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参考下列资料,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直接构成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此外,西方主流经济学在20世纪末,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和标志,又开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论创新在于:一是将宏观经济学的表述直接奠定于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超越;二是加强对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等新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新成果和新发展;三是进一步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认为依靠政府的依法调控,就能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或“整合”的实质,是后者对前者的批判、修正、补充和发展。尽管如此,历经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无法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漠视或做外生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只是假定分工与专业化的问题已经解决,并把给定的消费者与厂商作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对立交换关系作为最基础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仅作产品之间的边际选择分析。
(二)经济增长模型存在严重缺陷。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始终不能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不能从理论上阐明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从而无法建立起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
(三)对经济规模的错误定义。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规模无止境的定义,无法解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厂商平均规模并不存在越来越大的趋势。经验数据表明,有的越来越大而有的越来越小,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
(四)对企业成因的回避。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企业和企业制度都被预先假定为外生给定,他们不能解释或回避了对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解释,更无法解释诸如生产外包、特许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社会中种种新现象。
总之,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框架、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又成为催生新的理论的恰当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前提和思想渊源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经济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比如,他们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重新阐述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论述。他们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学的寻找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建立起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他们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的定义,改变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杨小凯等人提出的新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实现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超越
(一)纠正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上偏离,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基本概念,奠定分析框架的新基础。
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上偏离了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从专业化和分工问题转向了给定组织下的资源分配问题,使专业化经济被规模经济所取代,使资源配置的Pareto最优总是与外生给定的最高总产量可能性边界相联系。他们认为,这种偏离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须纠正这种偏离,把经济学的研究重新拉回到正轨上来。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重新定义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概念,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消费者与生产者对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概念,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同时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费用,又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增长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企业理论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从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缺陷。
(二)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扬弃和超越。新古典经济学惯用的分析方法是边际分析方法,而新兴古典经济学不仅运用边际分析方法,而且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模型中,通常假定社会由2个人组成,每个人必需消费食物和衣服2种产品,同时每个人在每种产品上有3个变量可选择:一是自给自足量,二是购买量,三是销售量。这样,2种产品就有6个变量。每个变量的取值既可为正也可为零,由此,全社会成员(2个人)对所有产品(2种产品)的最优决策,共计有23*2=64个可能的角点解和内点解。所谓角点解是指当一个决策变量的最优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为0)时的点解,而内点解则是指当决策变量最优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为0)之间时的点解。在上例64个解中,有1个内点解和63个角点解。如果产品数量增加,其可能的角点解将变成一个天文数字。然而,杨小凯运用库恩—塔克定理排除了一些非优化的角点解和内点解,使可能的最优解范围大大缩小,而后文玫(Wen,1996)将这一方法推广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数和非常一般的生产条件,形成的方法被称为“文氏定理”(Wen Theory)。根据文氏定理,可能成为最优决策解的数目要比所有可能的角点解和内点解之和少得多。在上例中,实际上只有基于3种选择组合的3个角点解为最优解:第一种组合是食物和衣物都自给自足,没有专业分工,也没有交易和交易成本;第二种组合是专业生产食物,用出卖食物的钱购买衣物;第三种组合是专业生产衣物,用出卖衣物的钱购买食物。除此以外,其他的组合都不是最优解。
