提出问题:茨威格是哪国人?干什么的?罗丹是谁?获成格是在

什么时候说这段话的?这时,老师说:“这些问题在一篇课文里写了。”然后发给学生教材,指导书写

课题后,学生读第一遍。
  学生提出问题,自然急于找到答案,拿到教材读得投入很快找到了答案,课文的故事也大概读懂,

由此可见第一次读书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这符合儿童当时的心理。
  “如果作为课外阅读,咱们可以下课了,可这是一篇课文,要能有感情地朗读,我担心的不是你们

不懂,而是能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们会谈好,生字看拼音。”学生开始第

二次读书,这次给了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两遍。师巡视中激励着:“看谁读得最充分”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于老师就是充分

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读好。这次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两遍,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读得如何呢?师安排了第三次朗读——指名汇报读书。这次并不要求学生一顺读到底,”而是

在长句处、难句处指导多练,全班参与读好;在生字处,指导写字。显然,这一次读书目的是随文学生

率,指导学生将书读得更顺畅。
  书读了四五遍,学生基本上能读通顺了,于老师又安排了两组读书比赛。第一组是各学习小组选出

一名读书基础差的比(注:师请一位学生选,只是与她耳语请她选朗读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并未

直接说明,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组是各学习小组的读书组长与老师比。
  于老师安排的高明倒不在于比赛本身,而在于比赛之前的准备。第一组比赛前,他让四个组长带领

本组同学帮助准备参赛的同学去练习(离开课堂),此举大大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练得非常投入

。借助摄像机跟踪拍摄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各小组的学生或讨论,或示范,或提示,参赛的学生更是

认真地练,虚心地听。以至老师连喊了三遍“回到课堂上”,学生才言犹未尽地回来,还不停地叮嘱本

组参赛的同学。这种互助读书,达到了互助相长的效果。
《全神贯注》教学反思1

《全神贯注》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里做

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

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针对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一个你敬佩的人。我特别设计了在《全神贯注》这一课进行一个读写

结合的片段练习。因为在第二段中没有出现“全神贯注”这个词,作者却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

态等方面的描写,把“全神贯注”诠释得淋漓尽致,是个很好的值得学习的段落。

读写结合的课,读是非常重要,要学生读得通、读得透、读得要有所感悟,那老师的导读就更

为重要了。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打算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写,所以在对句子的解析中,都是

略略带过,讲到了词时都是点到为止,因而造成了老师导得肤浅不够深入。没有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罗

丹的情绪时刻随着塑像的变化而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