以文氏定理为基础,超边际分析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为最优的角点解;第二步,对剩下的每一个组合(角点解)用“边际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个局部最优值;第三步,比较各组合之间的局部最大目标函数值,整体最优解就是一般均衡最优解。由此可见,超边际分析方法既脱胎于边际分析,包含了边际分析,更超越于它。由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假定人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以根据超边际分析,他们不但在消费各种产品之间作边际选择,更要在专业生产何种产品上作超边际选择。实际上,他们的选择还要涉及出售多少产品、是否雇佣工人等等,这些就是多项超边际选择了。
(三)重新定义重要基本范畴,为建立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铸成了所必需的理论基石。这些基本范畴包括:分工,专业化,两难冲突,交易费用,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成反比),内生和外生等。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提出新的解释,并由此发展出新的理论学派。
例如关于交易费用的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应将交易费用区分为外生的交易费用和内生的交易费用,并由此建立其新的产权理论。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只是研究了外生的交易费用,而未涉及内生的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是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非由于决策者利益冲突导致的交易费用,包括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用于生产、通讯、运输及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设施等。新兴古典经济学着重研究和定义了内生交易费用的新概念,提出内生交易费用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内生交易费用是指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已做出决策之后才能确定的交易费用;狭义内生交易费用则是指市场均衡与Pareto最优之间的差别,即人们在交易中争夺分工好处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交易费用,包括外部性、垄断权以及扭曲等,它与个体的决策、制度及合约的安排有关。他们认为,研究内生交易费用的意义在于:可根据两难冲突将垄断和外部性程度内生化,有助于研究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交易费用,可用博弈模型直接研究策略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等。
再例如关于贸易(包括国际贸易)的解释。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专业化生产与多样化消费造成贸易的两难冲突。因为,专业化生产意味着高效率,多样化消费则意味着高效用,而消费的效用越高实现消费的交易费用也越高。因此,由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比较优势效益就与交易费用形成了冲突。如果交易费用很大,超过了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则均衡结果就只能取消分工,选择自给自足方式;这时效用最大,生产水平处于可能性边界之内,水平较低。反之,如果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超过了交易费用,则必然出现分工,而且随着交易费用的逐渐降低,分工呈现跳跃式发展趋势,从局部的分工到全面的分工;这时生产水平得以提高,处于可能性边界上。这一均衡结构是由交易双方的相对人数、相对偏好和相对生产率所决定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劳动分工的演进,进而伴随着诸如经济发展、贸易增长、市场结构变化等拓扑性质的变化。
(四)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
新兴古典经济学沿着如下主线实现理论创新,发展并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体系:产权界定、合约执行——(内生、外生)交易费用——专业化和分工——市场化、竞争程度与协调失灵的风险。他们认为,为了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避免高分工的协调失灵风险,可以采用三种办法:一是构筑保险市场;二是明确界定产权。他们认为,合理的产权制度选择,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自发的内生过程,国家政府对于公共资产的产权设置,基本上决定于最终的内生和外生交易效率的替代选择。当然,明确产权可能产生较高的外生交易费用,同时还带来竞争程度与分工水平及协调可靠性之间难以兼顾的两难冲突;三是加强同行竞争,包括纵向和横向的竞争。他们认为,竞争会大大推动分工和市场的发育,增强消费者对生产者的控制能力,催生和促进私有产权制度。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构架和分析范式,可以将很多经济发展和贸易现象解释为分工演进的不同侧面,可以解释企业的出现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均衡意义,可以解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可以解释货币出现、景气循环等宏观现象,因此,它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和缺陷。
(五)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新的基础上探索出“宏”、“微”有机联系的全面均衡分析框架。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外乎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们做决策前的经济环境。经济学家通常用一些数学函数来描述这一基础层次,比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用预算约束描述制度环境,用博奕论中的游戏规则描述经济制度等。第二层次是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个体的自利行为,用自然及制度环境来解释人的自利行为。这一层次的分析一般被称为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即环境变化时最优决策会如何作出反应。第三个层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个体的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用自然及制度环境解释不同人自利行为交互作用的后果。这一层次的分析一般被称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即当环境变化时,对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会如何变化的分析。如果在第二、三层次的分析中,加入时间因素,就可实现对动态决策和动态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第一、二、三层次的分析都是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经济学家一般运用思想实验的方法,探究在什么条件下什么事会发生这类实证性问题。第四个层次则是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所谓福利分析或规范分析。在这个层次上,经济学家会提出什么是对全社会最好的经济状况这类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通过对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福利分析,他们会得出这种后果对全社会是否有利的价值判断。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在第一、二、三层面上进行分析,局限在全面均衡框架内的静态或动态竞争均衡,并且由于存在规模收益递减,难以达到Pareto最优,因此其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被大大削弱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多个两难冲突的均衡分析,突破了原有框架,使全面均衡得以建立;并且,这种全面均衡是建立在微观的角点均衡和资源的Pareto最优配置的基础上的,这种整体Pareto最优既涵盖了最优资源配置又涵盖了最优分工结构,所以它可以更好地解释宏观经济增长。这样,新兴古典经济学就将微观基础与宏观增长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回归经济学“大一统”的框架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六)找到了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依据,对企业成因做出了全新的解释。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只好把它作为建立基本经济模型的既定前提,由此分析推演出的理论学说,对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解释力遭到很大削弱。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创新在于,用劳动的交易效率来解释企业的产生。他们认为,劳动的交易效率与中间产品交易效率的比较是关键。若劳动的交易效率大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则分工会通过劳动市场和厂商来组织,从而促使企业产生,以体现分工的要求和效率。若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小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则中间产品专家会成为企业的老板;反之则由最终产品专家充当企业老板。他们认为,作为一种巧妙的间接定价方式,企业家享有的剩余权促进了分工,催生了企业,因而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此外,新兴古典经济学还提出了对城市化、工业化和层级结构等现象进行解释的思路。
(七)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动态模型。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对专业化和分工的忽视回避,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增长模型缺乏微观基础、缺乏解释力的根源;又由于其经济增长模型是在全面均衡分析的框架内发展的,模型中只有动态竞争均衡而不存在Pareto最优,是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的重大缺陷。正是这种理论缺憾,促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构建新增长模型的创新空间。新兴古典经济学重点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动态模型,并取得了理论创新的突破。他们认为,作为经济增长内在原动力的专业化和分工水平,应当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也就是说,即使外界技术、环境、制度等因素均保持恒定,在社会生产的条件下,分工水平也会自发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由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构建起分工的内生演进模型,其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动态决策包括两个冲突:一是专业化生产加速学习过程的动态效果与交易费用的冲突,二是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难以兼顾的冲突。但他们强调,演进的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
——起点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由于很低的生产率,负担不起交易费用;
——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生产率的稍微提高,能够负担起一定的交易费用,这时可以选择稍高的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地通过市场的自由择业和自由价格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得以提高;
——随着生产经验积累和生产技术改进的进一步加速,生产率也加速提高,使得承担交易费用的能力增强,从而推动更高水平专业化的实现。这个循环累进过程的持续,最终必然会导致一国经济的起飞。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这一增长模型有两个重要突破:一是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摒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生产与消费绝对分开的做法;二是体现了竞争均衡和Pareto最优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新兴古典经济学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与困境,运用现代分析工具,对经济学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古典回归,建立起新的学派,创制出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提出新的解释。这个学派正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越来越多的认可。当然,作为一个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尚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尚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一些有待商榷的偏颇和失当。比如,他们忽视预测、计划、制度和政府的作用,否认规模经济的存在,热衷于运用学说作广泛的解释,力图创制出一种可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的全能学说。对这些缺陷或不足,与其看成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不如看成是这个新兴学派的发展空间。无论如何,在研究起点、研究方法、分析范式、分析工具、理论创新、经济解释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与跨越,对新兴古典经济学来说,是尤为重要和关键的。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时代特征与创新机制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加速,信息及网络技术冲击原有的经济格局和发展路径,经济结构不断更新,经济制度创新活跃,新经济成分和因素不断涌现。而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古典经济学却日渐失去其鼎盛光芒,对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过程不断涌现的新情况、不断呈现出的新特征日渐解释乏力,甚至不知所措。这是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年延续、分化和发展,成长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门类,在它的庞大体系中,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得益彰,思辩推演与案例解说交相辉映,逻辑的演绎和历史的归纳相行不悖,正是自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源源流长的思想源泉、丰厚肥沃的理论土壤和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勤奋探索取得的辉煌研究成果,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个新学派产生的时间不长,人们对它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以及它呈现出的理论特色,它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等,也还有个认识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特别是它所反映出的对现实经济现象及其特征的不凡解释力,对于经济学的发展是一大幸事,对经济学研究者是一大鞭策和鼓舞。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一新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研究时代提出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经由各种学说充分而自由的争辩交锋,是西方经济学200多年来保持活力与生机,不断取得进步发展的动力和特色。在学术研究上,成长起来的是“大家”而不是权威,更少有迷信和盲崇。在理论发展上,后者对先人既有继承和发展,更有修正和批判,从而营造出经济学发展的勃勃生机,开创出突破性发展的崭新空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兴起,是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新进展,是上述理论创新机制的新体现,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对古典经济学的传承。从这批判与传承中,我们看到了新兴古典经济学闪烁着创新的智慧之光。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增长的学说,他在《国富论》中强调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与途径,而分工和专业化则是一个经济组织问题。因此,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任何改变经济组织,使分工得以扩大,专业化得以加深,从而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或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以对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刻研究为基点,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斯密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学说:分工效率与交易费用的比较差别,决定了工农业生产率的差别;分工水平由市场大小决定;市场可以自发协调分工,因而不需要政府干预;分工使产量大增,从而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大量的产品可以充分地出售,而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其他人也可以充分地供给,这种由分工导致的产品逐渐充裕的过程,也就是整个社会逐步富裕的过程。李嘉图把斯密的分工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形成的代表作,但它仍然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衣钵。因为《经济学原理》在关注资源配置问题的同时,仍然关注分工与专业化问题,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只是囿于当时数学工具的缺乏,马歇尔未能将他的新见解加以数学化。这一缺失,无论对马歇尔还是对其后的经济学的演化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在运用数学工具对资源配置问题进行边际分析感到的得心应手,牵引着他们逐渐遗弃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专注于资源配置问题和理论研究范式的数理化、模型化,从而走向了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的《通论》将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从两部门模型扩大至三部门模型,把政府作为与消费者和企业并行的经济行为主体,提出了政府干。
请参考下列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直接构成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此外,西方主流经济学在20世纪末,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和标志,又开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论创新在于:一是将宏观经济学的表述直接奠定于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超越;二是加强对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等新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新成果和新发展;三是进一步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认为依靠政府的依法调控,就能实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或“整合”的实质,是后者对前者的批判、修正、补充和发展。尽管如此,历经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无法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漠视或做外生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只是假定分工与专业化的问题已经解决,并把给定的消费者与厂商作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对立交换关系作为最基础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仅作产品之间的边际选择分析。
(二)经济增长模型存在严重缺陷。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始终不能解释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发展,不能从理论上阐明穷国越穷、富国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从而无法建立起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
(三)对经济规模的错误定义。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规模无止境的定义,无法解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厂商平均规模并不存在越来越大的趋势。经验数据表明,有的越来越大而有的越来越小,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
(四)对企业成因的回避。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企业和企业制度都被预先假定为外生给定,他们不能解释或回避了对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解释,更无法解释诸如生产外包、特许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社会中种种新现象。
总之,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框架、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同时又成为催生新的理论的恰当条件。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前提和思想渊源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精彩经济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比如,他们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重新阐述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论述。他们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学的寻找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建立起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模型;他们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的定义,改变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其主要任务是对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杨小凯等人提出的新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个流派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实现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超越
(一)纠正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上偏离,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基本概念,奠定分析框架的新基础。
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上偏离了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从专业化和分工问题转向了给定组织下的资源分配问题,使专业化经济被规模经济所取代,使资源配置的Pareto最优总是与外生给定的最高总产量可能性边界相联系。他们认为,这种偏离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须纠正这种偏离,把经济学的研究重新拉回到正轨上来。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重新定义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概念,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消费者与生产者对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费-生产者”的概念,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同时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费用,又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增长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企业理论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从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缺陷。
(二)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扬弃和超越。新古典经济学惯用的分析方法是边际分析方法,而新兴古典经济学不仅运用边际分析方法,而且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模型中,通常假定社会由2个人组成,每个人必需消费食物和衣服2种产品,同时每个人在每种产品上有3个变量可选择:一是自给自足量,二是购买量,三是销售量。这样,2种产品就有6个变量。每个变量的取值既可为正也可为零,由此,全社会成员(2个人)对所有产品(2种产品)的最优决策,共计有23*2=64个可能的角点解和内点解。所谓角点解是指当一个决策变量的最优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为0)时的点解,而内点解则是指当决策变量最优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为0)之间时的点解。在上例64个解中,有1个内点解和63个角点解。如果产品数量增加,其可能的角点解将变成一个天文数字。然而,杨小凯运用库恩—塔克定理排除了一些非优化的角点解和内点解,使可能的最优解范围大大缩小,而后文玫(Wen,1996)将这一方法推广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数和非常一般的生产条件,形成的方法被称为“文氏定理”(Wen Theory)。根据文氏定理,可能成为最优决策解的数目要比所有可能的角点解和内点解之和少得多。在上例中,实际上只有基于3种选择组合的3个角点解为最优解:第一种组合是食物和衣物都自给自足,没有专业分工,也没有交易和交易成本;第二种组合是专业生产食物,用出卖食物的钱购买衣物;第三种组合是专业生产衣物,用出卖衣物的钱购买食物。除此以外,其他的组合都不是最优解。
以文氏定理为基础,超边际分析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为最优的角点解;第二步,对剩下的每一个组合(角点解)用“边际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个局部最优值;第三步,比较各组合之间的局部最大目标函数值,整体最优解就是一般均衡最优解。由此可见,超边际分析方法既脱胎于边际分析,包含了边际分析,更超越于它。由于新兴古典经济学假定人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以根据超边际分析,他们不但在消费各种产品之间作边际选择,更要在专业生产何种产品上作超边际选择。实际上,他们的选择还要涉及出售多少产品、是否雇佣工人等等,这些就是多项超边际选择了。
(三)重新定义重要基本范畴,为建立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铸成了所必需的理论基石。这些基本范畴包括:分工,专业化,两难冲突,交易费用,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成反比),内生和外生等。新兴古典经济学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提出新的解释,并由此发展出新的理论学派。
例如关于交易费用的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应将交易费用区分为外生的交易费用和内生的交易费用,并由此建立其新的产权理论。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只是研究了外生的交易费用,而未涉及内生的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是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非由于决策者利益冲突导致的交易费用,包括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用于生产、通讯、运输及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设施等。新兴古典经济学着重研究和定义了内生交易费用的新概念,提出内生交易费用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内生交易费用是指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已做出决策之后才能确定的交易费用;狭义内生交易费用则是指市场均衡与Pareto最优之间的差别,即人们在交易中争夺分工好处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交易费用,包括外部性、垄断权以及扭曲等,它与个体的决策、制度及合约的安排有关。他们认为,研究内生交易费用的意义在于:可根据两难冲突将垄断和外部性程度内生化,有助于研究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交易费用,可用博弈模型直接研究策略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等。
再例如关于贸易(包括国际贸易)的解释。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专业化生产与多样化消费造成贸易的两难冲突。因为,专业化生产意味着高效率,多样化消费则意味着高效用,而消费的效用越高实现消费的交易费用也越高。因此,由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比较优势效益就与交易费用形成了冲突。如果交易费用很大,超过了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则均衡结果就只能取消分工,选择自给自足方式;这时效用最大,生产水平处于可能性边界之内,水平较低。反之,如果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超过了交易费用,则必然出现分工,而且随着交易费用的逐渐降低,分工呈现跳跃式发展趋势,从局部的分工到全面的分工;这时生产水平得以提高,处于可能性边界上。这一均衡结构是由交易双方的相对人数、相对偏好和相对生产率所决定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劳动分工的演进,进而伴随着诸如经济发展、贸易增长、市场结构变化等拓扑性质的变化。
(四)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
新兴古典经济学沿着如下主线实现理论创新,发展并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体系:产权界定、合约执行——(内生、外生)交易费用——专业化和分工——市场化、竞争程度与协调失灵的风险。他们认为,为了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避免高分工的协调失灵风险,可以采用三种办法:一是构筑保险市场;二是明确界定产权。他们认为,合理的产权制度选择,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自发的内生过程,国家政府对于公共资产的产权设置,基本上决定于最终的内生和外生交易效率的替代选择。当然,明确产权可能产生较高的外生交易费用,同时还带来竞争程度与分工水平及协调可靠性之间难以兼顾的两难冲突;三是加强同行竞争,包括纵向和横向的竞争。他们认为,竞争会大大推动分工和市场的发育,增强消费者对生产者的控制能力,催生和促进私有产权制度。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构架和分析范式,可以将很多经济发展和贸易现象解释为分工演进的不同侧面,可以解释企业的出现和企业内部组织的均衡意义,可以解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可以解释货币出现、景气循环等宏观现象,因此,它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和缺陷。
(五)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新的基础上探索出“宏”、“微”有机联系的全面均衡分析框架。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外乎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们做决策前的经济环境。经济学家通常用一些数学函数来描述这一基础层次,比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用预算约束描述制度环境,用博奕论中的游戏规则描述经济制度等。第二层次是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个体的自利行为,用自然及制度环境来解释人的自利行为。这一层次的分析一般被称为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即环境变化时最优决策会如何作出反应。第三个层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个体的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用自然及制度环境解释不同人自利行为交互作用的后果。这一层次的分析一般被称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即当环境变化时,对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局会如何变化的分析。如果在第二、三层次的分析中,加入时间因素,就可实现对动态决策和动态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第一、二、三层次的分析都是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经济学家一般运用思想实验的方法,探究在什么条件下什么事会发生这类实证性问题。第四个层次则是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所谓福利分析或规范分析。在这个层次上,经济学家会提出什么是对全社会最好的经济状况这类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通过对自利行为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福利分析,他们会得出这种后果对全社会是否有利的价值判断。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在第一、二、三层面上进行分析,局限在全面均衡框架内的静态或动态竞争均衡,并且由于存在规模收益递减,难以达到Pareto最优,因此其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被大大削弱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多个两难冲突的均衡分析,突破了原有框架,使全面均衡得以建立;并且,这种全面均衡是建立在微观的角点均衡和资源的Pareto最优配置的基础上的,这种整体Pareto最优既涵盖了最优资源配置又涵盖了最优分工结构,所以它可以更好地解释宏观经济增长。这样,新兴古典经济学就将微观基础与宏观增长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回归经济学“大一统”的框架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六)找到了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依据,对企业成因做出了全新的解释。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企业产生的原因,只好把它作为建立基本经济模型的既定前提,由此分析推演出的理论学说,对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解释力遭到很大削弱。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创新在于,用劳动的交易效率来解释企业的产生。他们认为,劳动的交易效率与中间产品交易效率的比较是关键。若劳动的交易效率大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则分工会通过劳动市场和厂商来组织,从而促使企业产生,以体现分工的要求和效率。若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小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则中间产品专家会成为企业的老板;反之则由最终产品专家充当企业老板。他们认为,作为一种巧妙的间接定价方式,企业家享有的剩余权促进了分工,催生了企业,因而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此外,新兴古典经济学还提出了对城市化、工业化和层级结构等现象进行解释的思路。
(七)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动态模型。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对专业化和分工的忽视回避,是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增长模型缺乏微观基础、缺乏解释力的根源;又由于其经济增长模型是在全面均衡分析的框架内发展的,模型中只有动态竞争均衡而不存在Pareto最优,是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的重大缺陷。正是这种理论缺憾,促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构建新增长模型的创新空间。新兴古典经济学重点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动态模型,并取得了理论创新的突破。他们认为,作为经济增长内在原动力的专业化和分工水平,应当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也就是说,即使外界技术、环境、制度等因素均保持恒定,在社会生产的条件下,分工水平也会自发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由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构建起分工的内生演进模型,其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动态决策包括两个冲突:一是专业化生产加速学习过程的动态效果与交易费用的冲突,二是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难以兼顾的冲突。但他们强调,演进的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
——起点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由于很低的生产率,负担不起交易费用;
——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生产率的稍微提高,能够负担起一定的交易费用,这时可以选择稍高的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地通过市场的自由择业和自由价格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得以提高;
——随着生产经验积累和生产技术改进的进一步加速,生产率也加速提高,使得承担交易费用的能力增强,从而推动更高水平专业化的实现。这个循环累进过程的持续,最终必然会导致一国经济的起飞。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这一增长模型有两个重要突破:一是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摒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生产与消费绝对分开的做法;二是体现了竞争均衡和Pareto最优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新兴古典经济学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与困境,运用现代分析工具,对经济学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古典回归,建立起新的学派,创制出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提出新的解释。这个学派正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越来越多的认可。当然,作为一个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尚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尚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一些有待商榷的偏颇和失当。比如,他们忽视预测、计划、制度和政府的作用,否认规模经济的存在,热衷于运用学说作广泛的解释,力图创制出一种可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的全能学说。对这些缺陷或不足,与其看成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不如看成是这个新兴学派的发展空间。无论如何,在研究起点、研究方法、分析范式、分析工具、理论创新、经济解释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与跨越,对新兴古典经济学来说,是尤为重要和关键的。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时代特征与创新机制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加速,信息及网络技术冲击原有的经济格局和发展路径,经济结构不断更新,经济制度创新活跃,新经济成分和因素不断涌现。而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古典经济学却日渐失去其鼎盛光芒,对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过程不断涌现的新情况、不断呈现出的新特征日渐解释乏力,甚至不知所措。这是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年延续、分化和发展,成长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门类,在它的庞大体系中,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得益彰,思辩推演与案例解说交相辉映,逻辑的演绎和历史的归纳相行不悖,正是自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源源流长的思想源泉、丰厚肥沃的理论土壤和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勤奋探索取得的辉煌研究成果,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个新学派产生的时间不长,人们对它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以及它呈现出的理论特色,它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等,也还有个认识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特别是它所反映出的对现实经济现象及其特征的不凡解释力,对于经济学的发展是一大幸事,对经济学研究者是一大鞭策和鼓舞。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一新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研究时代提出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经由各种学说充分而自由的争辩交锋,是西方经济学200多年来保持活力与生机,不断取得进步发展的动力和特色。在学术研究上,成长起来的是“大家”而不是权威,更少有迷信和盲崇。在理论发展上,后者对先人既有继承和发展,更有修正和批判,从而营造出经济学发展的勃勃生机,开创出突破性发展的崭新空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兴起,是西方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新进展,是上述理论创新机制的新体现,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对古典经济学的传承。从这批判与传承中,我们看到了新兴古典经济学闪烁着创新的智慧之光。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增长的学说,他在《国富论》中强调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与途径,而分工和专业化则是一个经济组织问题。因此,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任何改变经济组织,使分工得以扩大,专业化得以加深,从而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或以更低的成本生产产品。以对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刻研究为基点,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斯密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学说:分工效率与交易费用的比较差别,决定了工农业生产率的差别;分工水平由市场大小决定;市场可以自发协调分工,因而不需要政府干预;分工使产量大增,从而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有大量的产品可以充分地出售,而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其他人也可以充分地供给,这种由分工导致的产品逐渐充裕的过程,也就是整个社会逐步富裕的过程。李嘉图把斯密的分工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学形成的代表作,但它仍然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衣钵。因为《经济学原理》在关注资源配置问题的同时,仍然关注分工与专业化问题,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只是囿于当时数学工具的缺乏,马歇尔未能将他的新见解加以数学化。这一缺失,无论对马歇尔还是对其后的经济学的演化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在运用数学工具对资源配置问题进行边际分析感到的得心应手,牵引着他们逐渐遗弃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专注于资源配置问题和理论研究范式的数理化、模型化,从而走向了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的《通论》将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从两部门模型扩大至三部门模型,把政府作为与消费者和企业并行的经济行为主体,提出了政府干
古典失业是微观经济学中有关劳动市场一章阐述的一个经济学名词!
从字面意思来看,既然称为古典失业,意思是“不正常”失业!
其“不正常”之处在于哪里?
我们理解的经济现象中,纯市场因素影响的供需关系所造就的失业一般为经济学中的“正常”失业!
从上我们不难看出,既然称为古典,是加入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国家或经济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有时候并非市场中的单个体,而是以工会的形式组织在一起!工会将劳动者聚合在一起时,在面对市场劳动需求者时的发言权就会加大!这个时候,为了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工会在与需求者(企业)谈判时,会将工资定位的较高,即高于市场一般竞争性工资水平,根据供给曲线,这个时候市场的供给量会增加(在这个工资水平下,市场提供的整体劳动力,不仅仅是工会的那部分),从需求曲线来看,工资的提高,会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综上所述,由此造成的(需求供给剪刀差)失业,经济学上称之为古典失业!
上面的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